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采用HRP顺、逆行束路追踪法,对中华大蟾蜍延髓听觉核团的纤维联系进行了研究。将HRP分别注入内耳囊和延髓上橄榄核。在同侧第八脑神经和延髓背侧核获得顺行纤维和终末标记;在双侧髓背侧核(对侧为主)获得逆行标记细胞,顺行终末档坊出现在同侧外侧丘系核及中脑半环隆枕主核和对侧上橄榄核。 相似文献
3.
采用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研究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浓度的硒酸钠(1.25~20 mg/L)和亚硒酸钠(0.25~4 mg/L)染毒处理7 d后,黑斑蛙蝌蚪红细胞的微核细胞率,随染毒剂质量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核异常细胞率、总核异常细胞率均随染毒剂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亚硒酸钠的毒害作用明显强于硒酸钠,对黑斑蛙蝌蚪红细胞均存在较强的细胞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4.
黑斑蛙松果体由额器和松果体本部两部分组成,额器位于颅骨外,两眼之间皮肤的真皮层内,呈一团致密细胞,其结构和位置与其它变温动物的松果眼不同,缺乏感光结构,光果体本部包括脑旁体和松果体本体,主要成分有光接受细胞,支持细胞,血管和神经纤维。光接受细胞除具有许多和视锥,视杆细胞相似的细胞学特征,如排列不规则的外节,内节和突触成分外;胞质内还含有大量的线粒体,核糖体粗面和滑面内质网,中等量的高尔基复合体及少 相似文献
5.
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的测量方法研究三氯杀螨醇对黑斑蛙蝌蚪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15~20℃下,三氯杀螨醇对黑斑蛙蝌蚪的24 h、48 h和72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7.861、3.82和8.21 mg/L,95%可信区间分别是15.37~20.751,2.62~15.147,.81~8.63 mg/L。安全浓度(SC)为2.49 mg/L。 相似文献
6.
除草通对黑斑蛙红细胞核异常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旱田除草剂除草通对黑斑蛙进行染毒试验,研究其以不同浓度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对黑斑蛙红细胞核异常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核异常现象与除草剂浓度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黑斑蛙红细胞核异常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性变化.从整个实验结果看,旱田除草剂对水体的污染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8.
用碱变性法和核酸酶消化法从黑斑蛙的肝脏和肌肉中提取和纯化线粒体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及OD值测定显示,所得黑斑蛙线粒体DNA的结构完整,并避免了核DNA、线粒体RNA、蛋白质、有机溶剂等的污染.结果表明:黑斑蛙mtDNA的分子量大小约为17.167kb.其得率和纯度均能满足mtDNA的各种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9.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41-46
研究了Pb~(2+)质量浓度在10,20,30,40和50mg/L时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胚胎期及Pb~(2+)质量浓度在0.07,0.30,1.00mg/L时对黑斑蛙蝌蚪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Pb~(2+)对胚胎期的毒性于孵化期和开口期表现显著,其余各期毒性不如这两期明显.Pb~(2+)能影响黑斑蛙胚胎期和蝌蚪期的生存率,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但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同时质量浓度为30,40,50mg/L时会导致孵化期胚胎畸形,致畸率50mg/L质量浓度水平最高(4.41%),40mg/L水平次之(3.33%),30mg/L水平最低(2.39%).各质量浓度水平均导致蝌蚪头部泡状膨大、S型尾和形体较小(为正常体长的0.50-0.67)等,致畸率1.00mg/L质量浓度水平最高(2.25%),0.30mg/L水平次之(2.00%),0.07mg/L水平最低(0.50%).并对致毒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不同组织器官和不同发育时期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 (PAGE) ,对黑斑蛙的五种不同组织器官和五种不同发育时期的个体进行了酯酶 (α—EST)和过氧化物酶 (PO)同工酶的差异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 ,不同组织器官中两种同工酶均存在明显的区别 ;不同发育期的α—EST同工酶也存在质的差异 .从蝌蚪到幼蛙的发育中 ,α—EST同工酶谱逐渐增加 ,但从幼蛙发育到成体蛙 ,α—EST同工酶谱却出现了减少现象 .不同发育时期的个体Rf为 0 .2 3的α—EST酶谱皆得以表达 . 相似文献
11.
湘西棘腹蛙人工饲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湘西棘腹蛙人工饲养的初步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成蛙的日食量平均为体重的4.47%;幼蛙的日食量平均为体重的4.86%.成蛙和幼蛙的饵料系数平均为4.1±0.1;蝌蚪的饵料系数平均为3.66.40~50克体重的幼蛙,平均日增重为2%.使用多成分混合性饵料饲养蝌蚪,其体长和体重增长显著. 相似文献
12.
