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笔者认为,道家的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道家宇宙观认为,人处于宇宙系统中,“道”是天地万物之祖宗,万物归根结底都是由“道”产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人出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人与自然共生于统一生态系统。《道德经》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日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创作中喜欢用"三"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道家的宇宙模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从尚"三"特征出发,探讨沈从文创作的影响,本文考察道家文化从而进一步挖掘沈从文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老子《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立足于这种道家文化的宁波三生在新浙商黄金宝的带领之下,一直立足于追求这种道法自然的发展之路。通过多年谨慎的选择和稳健的建设,如今的宁波三生已然蓄成“三生万物“之势,有望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大背景下缔造逆风飞场的商业奇迹。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有机会地证一件有趣的事:当浙商的务实诚信撞上了直销的激情梦想,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4.
孙应鳌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明代贵州工学的举旗人。他继承了工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以心为宇宙的本原。他借谈《易经》发挥说:“《易》者何也?以著天地万物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理妙于人心,故《易》著天地万物之理以明心也。”’他强调,此《易》之理,“非得自外,得自我也”,是我心生而具有的。这个理,是大地万物的本原.“天地得《易》以清以宁,万物得《易》以生以还,吾人得《易》,上下四方,往古来今,罔不毕臻”。[1]王学以自我的、精神性的心为宇宙本体,以为万万万物都不过是我心的意念,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根本思想、中心观念是“道”,而道的根本在于其宇宙观。所谓“万物终极理论”,是自爱因斯坦开始的现代科学对于宇宙万物的基本统一性的动态研究和揭示。本文通过探讨和种种比较后认为,“道”,就是老子所感知、所发现的体现宇宙万物最宏大统一性的本源之物,这一本源之物与“万物终极理论”所动态追求的终极目标具有共同的认识论基础,其创立的过程、理念和思维模式,对现代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探求“元气”学说的起源,通过考古发现及辨伪辩伪考证,认为先秦子书《He冠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元气”是宇宙的本原,“气”可以决定万物原形态与性质的宇宙本原观,同时,认为《He冠子》具有而形象地描述了“元气”是怎样生成天、地万物,乃至整个宇宙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我从哪里来?”这个困挠人的问题,不仅使无数父母难以准确地向儿女们回答,也都曾使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及古中国的先哲们冥思苦想。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观念就包含着生命的起源。探寻生命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真正以科学方法来追踪生命本质还是近百年的事。对现代人来说:“基因”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术语。早在100多年前,传教士孟德尔在布留恩修道院院子里进行的那个著名的豌豆杂交实验时,就预言了基因的存在,但这石破天惊地预言却40年无人问津。感谢科学家摩尔根和  相似文献   

8.
张载哲学中经常用“太虚”“天德”“神”等词汇与“太极”“天道”“化”等词汇来分别表示道德形上本体和宇宙生化作用,借体用关系来统一太虚与太极。故张载讲“德其体”,把儒家的道德理想作为本体,称为“太虚”;讲“道其用”,把生生不息的伟力作为本体之用,称为“太极”。他的“太虚即气说”把“性”与“形”放在同一高度,认为性与形同出于“太虚”,完全突出其本体的特征;他的“太极”不具有传统的宇宙本源意义,只保留了生生不息的能效。如此,太虚与太极合一就是“生生不息的德”。由本体至万物的进路就变成了:太虚天德和作为太虚之“象”的气,经太极“生生”的作用,打通本体生万物的路径,实现性与天命的贯通。  相似文献   

9.
章法与章法结构,是完全建立在“二元对待”的基础之上的。而“二元对待”又是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根本规律。以这种规律来观察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历程,可以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加以概括。因此章法也对应于此,形成这种结构:若从创作面看,形成的是“一(0)、二、多”的顺向结构;若就鉴赏面看,形成的是“多、二、一(0)”逆向结构。其中的“多”主要是指各个辅助结构;“二”主要是指核心结构;“一(0)”是指一篇辞章之主旨与所形成之风格、韵律、气象、境界等。其中核心结构“二”,既可彻上归于“一(0)”,又可彻下统合“多”(辅助结构),地位十分重要。本文即着眼于此,举例探讨,以见章法之核心结构在一篇辞章中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0.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自中国哲学产生以来,几乎各个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都探讨过一世界观问题。纵观中国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有关天人关系问题的观点大致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一;其二是说天是自然之天还是人格之天。“天人感应”是西汉时期的儒学、神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在董仲舒看来,“天”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最后根源,天人是存在着相副“类合”的关系,可以互相“感应”,宇宙万物和人的产生都是“天”有目的地安排的。他说:“天者,万物之祖也,万物非天不生”,  相似文献   

