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长管蚜实验群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长管蚜是我国华北冬麦区的重要害虫,为制订出防治麦长管蚜的最优决策,我们进行了麦长管蚜实验种群的研究,分析了麦长管蚜与主要环境因子温度、湿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依赖于温度、湿度的麦长管蚜生长发育模型和内禀增长率模型。为预测麦长管蚜的发生动态提供了依据,为防治麦长管蚜最优决策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麦长管蚜实验群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长管蚜是我国华北冬麦区的重要害虫,为制订出防治麦长管蚜的最优决策,我们进行了麦长管蚜实验种群的研究,分析了麦长管蚜与主要环境因子温度、湿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依赖于温度、湿度的麦长管蚜生长发育模型和内禀增长率模型.为预测麦长管蚜的发生动态提供了依据,为防治麦长管蚜最优决策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研究明确了我省90年代危害小麦的蚜虫是由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组成的混合种群,以禾谷缢管蚜为优势种;在国内首先报道麦长管蚜可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并明确麦蚜的种群空间格局随有蚜株率而变化,为不同密度下抽样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是山西麦田的重要害虫。通过对其在不同小麦品种上取食与排蜜量的观察研究发现,该蚜蜜露的分泌量与小麦不同品种同有密切的关系。田间蚜虫发生量大的品种,蚜虫排蜜量也大;而田间蚜虫发生量小的品种,排蜜量也小。结果表明,把蚜虫蜜露的分泌量作为一个简易的指标来鉴定和筛选小麦抗虫品种,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为研究材料,以AFLP技术为基础,采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MseI,对影响麦长管蚜AFLP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技术,如DNA的提取质量、酶切与连接、扩增条件、引物选择、染色方法等进行了优化处理,构建了麦长管蚜AFLP银染技术体系。酶切与连接分步进行,预扩增与选择性扩增同体系完成。在此优化体系下,可以得到重复性好、稳定性和多态性高的麦长管蚜AFLP条带。该体系的构建为蚜虫种间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一个确定性予测模型,用于摸拟棉长管蚜种群动态,其结果与石河子莫索湾地区基本相符。本模型为二次曲方型模型,输入为当地平均气温、湿度,输入为平均百株棉长管蚜数对数值。关于蚜虫的模拟研究,已有许多论文发表,但关于棉长管蚜的模拟研究,尚未见报道。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及莫索湾地区的气象资料,我们认为气温和湿度是影响棉长管蚜消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本模型主要考虑了湿度、气温这两个因素。程序语言为BASlC,已在微机上运行。  相似文献   

7.
甘蔗花叶病毒MDB株系传播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桃蚜(Myzuspersicae)、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无网长管蚜(Acytosiphumdirhodum)和甘蓝蚜(Brevicorynebrassicae)能以非持久性方式甘蔗花叶病毒MDB株系(SCMV-MDB),其中无网长管蚜和甘蓝蚜SCMV-MDB为国内首次报道,麦长管蚜(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8.
西宁地区小麦蚜虫与蚜茧蜂的种群数量消长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宁地区麦蚜有翅蚜产生的两个高峰分别在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百茎蚜量分别为33和219头;三种麦蚜7月中旬达到高峰,其中麦二叉蚜发生量最大,其次为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最少,百茎蚜量分别为8169头、5974头和248头。蚜茧蜂的发生在7月中旬达到高峰,百茎僵蚜量536头,但仍不足以控制麦蚜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为寻找小麦近缘种属的抗虫基因,选取中国春(Chinese spring,CS)为背景的异源附加系材料在室内进行小麦苗期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的抗性鉴定,以蚜情指数为抗性评价标准.结果得到以卵穗山羊草(Aegilops geniculata)为近缘种属附加系的材料具有高抗麦长管蚜的优良性状,且抗虫基因位于1Mg、7Mg染色体上,为进一步研究该材料的抗虫基因定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山西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区蚜茧蜂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考察,经过对所获标本材料的初步鉴定,现已确定有7种,除烟蚜茧蜂有过在山西分布的报导外,阿■蚜茧蜂、桃瘤蚜茧蜂、麦蚜茧蜂、黍蚜茧蜂、麦长管蚜茧蜂为省内新纪录种,苦艾蚜茧蜂为国内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1.
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PAV株系是引起我国小麦黄矮病流行的重要病原,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是陕北农田蚜害的优势种之一,在玉米与小麦轮作的条件下,黄矮病原极有可能对玉米蚜的适合度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构建玉米蚜的生命表,利用两性生命表软件分析种群动态参数的变化,以评估BYDV-PAV株系侵染小麦对玉米蚜适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健康植株相比较,小麦品种XN979感染BYDV-PAV病毒之后,显著提高了玉米蚜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参数,并有效提高了其存活率与生命周期;未携带病毒的禾谷缢管蚜取食之后,却显著降低了玉米蚜的种群动态参数,并且其存活率曲线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因此,BYDV-PAV病毒侵染小麦可对玉米蚜的适合度产生积极影响。研究为完整解析不同作物轮作过程中植物病毒BYDV-PAV株系介导的蚜虫与小麦的互作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也可为陕北农田蚜害以及黄矮病的防控提供实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不同蚕豆品种上豆蚜,豌豆蚜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豌豆蚜、豆蚜在蚕豆良种3002、83-324两个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历期、成活率等方面,皆有差异;说明这些蚕豆品种所具备的品种特性对豆蚜、豌豆蚜的寄生有着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说,他们对豆蚜、豌豆蚜的抗性有一定的差异。上述品种中83-324对豆蚜、豌豆蚜的抗性较强,而品种3002的抗性较差。在生产实践中对不同品种间存在的抗性差异应加以充分合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3.
对青花菜上的桃蚜种群动态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表明,11月中旬以前桃蚜数量较少,11月下旬后桃蚜数量剧增,至12月上旬达到高峰。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法评价了阿维菌素、蚜虱灭、蚜虱蓟净等杀虫剂对桃蚜种群控制的作用。药后1 d各处理对桃蚜的防效较低;药后3 d蚜虱灭、蚜虱蓟净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阿维菌素处理,其干扰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0117,0.0717,药后10 d,蚜虱灭、蚜虱蓟净处理的蚜虫数量仍保持很低密度,其IIPC分别为0.0010,0.0186,具有很高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蚕豆叶片几丁质酶的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了植物体内几丁质酶与昆虫种群动态的关系,发现几丁质醇对蚜虫的发育、存活和生殖都有明显的影响,并最终调节种群的动态。实验结果显示,几丁质酶对若蚜影响比成蚜大,并与蚜虫的翅型变化关系密切,表现了其作为抗性物质所具有的低御虫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抗性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抗性的动态分析@侯有明@冯宝成@刘绍友...  相似文献   