应用尼氏染色及脑啡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鸣禽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间脑听觉中继核--卵圆核(n. Ovoidalis Ov)中心核及其壳区(shell)的形态学特征,再应用神经示踪剂BDA (biotionylated dextran amine)对壳区的神经投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1) 脑啡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较尼氏染色更能区分中心核及壳区,仅Ov壳区存在脑啡肽纤维或细胞,而中心核几乎不存在;(2) Ov 壳发出纤维投向端脑听区L2b, L1 ,L3,下丘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nucleus VMN)和下丘脑前内侧核(n. anterior medialis hypothalami AM); (3) Ov壳接受端脑古纹状体粗核(robust archistriatum RA)壳区、中脑背内侧核(mesencephalicus lateralis pars dorsalis MLd)与丘间核(n. intercollicularis ICo)界面区的投射.首次发现鸣禽卵圆核壳区同非鸣禽相似,也与下丘脑有神经投射联系,它为听觉发声引起内分泌活动及有关行为的改变提供了神经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光镜观察了七至十月人胎听皮层的发育。结果:1.Nissl染色材料四个月份的材料均呈现典型新皮层的六层结构,七至十月份皮层总厚度依次为0.97mm,1.04mm,1.79mm,和1.85mm;内颗粒层神经细胞的体积密度依次为13.64%、17.49%、26.03%和34.05%;面数密度为58.87个/mm~2、40.45个/mm~2、23.48个/mm~2和11.62个/mm~2;轴比为1:1.32、1:1.65、1:1.75和1:1.86;分散度为0.89、0.83、0.74和0.67。2.Golgi染色材料,可见听皮层内具有新皮层的各种类型神经元,其中最多为颗粒细胞,其次为锥体细胞、梭形细胞,最少为马蹄诺特氏细胞,所见细胞数量比依次为17:9:1:1;颗粒细胞的树突野围绕着胞体形成一环形,而锥体细胞的底树突野呈扇形,顶树突可延伸远离胞体,其长度七—十月份依次为11.71±5.34/am//am~3、13.04±4.06am/弘m~3、15.01±6、17弘心弘m~3和16.09±5、63弘m/pm~3;轴突长度依次为22.12±0.66am/11m~3、26.96±8.49tlm/弘m~3、30.69±11.44Fm/tam~3,和34.52±7.62弘m/pm~3。锥体细胞树突在七月份时无分支,八月份时可见一级分支,但无侧棘,九、十月份时可见2—3级分支,可见到大量无柄侧棘出现。 相似文献
14.
正常豚鼠听觉脑干诱发反应(ABR)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录和分析了110只正常豚鼠的ABR,在85dBSPL短声(click)刺激后,在豚鼠(户页)顶可引得的ABR由Ⅰ~Ⅴ波组成。随着强强刺激降低引得的ABR波数减少,各波出现率也降低,其中波幅最大、最稳、最后消失的是Ⅲ波,依次为Ⅰ、Ⅳ、Ⅱ和Ⅴ。豚鼠听阈值在25~10dBSPL左右。豚鼠ABR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恒定,但是它的ABR波幅个体差异较大。疏密短声引得的ABR的波形、波幅及各波潜伏期和各波间期有变化。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Wistar雄性大鼠,研究了前庭神经内侧核的兴奋对胃运动、呼吸运动及心率的影响.利用核团电刺激方法对大鼠前庭神经内侧核进行刺激,测定该刺激对大鼠胃运动、呼吸频率及心率形成的影响.刺激参数为:波宽0.3ms,强度0.2mA,频率30Hz;刺激位点为前囟后11.04mm,中线旁开1.2mm,露骨表面下7.5mm.电刺激中和刺激后的胃运动,与刺激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刺激过程中,呼吸频率和心率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率在第一次刺激和第二次刺激过程中,与刺激前相比分别增加了3.5%(P〈0.05)和2.9%(P〈0.05).呼吸频率在第一次刺激和第二次刺激过程中,刺激前相比分别增加了8.9%(P〈0.05)和8.2%(P〈0.05).大鼠前庭内侧核兴奋引起心率和呼吸运动的显著改变,但不引起胃运动的变化.原因可能与大鼠无呕吐现象有关,有待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大麦叶绿体分裂的全过程。发现叶绿体是在长轴的中部或近中部产生缢痕、逐渐紧缩并断裂为两个子叶绿体的。并对遗传性黄化大麦叶绿体的结构特征、叶绿体分裂机制、同步性及子叶绿体的大小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以氯化铝代替浓硫酸催化常见酯化反应,酯收率较高,腐蚀性小,易于操作,三废排放量小,有利于环境保护,且氯化铝可以回收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