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微波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出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微波提取工艺,并采用化学发光法对银杏叶的粗提物、正丁醇萃取物及其余水层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固液比(m/m)为1∶30,微波中档400 W浸提时间为1 h,然后70℃水浴浸提1 h,黄酮的提取率最高.3种提取物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比正丁醇萃取物好,同时发现萃取后的水层部分虽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很低,但也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证明银杏叶提取物是一组复杂的、而又有相互协同增效作用的混合物,进一步分离纯化可能对提高其抗氧化活性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长白山复序橐吾不同溶剂萃取物中黄酮类成分.方法以复序橐吾叶为材料,选择极性不同的溶剂(溶剂极性:水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氯仿石油醚)进行分级萃取;以黄酮类成分为目标化合物,通过3种显色反应、紫外扫描及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对各溶剂萃取部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复序橐吾不同溶剂萃取物都有一定的颜色反应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特征;除水层外,各溶剂萃取物总黄酮含量为0.22%~7.90%.结论复序橐吾叶中含有不同种类的黄酮类成分,本试验可为长白山复序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贮存、转运途径、代谢调控因子、合成关键酶及其基因调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植物体内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增强植物抗逆性和化学防御功能,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其种类及含量受植物本身的遗传因素以及环境中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可以通过选择或培育合适的种类、改变其遗传特性及环境条件等,调控植物体内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但关于调控黄酮类化合物的信号分子及其调控途径、各转录因子及蛋白质的调控机理尚未明确,调控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功能基因组或蛋白质组学等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植物体内的黄酮类化合物代谢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贮存、转运途径、代谢调控因子、合成关键酶及其基因调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植物体内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增强植物抗逆性和化学防御功能,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其种类及含量受植物本身的遗传因素以及环境中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可以通过选择或培育合适的种类、改变其遗传特性及环境条件等,调控植物体内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但关于调控黄酮类化合物的信号分子及其调控途径、各转录因子及蛋白质的调控机理尚未明确,调控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功能基因组或蛋白质组学等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5.
应用微波萃取技术,以柚子皮为原料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在微波单因素浸提的基础上,采取正交优化试验,以探讨微波功率、料液比、微波处理时间、pH值、溶剂及溶剂的浓度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正交实验表明,微波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条件是:微波功率是595W、微波处理时间20s、液料比为15:1、pH值为11、溶剂是浓度为80%的乙醇,在此条件下浸提,所得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0.748%.在该工艺条件下,黄酮类化合物的得率比较高、所需要的时间短,是一种快速、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浸提温度、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等因素对金银木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单因素水平。正交实验确定了以乙醇为浸提剂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体积分数为0.60的乙醇,料液比1∶30,70℃,浸提4h。金银木叶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颜色反应试验和紫外光谱分析初步表明,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和黄酮醇类。  相似文献   

7.
刺五加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内外对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随着分子生物学、化学分析学等相关科学的相互渗透,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药理作用都有了很大进展,逐渐发现黄酮类化合物不仅是天然活性成分中极具应用潜力的资源之一,而且是低毒甚至无毒的药用成分,成为医学界的热门研究.刺五加黄酮类化合物是从刺五加的花、叶及果实等各个部位中提取分离出的一类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阐述了刺五加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及药理作用等,为以后黄酮类化合物的更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从其多种生物活性方面进行评价,为该类药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对黄酮类化合物多种生物活性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9.
山药及其同属植物参薯中多酚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Folin-Denis(FD)法和普鲁士蓝(PB)法测定山药及其同属植物参薯80%醇提物的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中多酚含量.两种方法均显示:不同产地山药样品中,正丁醇相中多酚含量较高,乙酸乙酯相中次之,氯仿相中多酚含量最低.利用薄层层析(TLC)、紫外光谱(UV)、显色反应及^13C核磁共振(NMR)技术对各极性段萃取物进行定性检测分析,发现在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均检测出酚性成分的存在,而在正丁醇相定性检测时,未检出酚性成分的存在.该法简便易行、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可用于山药及其同属植物参薯中多酚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GC/MS分析义马煤CS2萃取物化学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义马煤CS2萃取物的化学组成,对其化学成分及化合物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萃取物主要由脂肪烃、芳烃和杂原子化合物三类成分组成。其中脂肪烃以正构烷烃为主,另有部分三环萜和五环萜类化合物;芳烃的主要组分是芳构化萜烷,其含量在萃取物中最高,还检出少量常规多环芳烃:杂原子化合物主要是含氧衍生物,且多为酮和醇类化合物,含硫及含氮化合物各检测到两种。  相似文献   

