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布交互仿真技术综述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1  
介绍了DIS的技术特点,综述了DIS中关键技术和相关技术,并对目前DIS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2.
攻防对抗DIS系统中CGF的构造与建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DIS作为一项现代仿真技术,在多兵种、多种武器平台的联合作战仿真与训练演习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CGF是构造DIS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构造CGF系统的意义及特点,然后介绍攻防对抗DIS系统中的CGF组成结构。最后叙述了CGF系统中重点对象的雷达、导弹及智能数字飞机的建模方法及特点,并给出了仿真结论。  相似文献   

3.
DIS综合环境及其相关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论述了分布式交互仿真综合环境及其相关技术。在阐述了DIS综合环境的概念及其在DIS系统中的作用和性能需求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面向对象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信息融合技术在综合环境的建模、集成和效应生产中的应用。最后对DIS综合 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高炮DIS中PDU设计及VR_Link通信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应用角度讨论了分布式交互仿真的协议数据单元PDU的类型、结构和格式等方面;并论述了PDU的设计方法,及其于DIS体系结构商业平台VR-Link通信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交互式模糊综合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阐述了开发交互式模糊综合评价决策支持系统(IFCE-DSS)的意义,介绍了IFCE-DSS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描述了IFCE-DSS的综合评价机理,并给出了IFCE-DSS的人机交互式评价过程。本文最后给出了IFCE-DSS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6.
分布交互仿真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综述了DIS/HLA技术发展的背景、需求和过程,对DIS/HLA的组成和特点进行了介绍,概括了各国DIS/HLA发展现状,并对我国发展DIS/HLA技术的侧重点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雷达精度分析软件(RAtool)是雷达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系统(RCADIS)的应用程序包之一。该软件是基于雷达系统设计师的需求在相控阵雷达精度分析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开发的。本文介绍了RAtool软件的功能、性能、所使用的关键算法以及软件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8.
90年代将是宽带ISDN迅速发展的年代。本文介绍了国外B-ISDN的发展动向,并结合我国、我军通信网的现状,对发展B-ISDN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分布交互仿真和电子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讨论了分布交互仿真(DIS)中的电子战仿真。文章简略分析了DIS和电子战的概念,较深入地探讨了如何运用DIS原则来仿真电子战,介绍了电子战仿真的一个实例—美国IST的DER(DistributedEmission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0.
基于算法与模型参数优选的智能DISOPE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金生  万百五 《系统工程》1999,17(5):67-70,76
本文给出了DISOPE算法收敛速度指标的定义,提出了基于算法与模型参数优选的智能DISOPE方法,有效地改善了DISOPE方法的收敛性能和实用性。仿真表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软件化雷达信号处理系统总线协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提出一种基于DSP平台的软件化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的总线协议 ,协议包含 4条传输总线和 1条指令总线 ,具有优良的可扩展性、可重构性和通用性。按照此协议 ,以能完成 16个合成阵元通道的相控阵雷达信号处理为目标 ,设计了硬件 ,实现了系统。  相似文献   

12.
地波综合脉冲孔径雷达的数字频率源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波综合脉冲孔径雷达的性能要求,提出采用多个DDS芯片AD9854设计多载频数字频率源,同时产生多个不同载频的线性调频中断连续波(LFMICW)信号,并且每路发射信号的频率和初相可控;研究利用DDS产生LFMICW信号的有效方法;利用FPGA设计多片DDS的控制逻辑并实现与计算机的串行通信协议。测试结果表明,该数字频率源的相位噪声在偏离载波1 Hz处达-92.6 dBc/Hz,满足高频地波雷达进行长时间相干积累对频率源稳定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宽、窄带混合组网雷达数据融合处理是弹道中段目标特征提取的重要途径。提出了一种基于宽、窄带雷达混合组网的弹道目标融合提取算法,该算法通过窄带自相关处理,获得锥体弹头的进动周期,并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分别估计出组网雷达中各散射中心的幅相参数。然后根据宽、窄带雷达微多普勒特征的融合特性和关联特性,利用加权平均和散射中心关联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出锥体弹头的三维进动特征及结构参数,从而实现宽、窄带混合组网雷达的数据融合。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真雷达显示器的航海雷达模拟器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勇  刘秀文  李志华 《系统仿真学报》2007,19(5):1014-1017,1025
传统的雷达模拟器大致可分为全微机化的雷达模拟器及采用真雷达显示器和雷达信号发生器板的雷达模拟器。第一种雷达模拟器的操作界面逼真度尚待进一步提高,第二种雷达模拟器由于受雷达信号发生器板内存等限制,所能模拟的海区不如第一种雷达模拟器多,灵活性欠佳。本文的雷达模拟器采用微机生成雷达视频信号,通过雷达接口板将由计算机模拟的不同海区雷达回波图像显示在真雷达显示器上,具有灵活性大、逼真度高的特点。对该雷达模拟器的几个关键技术:雷达不同显示方式下的坐标变换、岸线回波生成算法、雷达信号接口板的的设计作了详尽介绍。该接口板可产生满足雷达/ARPA显示设备需要的各种信号,并可实时将计算机模拟的雷达视频数据转换成雷达显示设备可以接收的雷达回波信号,显示在真实雷达显示设备上。成功地应用在全任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中。  相似文献   