11.
结构素描的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素描就是从我们视觉所看不到的东西开始画起.直到看得到的东西结束。而我们往往因为习惯性的观察方法而从眼睛所看到的物体开始画起,忽略了物体内在的本质的东西,缺乏对物体内在的结构形式的分析、理解和把握。结构的性质是物象形式的内在规律性,内在结构往往决定着外部形态的发展。结构素描在表现方法上要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地进行描绘,要不受物体外在的、表面的形体特征所迷惑,运用中国古代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法则,从而表现出它的构造关系与规律。  相似文献   

12.
道字表示本体论之道,早于《老子》已有文字所载,老子只是援引,而非提出,老子无须给本体论之道“取字”或“取名”,“取字”说明显有误。《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到“可以为天地母”的“物”是“道生一”的“一”,而非“道生一”的“道”,“取字”说和“记载”说皆误。“字之日道”当注译为:字,生也;之,代词;道,本体论之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今译:产生它的叫做道。  相似文献   

13.
认为《老子》的哲学观点:宇宙是网络结构,“道”生发了整个宇宙,“道”贯通于一切宇宙网络之中。“道”是以“阴场”、“阳场”和“冲气场”的形式对万物发生作用。在宇宙网络中是无形控制有形。  相似文献   

14.
东西方文化思维差别和交融过程的大背景看中国诗歌的变化 ;从时差 1 2 0 0多年的两位诗人作品的内容、形式变化 ,尤其是对政治的态度看文学家的传统意识 ;从浪漫主义代表作比较看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变异 ;从整体文学成就看当代诗歌的差距。一、东西方文化交流对我国文学的影响东方文化与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关系密切 ,也与印度的释迦牟尼等密切相关。号称三界六道众生导师的释迦牟尼佛学文化与老子的哲学 ,都是在入定状态下形成的。东方文化的思维特征具有整体性。如《道德经》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短短…  相似文献   

15.
探求“元气”学说的起源 ,通过考古发现及辨伪考证 ,认为先秦子书《冠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元气”是宇宙的本原 ,“气”可以决定万物的形态与性质的宇宙本原观。同时 ,认为《冠子》具体而形象地描述了“元气”是怎样生成天、地、万物 ,乃至整个宇宙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壮族的哲学思想起源于原始社会,保存于民间的各种神话传说之中。在原始社会,壮族先民依赖自然又与自然作斗争,他们把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结为客观物质“气”,“气本原说”,认为宇宙是自然演化而来,人类起源于也出自于客观自然的物质花,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宇宙超未来     
“一切都在流动之中”,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我们知道,人有生死,万物皆有寿命。实际上,任何有形的东西都不会永生不灭。那么,宇宙又将如何?宇宙,也就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是将永远存在还是终将毁灭?这是对宇宙进行深入思考必然会产生的一个问题。本文是上两期连载的《全解宇宙论》一文的续篇,专门介绍“宇宙未来的命运”,将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来探讨宇宙将永远存在还是终将毁灭。  相似文献   

18.
曹操身处汉末社会变革时期,在乱世中经历了无数的惊涛骇浪,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始终保持着昂扬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无论是曹操的一生,还是其诗歌创作,都体现了“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乏志者也”的豪迈精神,暗含了他“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磅礴之气。  相似文献   

19.
体会智慧     
雨涵 《科技智囊》2011,(1):85-85
什么是值得我们一生探寻的问题?孔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可见,如果能够闻听到宇宙与人生的根本之道,活一天即抵得上一生的意义,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心境!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可见,这个宇宙与人生的根本之道,只可体悟,  相似文献   

20.
哲学宇宙论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宇宙论(PhilosophicCosmology)是从哲学上思考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和发展的理论。它不同于科学宇宙论,实际上它是以当代科学宇宙论所揭示的事实与规律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分析和思辨构想,进而创造与重建出一套哲学范畴体系来理解宇宙的。有意思的是,我们所进行的哲学宇宙论研究,最后所得出的结果,所形成的论纲,与中国道家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观念不期而遇,不谋而合。使道家宇宙论也成为本哲学论纲的一个支撑论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所阐述的哲学宇宙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