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漆树漆酶的新底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漆酶是含铜氧化酶,主要来源于漆树漆液(生漆)和真菌。近年来,对漆酶底物专一性研究有不少报道,但太多采用真菌漆酶。我国生漆资源丰富,漆树分布范围广,对生漆的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我国对生漆的重要成  相似文献   

2.
黄元锦 《科学通报》1963,8(8):57-57
中国漆是漆树树干割伤后流出的液汁。它含有漆酚(含量50~70%)、漆酶(含量在10%以下)、水分(含量20~30%)和一些树胶貭(含量3.5~9.0%)。我国长期以来将漆液用做优良的涂料,而且发現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生漆液含水分多,如不脫除,对于漆膜的影响很大,但由于漆液中所含的漆酶是促使生漆干燥的必要成分(經处理  相似文献   

3.
季立才  胡培植 《自然杂志》1996,18(5):307-307
漆酶是含铜金属酶,在自然界主要分布于漆树漆液(生漆)和真菌类植物中,分别称漆树漆酶和真菌漆酶。漆酶能催化多元酚和多氨基苯等底物氧化,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氧化尚不多见。测定漆酶的活性有氧吸收法、分光光  相似文献   

4.
漆树乳汁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正海 《科学通报》1979,24(17):809-809
漆树(Rhus verniciflua Stokes)是我国著名的经济植物之一,其次生产物——生漆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涂料。由于生漆在工业上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漆树体内生漆的分泌和贮存结构的解剖学研究,对当前推行正确的割漆技术和进一步改进割漆方法以及今后漆树选育优良品种等均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自1976年起对漆树乳汁道的结构规律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天然大漆大漆,又称生漆、土漆、国漆,属纯天然漆液,我国的大漆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70%~80%,主产区有山西、四川、陕西、河南、甘肃、湖北、贵州、云南等省。除我国以外,还有日本、朝鲜、老挝、越南、缅甸、泰国等国出产。天然大漆采自原始森林或自然漆树科类中,漆液主要由高分子漆酚、漆酶、树胶质以及水分等构成。大漆含氮物质中的酵素,能促进漆酚的氧化,  相似文献   

6.
G.Benfield等曾用真菌漆酶催化2,6(?)甲基酚(DMP)氧化,生成C—C偶联产物,但用漆树漆酶催化DMP氧化却没有报道。本文报道在0.1mol/l磷酸缓冲液(pH8.0)中,用湖北竹溪漆树漆酶催化DMP氧化产生C—  相似文献   

7.
正天然生漆的涂装应用源远流长,古老中华民族沿古至今,我国发现和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公元前7 000多年前,从新石器时代起,人们就认识了天然生漆的性能并加以应用,据史籍记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庄子·人世间》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泛称中国漆,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割开漆树树皮,从韧皮内流出的一种白色黏性乳液,经加工而制成的涂料,属于纯天然的产品。大漆固化后具有  相似文献   

8.
漆酶催化氧化的底物主要是酚类和芳胺类化合物,对二茂铁衍生物及其配合物(Fc-R)作底物的研究并不多见。本实验选择对Fc-R溶解度较大、水溶性好的二乙二醇丁醚(DGBE)为溶剂,以湖北竹溪漆树漆酶为催化  相似文献   

9.
1 炼制大漆:平遥推光漆器的用料颇有讲究,使用的是在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着的漆树刮掉树皮后流出来的一种天然漆料--大漆.没有处理过的漆树原液被称之为生漆,传统方法的生漆精制加工有两种.自然搅拌晒制和煎煮,现在一般采用搅拌的方法.具体操作是先将原生漆过滤,先用粗麻布过滤,再用细布过滤.然后搅拌,搅拌的目的就是改变原生漆的性能.通过慢慢的搅拌,可以增加生漆漆膜表面的硬度和亮度,同时使生漆各成分更均匀,增加使用时的流平性.  相似文献   

10.
贡献美丽“塑料”的大树 我们在不同地域进行野外工作的时候,漆树都是需要重点盯防的植物,因为它们的分布区域太广了,从东北的辽宁到西南的云南,从西北的甘肃到东南的福建,都有漆树的分布.从广义上说,生长在我国山岭之间的15种漆树科漆属的植物,都可以被称为漆树,包括了漆树、野漆树和木蜡漆等.这些植物有着漆树属植物共同的特征——植株分为雌树和雄树,都有黄绿色的小花,并且切开树干后有灰白色汁液流出,它们会使人类过敏.  相似文献   

