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论战"为哪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颇有影响的"索卡尔事件"直接引发的公开"科学论战"(science war)[1],是以科学家为代表的科学阵营和以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女权主义者和文化理论家为代表的"科学论"(science studies)阵营之间的一场较量,其本质是科学与反科学、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间的一场大战.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究竟要不要反科学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阐明了科学主义的表现及其内涵,分析了科学主义观念在中国存在的现实性的以及它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反科学主义的种种表现,指出解构性反科学主义是不恰当的,应该坚持建设性的反科学主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这是人类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目前的社会来说,一方面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科学和技术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带来了许多威胁到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科学与技术:天使抑或魔鬼?”这一问题的探讨其实就是对科学和技术的价值的探讨,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是由野蛮走向文明还是由文明走向野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 "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是一个文学化的命题,它切中的是包括科技价值论在内的科技社会学基本内涵,存在于科学与反科学观点两极对立的语境中.我们在命题时把"科学"和"技术"分开来,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就反科学主义思潮所指责而言,技术之罪甚于科学.但我们现在是在研究二者是天使还是魔鬼的问题,"科学"和"技术"内部的五十步与百步之差显得很不重要.这样,我们讨论的问题就是:"科技"--"科学和技术"--而不是"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评价问题,亦即科技价值论.  相似文献   

5.
科学哲学在与反科学的论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反科学",不同于发生在美国60到70年代的"反科学运动",是以反科学主义面目出现的整体性反科学。这种倾向明显妨碍了我国科学事业的正常发展。科学哲学应该承担起一种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在当前,科学哲学家可以做三件事:(1)利用科学语言的可定义性进行语词分析;(2)正确阐述实践标准,纠正实践标准的滥用;(3)正确认识和区别与科学对立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6.
科学和技术:何以成为天使抑或魔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偏激的科学主义者赞美、颂扬科学和技术,将它们誉为天使的时候;当反科学主义者诋毁、诅咒科学和技术,将它们喻为魔鬼的时候,他们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和技术是何以成为天使抑或魔鬼的?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反科学思潮的历史演化过程中,18世纪-19世纪中叶的浪漫主义的反科学思潮是其中一股重要的思想逆流,它对其后的表现形态文化和思想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考察卢梭的反科学思想的基础上,概述近代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探究其有别于正统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即主观直觉主义和有机整体主义,为揭示西方近代反科学思潮的本质意蕴提供值得参考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8.
客观主义是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典型特征。客观主义导致了心理学中的价值中立论、方法中心论、普适主义和本质主义的观点。社会建构论的兴起挑战了心理学中的客观主义传统,主张实在是建构出来的,不存在超越文化的普遍真理。作者认为,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并非非此即彼,应该在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经验主义和相对主义三个方面超越心理学中的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对立。  相似文献   

9.
“倾向”在当代哲学讨论中,特别是形而上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使得倾向的形而上学有必要得到严肃对待。不过,倾向的形而上学问题一直富于争议,本文尝试用关于倾向、性质以及倾向性质的三个问题,展示倾向的形而上学研究的基本图景:倾向与非倾向是对世界的真实区分吗?这种区分是针对性质的吗?倾向性质是实在的吗?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展示了形而上学领域休谟主义与反休谟主义之争。其中,作为一种彻底的和统一的反休谟主义进路,倾向本质主义对以上三个问题都给出了肯定回答;而且,从经验科学和形而上学两方面的理由来看,倾向的本质主义进路是最值得辩护的。  相似文献   

10.
人们习惯把“婚姻”唤为“城堡”,但很多时候它更似“人的个体”,有时候固若金汤,有时候却脆弱得一阵风也能使它崩塌。这是一个极具人性化的堡垒,如人体般常常要经受各种考验,要战胜大大小小的病毒。那么你知道婚姻中有哪些病毒吗?这些病毒究竟能给婚姻带来多大的伤害?会有致命的危机吗?  相似文献   

11.
科学和反科学通常被认为是两种对立的思想。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思想史角度出发考察科学与反科学在科学价值、社会进步和自然秩序三个方面的认知分歧,发现科学与反科学并非简单地对立和排斥,而是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背景下的合理制衡。  相似文献   