16.
吡虫啉拌种对冀东地区小麦长管蚜的防效及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药剂拌种对小麦长管蚜的防效及其天敌的影响,以吡虫啉和京东八号为材料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处理A(拌种药量为1.2 g·kg-1,有效成份,以下同)﹑处理B(拌种药量为0.8 g·kg-1)和ck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麦长管蚜总数分别为4 204,4 128,9 911头·百株-1,且处理A,处理B与ck达到差异显著性(P0.05);处理A和处理B从4月24日到5月25日对小麦长管蚜均具有一定的防效且在5月17日防效达最佳,分别为82.13%,78.11%;经小麦产量分析表明,处理A,处理B,ck的产量分别为0.701 3,0.598 8,0.564 4kg·m-2,且处理A与处理B,ck之间达到差异显著性(P0.05);吡虫啉拌种对小麦长管蚜天敌的影响分析表明,处理A和处理B对小麦僵蚜﹑瓢虫田间数量影响与ck之间达到差异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菊小长管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菊小长管蚜在不同温度下生长繁殖的实验结果,组建了其特定年龄生命表,结果表明:菊小长管蚜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在22~25℃之间;高温下菊小长管蚜发育历期特别是生育期明显缩短,产仔高峰期提前,但平均每雌产仔数目减少,不同温度下的存活曲线表明,高温下菊小长管蚜前期死亡率较低,繁殖后期较高,而低温条件下的存活曲线基本上成直线型Ⅱ。  相似文献   

18.
骆驼蓬(Peganum harmala)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对棉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锈线菌蚜和月季长管蚜的室内毒力测定中发现,对供试的四种蚜虫具有较明显的触杀活性。对山楂叶螨的卵的孵化率也有显著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
百合上桃蚜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百合上桃蚜种群数量季节变动动态。结果表明.为害百合的桃蚜主要来源于周围植物迁入的有翅蚜,桃蚜种群在5~6月达最高峰。气候因子旬平均温度和降雨量明显影响桃蚜种群数量变动.其回归关系式分别为:Y1=13.9757 0.007198X1—0.0000007572X1^2和Y2=10.2812 0.02267X2 0.0000032586X2^2。桃蚜种群数量变动与天敌数量变动呈密切正相关.其回归关系式为:Y3=635.3057 1.5661X3-0.00009311X2^2。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绿豆(Vigna radiata)间作田微环境变化及其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种群数量的影响,本试验设计田间小麦(wheat,W)与绿豆(mung bean,MB)不同行比间作:10∶10(10W∶10MB),12∶6(12W∶6MB),12∶4(12W∶4MB),16∶4(16W∶4MB),小麦单作为对照;利用小气候观测仪器测定麦田中温度、湿度和风速,并调查麦长管蚜种群数量。结果表明:与小麦单作相比,间作还在一定程度提高了麦田的风速和温度,降低了相对湿度,降低了蚜虫种群数量,并且12W∶4MB和16W∶4MB处理蚜量最低。调查期间麦田平均温度与最高温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951),平均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32),而风速与温、湿度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在麦蚜发生高峰期之前,平均温度与蚜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07)。因此,麦豆间作改变了麦田微环境,使其通透性增强,蚜量降低。与其他处理相比,12W∶4MB和16W∶4MB处理的麦田蚜量更低,因此为较理想的麦豆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