15.
频率捷变技术作为雷达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逐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在电子对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相比于传统固定载频雷达, 脉间捷变频雷达可以自主规避干扰覆盖频段, 难以被侦察机截获识别, 具有独特的主动波形对抗优势。该文系统地介绍了频率捷变雷达的特点, 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频率捷变新体制雷达的研究成果, 总结了脉间频率捷变雷达信号处理、雷达接收机系统实现的研究进展, 并分析了频率捷变雷达未来的几个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着重针对弹载雷达对舰船目标进行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SAR)成像的转角条件进行研究。ISAR成像依靠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转角,转角太大或太小都会导致成像质量下降。在弹载雷达平台和舰船目标同时运动的情况下,ISAR成像总转角是由导引头按弹道飞行形成的转角和舰船航行、晃动所导致的转角的合成,可以依据回波信号进行估计。分析了ISAR成像所需转角范围,在对弹目相对转角建模的基础上,针对弹目相对转动非匀速的情况进行转角估计,判断任意时刻弹目相对转角是否满足成像转角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雷达探测领域,数据样本无论在完备性还是多样性上,均不能满足深度学习模型有效训练的要求,模型极易出现过拟合现象,从而限制了相关技术在雷达探测领域的广泛应用。面向雷达探测领域的智能化应用需求,针对雷达数据样本不足问题,提出基于生成对抗神经网络的微波成像体制雷达数据增广方法。针对雷达数据样本特征不显著问题,结合标签平滑正则化方法,实现增广数据样本的自动标注,通过构建增广样本与真实样本协同的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框架,实现模型在小规模雷达数据样本集上的鲁棒训练。基于公开雷达探测数据集,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机械扫描雷达和相控阵雷达中的TWS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在传统的机械扫描雷达和相控阵雷达两种雷达体制中使用边扫描边跟踪技术(TWS)跟踪目标时,其扫描方式的不同引起的噪声模型和跟踪性能的差异,并通过在相控阵雷达仿真系统中进行的实验和结果分析,得到了在相控阵雷达中应用TWS技术时的跟踪性能不如机械扫描雷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由于仿真地形数据库制图工作量巨大,因此目前航海雷达仿真中物标雷达反射率模拟的工程应用受到极大限制。提出基于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和同波段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反演,获取物标反射率信息,作为地表雷达反射率仿真的依据,结合雷达方程,建立航海雷达地表反射率模型;考虑雷达回波地形的高程遮挡关系,给出了航海雷达地形回波生成算法,GPU编程实现。通过与传统仿真方法和真实雷达回波图像的比较,表明该算法与真实雷达回波更接近,更能体现地表回波图像的雷达反射率细节和不同量程下的回波图像变化。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有源假目标等欺骗性电子干扰的极化识别及其应用方式等问题。首先分析了有源假目标干扰和雷达目标的极化特性,从理论上分析了有源假目标干扰识别的可行性,提出了能够有效鉴别真假目标的系列特征参量,并设计了有源假目标干扰的极化识别算法,结合实测数据,计算机仿真实验表明识别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探讨了极化识别算法在相控阵雷达系统中的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