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侃  卢波  方建生  李建章 《甘肃科技》2015,31(3):107-110
根据古塔的特点、现状,借鉴其他类似监测项目的测量经验,从理论分析、现有技术手段和可能的技术措施人手,对古塔建筑物平面位移和垂直位移的监测方法进行了对比,并运用相互校核的监测方法对古塔建筑物的倾斜做了详细阐述。利用平均间隙法原理,对监测网基点的稳定性进行了检验及分析,提出了基于回归平面的古塔变形的分析方法,结合塔体上监测点平面坐标及沉降量回归平面,从而确定沉降量及倾斜率。探讨了Trimble GX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古塔建筑物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该仪器能够快速识别并捕获相关数据,弥补了传统变形监测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综合分析各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得出了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传统位移测量难以找到参考点、动态采集数据量大和多路同步难以实现的困难,开发了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多点动态位移测量系统.采用基于区域生长的曲面拟合标定方法和窗口形心跟踪算法,确定物空间与像空间坐标系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比较形心处像素变化得到位移.采用磁盘阵列和同步信号发生器保证海量数据处理和多路相机之间的同步.对振动台上的4层钢框架结构进行了动态位移监测,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实现多路动态二维位移的同步采集和处理,位移精度达到0.1mm,同步精度为10ms.  相似文献   

3.
以沿海某环岛路连拱隧道为依托,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分析方法,考虑隧道所处的特殊地质条件,模拟隧道开挖的施工全过程,得出了隧道与上部地面建筑物的竖向位移云图,以及隧道自身结构的主应力云图,计算结果表明,采取设计拟定的工程措施,可以保证隧道施工过程中地面建筑物与隧道自身的安全.同时,在隧道施工中,必须对隧道进行动态施工监测管理和安全隐患预报.  相似文献   

4.
针对基坑工程施工过程的不可预见性、复杂性,结合淮安市某一地下室基坑变形监测项目,通过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支护结构、周边建筑物、道路的沉降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周边建筑物倾斜监测、周边建筑物、围墙裂缝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监测点进行观测,及时反应地下室基坑在突发情况下的变形情况,准确的分析基坑变形原因并提供处理依据,保证了基坑及周围建筑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大坝在施工和运行期间受外界因素影响极易发生向下游滑动,因此大坝从施工到运行必须要对其进行周期性的水平位移监测,预警预报大坝的安全.视准线法原理就是以通过建筑物轴线(如大坝轴线)或平行与建筑物的固定不变的铅直平面为基准面,根据它来测定建筑物的水平位移.本文通过实例阐述了视准线法的观测原理,进行了精度分析,可为其他大型建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完海鹰  王秀丽 《工程与建设》2011,25(3):293-295,308
文章对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结构部分进行了全寿命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利用各种监测仪器主要对结构关键部位的内力和位移进行实时监测、读取数据并进行分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时动态全寿命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对施工阶段结构的内力、位移全过程监控数据与仿真分析数据对比,发现其偏差都在一个较合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7.
硬土场地基坑变形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阳光雅居4期基坑工程处于硬土场地中,基坑开挖深度5.7 m,局部7.0 m,围护体系采用了人工挖孔灌注桩和土钉墙2种支护结构形式.施工过程中分别对桩项圈梁水平位移、土钉墙墙顶水平位移、围护桩桩侧土体深层水平位移、邻近建筑物沉降、邻近道路沉降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监测.依据硬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和本次基坑变形监测结果,分析表明:硬土场地中快速挖土卸载,可致使基坑支护结构产生明显水平位移,而周围土体水平位移相对较小,由于两者变形不协调,通常导致支护结构和土体间出现裂缝;硬土场地中基坑开挖引起的邻近建筑物和道路沉降较小,对周围环境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综合管廊施工对临近建筑的沉降影响问题开展研究,依托陕西省汉中市综合管廊项目进行现场监测。采用Midas GTS/NX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管廊明挖施工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施工全过程下基坑围护结构以及临近建筑的变形情况,并将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临近建筑物发生了偏向基坑的倾斜,倾斜度为0.13×10~(-3),建筑物最大沉降值为4.8 mm,满足监测规范要求;围护结构发生"弓"形水平位移,高层建筑旁基坑两侧围护结构发生非对称变形,低层建筑旁基坑两侧维护结构变形基本对称;临近建筑发生不均匀沉降和水平位移,水平位移具有分层现象;数值模拟与监测结果变形趋势一致,建筑物的沉降发展主要集中在综合管廊基坑开挖阶段。  相似文献   

9.
以盾构隧道下穿某建筑物为例,进行了地表位移监测及结构物损伤评价。通过监测结果及结构鉴定评价分析了地面建筑物产生变形的原因。由于该住宅楼桩基底埋置深度为16.3m左右,盾构隧道顶距该住宅楼桩底最近距离约为6m,盾构下穿时,对建筑物桩基下卵石层产生扰动,使得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结构墙体产生沉降裂缝。针对基础沉降,提出采用注浆加固隧道顶至桩基底上5.0m范围内的土体,并论证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建筑物结构沉降监测为应用背景,采用计算机视觉测量技术,精度高、非接触,适时监测,智能化,组网传输,实现远程监控量测,开发出一种远距离非接触式多测量点的微小位移监测系统,对三维微小位移测量方法进行研究,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形变量检测,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形变值和沉降值,累计产生的位移量曲线变化来判断建筑物整体稳定的变化趋势。本课题研究并提出的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远距离微小位移检测方法,弥补了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为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