11.
林乔源 《科学通报》1985,30(1):33-33
一、引言本文分析了用XL-200核磁共振谱仪记录的四十七种中国生漆的核磁共振谱。这些漆,包括我国湖北、四川、河南、陕西、贵州等主要生漆产区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2.
刘国智 《科学通报》1958,3(10):312-312
漆树(Anacardiaceae 科)盛产于我国及东南亚各国。漆汁的主要成份,经鉴定(1907—1922)为具有不同不饱和度长侧链邻苯二酚衍生物的混合物——漆酚。根据真岛的工作,不同地区不同树种所产漆汁中的漆酚具有不同结构,如表一所示。  相似文献   

13.
正漆器,指用漆髹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漆器所用的漆是天然大漆,大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具有防潮、耐高温、抗腐蚀等功能。大漆还可以和各种金属、矿物质颜料组合,配制出千变万化的色漆,描绘出绚丽多彩的装饰图案。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的不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平遥三件宝,漆器牛肉长山药",这是平遥  相似文献   

14.
<正>山西新绛(古称绛州),这座矗立于古老河东大地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远的历史文化,而传统工艺美术即是绛州古城辉煌历史和悠久文化的见证。漆器工艺更是其中一朵极为璀璨的奇葩。漆器髹饰技艺(绛州剔犀技艺),是雕漆工艺的一种,它用两种(一般为朱、黑二色)以上天然大漆(是指从漆树上采下来的漆液,也叫生漆、国漆)在一定的胎体上有规律、有层次地交替髹涂,漆层厚度累积达5~8 mm(一般需要髹漆百余道,历时4个月之久),然后用刀以45°角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刀口上宽下窄,进刀深峻,棱面分明,线纹圆润,刀口断面可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漆艺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古人制作的漆器精美绝伦,像陶瓷、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据考证,我国的大漆工艺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不同于添加了化学成分的合成漆,大漆取自自然森林中的漆树,是纯天然产品,有耐潮、防腐蚀的特点,因此可以代代传承,千年不朽,而大漆固有的神秘、深厚、温润和兼容并蓄的品质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如今,由大漆所创造的漆器和漆艺  相似文献   

16.
魏忠仁 《科学通报》1993,38(14):1342-1342
生漆是我国重要的林特产品和出口商品之一,它在国防、化工和原子能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和测量生漆粘滞系数对其质量检验及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生漆有毒、表面易氧化结膜、不透明、并有很大  相似文献   

17.
林乔源 《科学通报》1986,31(20):1598-1598
目前鉴定中国漆的方法仍是古老的经验的定性方法。我们希望能用更先进的科学方法,以便达到定量分析阶段。因此,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鉴定中国漆质量优劣的新的测试方法。用小量生漆溶于CCl_4中,过滤除去不溶物,加TMS作内标,得样品。从核磁共振频率为200MHz的谱图积分曲线,我们算出了各类质子数的相对比值。从结构式  相似文献   

18.
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漆器之一,它以大漆(天然生漆)为料,用描金彩绘及人工手掌推光的独特工艺著称于世.漆面光洁,映影如镜,有耐潮、耐热、耐酸碱、耐老化等特点.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于2006年5月20日由国务院正式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继平遥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平遥县又一个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然而,就是如此让山西省为之骄傲的推光漆器,现在却不知该推向何方?分散经营、无序竞争、后继无人以及要艺术还是要商品?是坚守传统还是抛弃传统等等,都成为平遥推光漆器前进道路上不可回避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经过几千年的变革,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中国漆器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和风格,技艺也在不断变化,日臻成熟.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平遥就有了化学漆,如永明清漆、调和漆,60年代又有了改良金漆等.这些漆一般都作为民用或是建筑部门使用,漆器上并不使用.70年代市场上又有了双组份聚氨脂漆.80年代又有了腰果漆,也称合成大漆.腰果漆在我国的产生还有一段故事.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一个地处热带的国家,宴席上有一道菜引起周总理的注意,就询问是什么菜.这个国家的元首告诉周总理说是腰果仁.因为这种果实形如腰肾,所以叫腰果.腰果树是一种热带植物,果仁是营养丰富的食品,果皮能制漆.  相似文献   

20.
中国漆的核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乔源 《科学通报》1982,27(6):344-344
一、引言中国漆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涂料,但由于其结构复杂及有毒性,这对中国漆的研究与应用极不方便,黄葆同等曾对中国漆结构与氧化反应进行过一些工作,国外也曾研究过不同品种的漆酚结构,但对深入了解中国漆的结构及其与性能的关系都很不够,本文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中国漆中饱和漆酚及漆酚的结构,从而对影响中国漆性质的因素以及决定中国漆优劣的条件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以便为鉴定中国漆的质量和改进中国漆的性能提供必要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