12.
现代反科学主义思潮的科学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反科学主义思潮的科学文化观是对科学主义思维方式的反动。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文化观,它有其片面性和偏激性,但对于我们今天科学文化观的“格式塔”转换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技术:是天使抑或魔鬼?”对这一颇有争议的问题的探讨实际上蕴涵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其一是科学与技术本身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的判断以及判断的理由;其二是怎样才能使科学与技术成为天使而不成为魔鬼。这两方面都关涉到科技与社会和人,而从社会和人的利益或价值上看,第二方面似乎比第一方面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4.
弟弟,这一次你来,我骂了你,你很委屈,说名校毕业的我,根本不理解你心底的苦痛和煎熬。可是,弟弟,你真的觉得,你所谓的气愤和不公,与你自身毫无关系吗?难道一个三流的大  相似文献   

15.
蚂蚁是一种了不起的昆虫,最近科学家还发现它们具有另一种本领,那就是会“飞”。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系的史蒂芬·亚诺维亚克在秘鲁东北部的雨林中采集蚊子标本时,有了这个意外发现。“当我工作时,身上会爬满一种蚂蚁,我只好不停地将它们掸掉。我偶然注意到它们并不是直接落到地上,而是在空中有个迂回,还能回到树干上。难道它们会飞吗?”亚诺维亚克给蚂蚁身上涂上一种  相似文献   

16.
以人文涵盖科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观及其偏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做了批判性的考察和分析,认为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反科学主义,二是泛道德主义。其偏颇之处在于:一方面,把科学狭隘地理解为“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另一方面,又将人文精神片面地归结为儒家的“道德精神”,并强调以人文涵盖科学,其结果是人为地加剧了所谓的科学(事实)世界和人文(阶段)世界的分离和对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反驳知识论析取主义根据难题的几种主流解决方案。知识论析取主义主张,人们可借由"看到p"来获取对命题p的知觉知识,因为"看到p"可充当一种同时具有事实性与反思可及性的认知根据。根据难题是对知识论析取主义的知名反驳,它建立在蕴涵论题的基础之上:即"看到p"蕴涵"知道p"。由此,根据难题主张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特殊方式,前者预设了后者,故而无法充当后者的认知根据,否则将陷入循环。目前对根据难题的几种主流解法都试图通过拒斥蕴涵论题来捍卫析取主义。本文将梳理这些主流解法,并证明它们都无法在知识论析取主义的主要论域,即,普里查德所谓的"典型情况"下成功反驳蕴涵论题。并且,哪怕蕴涵论题在典型情况下真的被推翻了,这也只会反噬知识论析取主义。因此对根据难题的现有解决方案均不成功。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精神气质:"面子"和"位子"一个都不能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有国格,人有人格,校有校格,那么,科学亦有科学格,这就是默顿说的ethos of science,人们常把它翻译成"科学的精神气质".默顿凝炼出来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可以概括为CUDOS,即公有主义(communalism),普遍主义(universal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原创性(originality)和怀疑主义(skepticism)的简称.  相似文献   

19.
科学哲学与文化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达到确定性、精确性,获得客观的、与文化价值无涉的纯知识,一直是西方哲学不懈追求的理想。以数理逻辑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成就为依据而创立的科学哲学似乎使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然而,科学哲学对精确性、客观性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价值,是启蒙时代文化理想的现代形式,它没有也不可能排除文化和价值因素的渗透和影响。任何哲学(包括科学哲学)都是某种文化价值的产物,绝对与价值无关的、中立的所谓“科学的哲学”是没有的。历史主义以后的科学哲学的发展日益表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对“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这一问题的探讨,实质上是对科学和技术的价值的探讨。关于科学和技术的价值问题,理论界提出了“科技负载价值”、“科技与价值无涉”、“科技价值中立”和“技术负载价值而科学与价值无涉”等各种不同的观点。在此,我们不想对这些观点进行具体的评价,而是想换一个角度即从劳动价值论视域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解读。从劳动价值论的视域来审视,科学不是“魔鬼”但却是“魔鬼般”地负载着人类科学劳动创造的价值,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价值库”,因此科学所形成的“价值库”即“科学价值库”,是“魔鬼般的价值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