11.
采用乙醚、乙醇及水煎法提取黄花蒿的活性物质,以平板孔穴法测定不同提取液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3种提取液对单核增多性李氏杆菌、白色念珠菌、鸡源大肠杆菌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以乙醚提取液的效果最好;黄花蒿茎叶的乙醚提取液对单核增多性李氏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2.
新疆产黄花蒿挥发油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新疆产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48个峰,并鉴定出峰所对应的化合物,其主要化学成分为2,5-二氢-3-甲基呋喃(68.48%);β—月桂烯(10.13%);1R,3Z,9S-4,11,11-三甲基-8-亚甲基二环[7,2,0]-3-十一碳烯(7.74%);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2.42%);桉油醇(1.68%);圣亚麻三烯(1.52%)等,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野西瓜正丁醇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野西瓜Capparis spinosa L.中正丁醇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探索野西瓜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方法及其充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渗漉法阳离子交换树脂、索式提取法和硅胶柱色谱对野西瓜果实进行初步分离提取,结合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 - 20和重结晶技术对正丁醇部位的浸膏进行分离纯化,并...  相似文献   

14.
见血清止血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民间药见血清的止血有效部位,采用毛细玻管法及载玻片法观察见血清醇提部位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采用断尾法观察其对小鼠出血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毛细玻管法和载玻片法中,见血清醇提部位高、低剂量均能显著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P<0.05);断尾法中,见血清醇提部位高、低剂量均能显著缩短小鼠出血时间,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血清醇提部位具有止血功效.  相似文献   

15.
葛根芩连汤煮散颗粒与传统汤剂煎煮效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对比研究葛根芩连汤煮散颗粒与其传统汤剂的煎煮效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以不同煎煮时间点煮散颗粒和传统汤剂煎液中葛根素的煎出量和其干膏收率为指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对煎煮效率进行评价,并绘制煎煮曲线.结果表明:煎煮5~60 min过程中,煮散颗粒的煎出效率均高于同时间点传统汤剂的煎出效率,且两者之间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本试验表明煮散颗粒具有节省药材与时间的优点,为煮散颗粒后续开发提供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花蒿精油和野艾蒿精油;按照9种体积比将甲酸乙酯分别与以上两种精油混配,测定其对玉米象成虫的熏蒸作用.结果表明:在处理温度为25℃,熏蒸时间为36 h条件下,野艾蒿精油和黄花蒿精油对玉米象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44.42 μL/L和50.63 μL/L,前者熏蒸活性明显高于后者;而甲酸乙酯与黄花蒿精油混配的熏蒸效果却优于野艾蒿精油,在体积比为1∶18时,产生了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广西壮族自治区青蒿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指导广西青蒿(Artemisia annua L.)种植,本文结合文献,分析影响广西青蒿素(artemisinin)含量的主要气象要素,并建立了青蒿素含量-气象要素数学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选取与广西青蒿素含量相关性最高的17个气象要素,作为区划指标,对广西进行青蒿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划分出四级适宜区.可知广西西部和东北部的山区是最适宜青蒿生长的区域,青蒿苗期和花期时的气象要素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最大,花期时处于光照强度较高、温度相对较低、降水量较小区域内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较高.本文为广西青蒿种植适宜区域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类似研究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四种植物源农药对南美斑潜蝇的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花蒿、狼毒根及茎叶、棘豆和茵陈蒿四种植物源农药对南美斑潜蝇成虫的生物活性以狼毒茎叶较高,其校正防效达到64.5%。对南美斑潜蝇幼虫的生物活性以黄花蒿、狼毒根和狼毒茎叶的效果较好,校正防效分别达到72.05%、68.9%和66.95%。  相似文献   

19.
艾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干燥艾蒿用无水乙醇浸泡提取,提取液浓缩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制得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物,从两种萃取物中分离得到7种单一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十八酸(1),α-菠甾醇(2),β-谷甾醇(3)、水杨酸(4),7-羟基香豆素(5),对羟基苯丙醇(6),3α-羟基-1(10),4(5),11(13)-吉马三烯-12,6-内酯(7),其中化合物1,4,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黄花蒿耗水及生长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花蒿可作为干旱地区收复弃耕地的先锋植物。通过小区试验,对黄花蒿耗水规律、生长过程和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黄花蒿的生长可分为发芽、展叶、分枝、现蕾、开花、结实6个阶段,其中分枝期长,相应的耗水强度最大;黄花蒿株高和侧枝生长对土壤水分状况敏感,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环境适应性;同时,其主茎和侧枝较长,覆盖度大,具有一定抗风沙能力。该研究对干旱区生态建设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