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主崇拜是白族宗教信仰的特有形式。本主神祗所在场所本主庙,是白族村民祈祷保佑的圣地和村社节日聚会的场所。本主神,白族话称为“武憎”(vxzex)。白族村落几乎每一个自然村就有自己的一位本主,有的则因水域、地域关系,数村有一位。在众多的本主神中,他们的来源可以说是等级不分,贵贱不分,民族不分,男女不分,少长不分,只要是有功于民而受人尊敬的都可以成本主。以历史角度来考察,在丰富的白  相似文献   

2.
本主庙是白族宗教文化最典型的物质形态,内容丰富、雕饰精美,集中体现了白族建筑中高度成熟的建筑、雕刻、彩绘、书画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原始宗教文化、汉文化、周边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在建筑中的交融与叠合。本主庙借助建筑外观形式、装饰、色彩等要素,用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丰富而深邃的文化信息,主要表现在敬神礼人,以人为本;求吉祈福,乐天安命;文化整合,雅俗共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白族的本主分封,是白族人民在集体崇拜本主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行为现象.通过本主分封对白族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试图说明本主分封对塑造民族品格,凝聚民族情感,提升民族传统道德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由此论及本主分封的缘由,封建帝王溢法与本主封号之间的联系,道教封神对本主神团系统的影响以及宗法传统凝聚下的文化心理在本主分封现象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本主祭礼仪式是白族本主崇拜中最活跃并最具符号意义的元素,是白族文化的特殊形态,在文化人类学中有重要研究价值。探讨本主祭礼仪式的象征体系。对准确理解本主崇拜的宗教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灿若繁星的白族民间文学各类故事中,本主的故事是一颗放出耀眼光芒的星星。本主的崇拜,是大理白族人民中特殊的宗教崇 拜。这种由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发展而来的祖先(部落首领)崇拜,在白族地区是一种普遍的风俗习惯并有着极大的影响,这种特殊的宗教信仰,是白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与阶级斗争中产生、发展而形成体系的。它是白族人民悠久历史文明的见证;同时,这些本主的故事,又在白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璀灿的白族民间文学中的一枝奇葩,应该引起白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6.
就白族本主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作粗略探析,试由此出发揭示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认为本主崇拜是白族的一种民族民间宗教信仰,其产生、形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它和白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哲学、村社生活、民族意识等密切相联,形成了一种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以村社和水系为纽带的民间宗教文化。白族本主文化与白族其它文化一样,是一种多元的开放性文化。  相似文献   

7.
白族的原始宗教“朵兮薄”教,至今还流传在大理白族地区,它以鬼和本主为崇拜对象,是在古代白族先民“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现象,并作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一种信仰而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赵天子(赵善政)本主庙、杨干贞本主庙、大小南山、故酋长段公墓、赵善政墓等调查,确认了赵善政母亲墓的存在,而赵善政行宫的发现,对白族本主崇拜源流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调查否定了段思平墓在旧州的存在,证实它是段思平后裔段山的墓葬,但为王陵课题调查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
白族本主崇拜与“龙舟竞渡”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草海镇板桥村为例,初步分析和探讨白族本主崇拜与“龙舟竞渡”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村的“龙舟竞渡”传统现象源于当地的本主崇拜活动,白族本主崇拜与“龙舟竞渡”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对于探索白族单项传统体育与本土宗教崇拜之间的关系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理白族有个传统的大型民族节庆盛会:每年农历4月22日,成千上万的白族群众络绎来到大理古城一带;4月23日,祭过东门本主庙,南门城隍庙之后,由古城向北而去,经佛都崇圣寺,沿苍山麓到达庆洞庄圣源寺神都;4月24日,经喜洲到洱海边的河矣城仙都金圭寺;4月25日,沿洱海西岸南行到古城北的马久邑本主庙、祭毕本主后,四散返家。一路载歌载舞,且有巫教活动,逢寺必祭。特别是24日晚,人们通霄达旦歌舞。每到村镇,群众热情围观、迎送,歌舞更盛。整个过程呈现民族狂欢景象。这一传统民族节庆盛会,一般意译为“绕山灵”,较准确的音译是“窥绍阆”或“窥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白族妇女信仰的宗教原始宗教、本主崇拜、道教和佛教进行分析 ,并揭示出白族妇女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各种宗教的教义、仪式、禁忌中都体现着性别的差异和性别的歧视  相似文献   

12.
北京自古以来就寺庙如林,虽然历经战乱水患,直到清末仍存留古刹上千座,比号称“佛国”的泉州还多六百多座,因此北京确实不愧“寺庙甲天下”。北京的寺庙多,塔也不少,有句俗语道出了庙与塔的依存关系:“有庙必有塔,无塔不称庙”。千余座古刹宛如繁星点点,密布于北京城的四面八方,把这座文化古城点缀得绚丽多姿。这一座座寺庙,一尊尊宝塔,与北京人生活息息相关,是北京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大理白族本主崇拜是一种很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 ,具有其独特的生存环境。本文从大理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特有的地缘性村寨组织形式 ,加之隋唐时期大理地区的频繁战乱、土酋林立等历史环境所形成的祖先英雄崇拜形式和宗教心理分析出发 ,阐释了本主崇拜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了本主崇拜的基本文化功能及形成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古代白族的宗教信仰十分严重,巫教、道教、佛教都加以信奉,本主则熔巫、道、释于一炉而崇拜之。然而,白族也并非天生的有神论者,和兄弟民族的先民一样,他们的先民也经历了没有宗教观念的漫长岁月,即便在后来宗教弥漫于整个民族的时期,在白族的部分群众中,在一些文人学士中,也有无神论思想在闪光。本文试图借助白族民间文学资料和地方历史文献,对古代白族的无神论思想作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5.
滇西山地白族古村宝丰,明崇祯二年至民国十八年为云龙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宝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宝丰宗教较为繁荣,佛、儒、道和三崇本主相互交融的现象较为突出,至今宗教文化遗存较多。以宝丰原始宗教、佛教、道教、三崇本主信仰为切入点进行调查研究,探析宝丰宗教文化的历史源流、特点及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蒙世隆,又名酋龙,伪谥景庄皇帝,后人称为景庄王。唐宣宗大中十三年继任南诏王,乾符四年(877年)二月进攻成都失败后,死于越巂(今西昌)景净寺。现大理、弥渡一带白族、彝族奉其为本主。四川西昌、会理一带有景庄王庙(土主庙)。  相似文献   

17.
本主信仰是白族特有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是一种极具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民族民间信仰。本主信仰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梳理和研究其中所含有的合理生态伦理思想,阐释文化生存与生态保护的内在关联,为生态伦理的现代建构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也为民间社会的整齐风俗与民众的精神安顿提供实践智慧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南诏大理国时期滇西北白族政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独特性表现在五个方面:①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突出;②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明显;③政治认同的二元性;④儒释二教与政治文化和谐共存;⑤贵族式教育、宗教寺庙和本主文化是白族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崇拜是白族的传统信仰,在大量的本主神话传说中,有一些与水有关的故事,反农耕经济对水的依赖及凝结于本主身上的原始崇拜的影响子,还可以看到多种文化交流以这一特定领域里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观音在大理地区受到广泛崇拜。在《白国因由》,“莲池会”经以及民间传说中都有观音形象出现。本通过对这些观音形象的分析,得出在白族民间信仰中,观音不单只是佛教意义上的神,更加是体现了白族人民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并与大理农耕化紧密结合的一尊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