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清朝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其中对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描写尤其精彩,很多书籍认为范进的遭遇是悲剧,而笔者却认为它是喜剧。范进发疯是科举考试内容扭曲扼杀了范进的人格意识,生命活力,录取过程的混乱模糊和制度本身拖带出畸形社会心态诱使范进将毕生大部分精力投入科考,它是范进发疯的罪魁祸首,也是小说批判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周进撞号板,最动人心魄处在于其“哭”,原因有三:受“老友”的奚落;受“举人”的凌辱;被炒鱿鱼后的功名无望。范进中举最精彩处在于一“闹”字,除了范进发疯自闹外,众乡邻闹;胡屠户闹;张乡绅闹。他们饱尝了科举蹭蹬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后,最终都仕途顺利,屡屡上“调”。他们辛酸而又富于戏剧性的人生遭际,是对毒害士子心灵的八股取士制度最有力的暴露和批判。作者借“二进”这两个人物形象寄寓了“一代文人有厄”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3.
黄梅 《科技信息》2010,(23):I0330-I0330
通过"范进中举",可以看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表现在:以客观的态度,以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并进行合理的夸张,描摹人物言行,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言长篇小说的高峰。鲁迅先生曾盛赞《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无一贬词,而情伪为毕露,足称讽刺之书。现就《范进中举》一文的讽刺艺术简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发现两个或更多的文艺现象之间的共同性或差异性。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范进和孔乙己两个艺术典型,一个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叶,一个诞生于十九世纪初期,相距五十年左右,而两个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美学性格以及塑造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显示了鲁迅小说创作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性;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不同,作者的思想艺术修养有别,两个艺术形象及其塑造艺术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反映了鲁迅小说的独创精神。本文试将范进和孔乙己艺术典型及其创作思想、艺术风格等相同或相似点进行比析,从而阐明孔乙己是范进形象的类似再现。  相似文献   

6.
在英国文学中,对于亨利·菲尔丁的《约瑟夫·安德鲁传》小说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方面,而对于这部作品在小说创作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却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小说的“史诗”风格和“喜剧”特色。这既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同时也是对菲尔丁小说创作艺术伟大创新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形成潮流的现代反战小说,主要呈现两种形态:一是极力渲染战争残酷性的悲剧形态;二是揶揄战争的喜剧形态.前者以张天翼、周文等为代表,后者以黑炎、孙席珍为代表.这两类小说看似风格迥异,但都从总体上对战争进行了否定,使现代反战文学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8.
张旻小说的"性"叙事受到了很多批评,而这些批评没有说明张旻小说的意义与存在价值,本文认为张旻小说实现的是对人物心灵的想象性游走,它发掘了人物似真亦幻的心灵世界,实现了文学对人物心灵干涉的又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正让人免于发疯忧虑是历史、神学和经济环境与个人特点、个人经历交汇的产物。查尔斯·里克罗夫特是英国精神分析师兼心理治疗师,他在1968年写过一本很有影响的书,题为《焦虑症和神经症》。书中,他讨论了焦虑的一些进化优势,认为它可以抵御其他更严重的精神疾病,是预防精神衰退的天然手段。不同于早期作家的观点(有时会担心忧虑是悲惨地滑向严重精神疾病的开始),里克罗夫特反而认为低水平的"焦虑"在进化中的功能是让人免于发疯。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一些人认为《阿Q正传》是悲剧的观点,明确认定《阿Q正传》是喜剧性质的,并对其喜剧性进行探讨,结合鲁迅先生创作动机,从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阿Q这个人物本身分析该作品的喜剧性以及用喜剧创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电懋剧本往往运用巧合与误会、冲突与悬念来安排情节,架起整个剧本的结构框架,而在情节安排中不乏一个个令人捧腹大笑的笑料.同时,通过谐闹、急中生智的人物行为所塑造的喜剧性形象也是剧本的笑点,增强了剧本的喜剧性效果.相比小说的苍凉风格,张爱玲的电懋剧本创作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充满了喜剧性色彩,这其中除了迫于生计、市场导向的因素之外,还源于张爱玲对电影的审美喜爱以及自身的编剧才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荒诞、怪诞、对比、巧合、误会、误导等方面阐述了古代小说突转和骤降的喜剧技法。并认为这些喜剧技法相互交融,产生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的文体在以前都被视为小说,然而自清代以来就围绕《世说新语》的文体问题出现了各式各样说法,有人认为它是小说,有人认为它是历史,也有人认为它介于小说和历史之间,更有人说他是史料。不论人们对其文体的争论如何,但其小说的文体特征是很鲜明,本人认为《世说新语》是小说,同时它对研究魏晋时期的社会人文具有参考价值。《晋书》的编撰参考了《世说新语》,并且从中引用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黄墙纸》被认为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1860—1935)的短篇杰作。从新历史主义批评角度的三个方面:《黄墙纸》作者吉尔曼的生活经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小说写作时的社会背景,尤其是19世纪中产阶级妇女的处境以及《黄墙纸》和其它创作于19世纪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中产阶级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所受到的来自社会和男性的双重压迫,探究了《黄墙纸》中女主人公“我”最终发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分析席勒的喜剧观,认为它主要强调主体从审美的高度上达到的对客体的超越性,并由此讨论中国现代话剧中的两个不同喜剧派别:讽刺喜剧与幽默喜剧的异同,重点探讨后者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6.
邱美煊  高洁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6):48-51,60
张艺谋将余华小说<活着>改编成电影后,在时空设置、思想主题、叙事视角、审美风格方面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许多评论家所诟病--论者多过于追求"文学性"的统一.而从电影与小说二者之间传播介质的区别、表现方式的差异、接受群体的不同等方面论证,张导的改编具有充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当思维的风暴骤起于脑间时,一种或几种创新的方法会喷涌而出,伴随而至的还有酣畅淋漓的感觉。这种头脑风暴的思维方法被心理学家同疯子的状态联系在一起,称之为“发疯”。有这样一个专家“发疯”的故事:一个研究野生动物的组织有一次邀请一些专家来座谈,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可以捉住老虎?”与会者发挥了天才的想像和自由的联想。一位专家提出近似的替代,即老虎近似猫,抓住一只猫就可以近似地认为抓到了老虎;另一位专家提出了同态像问题,认为拍到一些老虎的照片,就可以认为抓到了老虎;  相似文献   

18.
从喜剧话语策略构成角度看,当代大陆小说在陈述主体的内部一直没有中断过对反讽、含混,乃至荒延和黑色幽默的渴望,革命历史小说叙述中的“藏污纳垢”策略、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写中间人物”策略,新时期小说中的“文革叙述”策略,以及自马原的“叙述圈套”开始的当代小说话语的狂欢等,都是一些耐人寻味的喜剧策略。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水浒戏和小说《水浒传》中的李逵都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水浒戏中,李逵是个喜剧角色;而在小说《水浒传》中,李逵这一形象虽然也有着一定的喜剧因素,但是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悲剧人物。水浒戏和《水浒传》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创作主题的不同和故事流变等原因使得“两个”李逵的形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是一部以唐僧玄奘西天取经故事为线索的神魔小说,自明代中叶成书以来,家喻户晓,影响很大.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这部小说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性的糟粕,这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它的主要倾向竟究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呢?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作为一部古代文艺作品,它的主要倾向是好的.它广泛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的封建社会,歌颂了对天宫、地狱统治者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力的理想愿望.……可以说,《西游记》不但是我国文学史上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的神话文学作品.”我们认为,这种看法脱离了《西游记》作品本身的创作实际,不符合小说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实际情况是《西游记》这部小说.虽然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