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列仙传》被后母奉为道教早期经典作品,是一部道教辅教之书,但是其一定程度上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发展是道教产生的催化剂,道教经典中出现大量的佛教用语,《列仙传》中也出现了佛教用语。《列仙传》中“积火自烧”、仙人奇相均受到佛教的影响;《列仙传》中孔雀形象是印度的舶来品;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对《列仙传》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一个不太为人注意、人们正面研讨不多的角度——贬佛思想来谈《儒林外史》。小说中写到佛教的文字不多,但贬佛思想却很鲜明。本文结合明清佛教史实和八股取士制度,探讨《儒林外史》的贬佛思想:吴敬梓受到颜李学派思想的影响,目睹佛教堕败的现实,揭露寺庙里佛教生活的荒唐、民间佛教生活的虚伪。《儒林外史》的贬佛思想与其批判八股取士制度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旺多 《西藏大学学报》2013,(1):97-104,13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简称《心经》),被认为是一切般若经的要义、精髓,在藏传佛教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汉传佛教及信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汉藏《心经》译文比较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通过《心经》译文比较,对探究汉藏佛教的语言、词汇、译风,追溯汉藏间佛教界交流的历史,进一步挖掘汉藏两个民族文化交流和历史融合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中的生死,推动着《西游记》故事的延承发展,同时反映着在佛教道教影响下,中国民间渊远流长、丰富复杂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深深地体现着世俗的,然而伟大的人性之美。认识《西游记》中的生死,对认识《西游记》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游补》是《西游记》续书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它的内容奇幻,寓意深刻。《西游补》对《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唐僧形象进行了颠覆和重构,使他们具有了不同于《西游记》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西游补》紧紧围绕"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的佛学框架来安排故事情节,却没有宣扬佛教灭情明理的观念,而是表现出对于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李杰 《世界博览》2013,(24):83-83
与《百年孤独》类似,《地下室狗头》中的家族秘史,也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佛教的轮凹与宿命色彩。  相似文献   

7.
《议释教》斥佛,是白居易儒家门户之见的表现。明经家庭出身、科举考试的读书目的、进士试和吏部试及第的经历以及中唐复兴儒学运动是白居易斥佛观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斥佛也与白居易对佛教不甚了解、有高涨的政治热情、对佛教的认识片面关系密切;自我定位和人生目标也关系到白居易对待佛教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史学界多认为中国佛教到宋代就开始衰落了,《高僧传合集》对宋以后西北高僧的荒于记述,从一个侧面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支持,但那是不符合实际的。中国宋以后的佛教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等不同佛教流派的综合,考察当时佛教发展的情况必须注意这一点,只要稍微深入地了解一下宋夏金时期西北佛教包括藏传佛教流行的盛况,就会看到这一时期中国佛教整体上不仅没有衰落,还出现了区域化、民族化、民间化的时代性特点。本着重从宋夏金时期西北佛教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佛教在这一时期发展的趋势。全约7000字。  相似文献   

9.
《经》顿教法门,为传统佛教教义范畴和宗教仪式及功课中注入了鲜活的世间内涵,将人们从传统宗教角色和使命之中解放出来。《坛经》将传统佛教通过戒、定、慧等修行程序,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依据佛法经论,实现成佛之目标的历程转换成体认自性般若,“识自本心”、“即心成佛”的顿悟过程。将外在的宗教仪式、功课与自性联系起来,实现宗教仪式和功课的内在化,体现了高度主体性精神和自由品质,这是《坛经》所蕴涵的人间佛教品格。  相似文献   

10.
“异僧”类小说是《太平广记》佛教类目统属下的一类小说,主要表现异僧奇异的神通和操守。以巫咒术为主的神通和犯戒行为的操守都与佛教精神相悖逆,异僧小说却大肆渲染。这是因为前者在信仰层面上张扬了佛教,有助干佛教影响的扩展;后者则在义学层面上以文学形式宣讲了佛教哲学本质,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1.
《甘泽谣》是晚唐袁郊所著传奇小说集,以历史人物为依托是其写作的一大特点。文章对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证,如乐官苏夔与蔡子元,诗人孟云卿和孟彦深、冷朝阳,乐工李萋,均可和其他历史资料互相印证。再如布衣焦遂的事迹,还有青年时期的杜甫不被人所注意的情况,更是难得的参考资料。这些,对今后《甘泽谣》的深入研究均可提...  相似文献   

12.
佛教禅宗心性论是佛学的核心义理之一 ,旨在启迪人从心灵中寻求“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它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这一特征与艺术创作的主体精神有着内在的相互通融和契符。韩孟诗派是中唐最具特征的诗派 ,此派诗人在诗歌创作实践中都表现自我主体意识 ,抒写心性 ,而形成这一创作特征的深层文化思想背景正是佛教禅宗心性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致力于对唐代诗歌的学习与模仿,在他们的诗歌中充分体现了唐诗,特别是中盛唐诗歌的特点.学习韩孟诗派的“以文为诗”和学习李白的“天然雕饰”,既是他们诗歌倡导的方向,同时在吸收前人诗风基础上,开创了宋诗新的风格,为宋诗的繁荣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个案分析,揭示了唐代思想家与佛教僧人交往的具体原因.刘禹锡与佛教僧人的交往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习佛学方法,丰富发展儒家学说;二是在政治上失意时,事佛信佛,寻求精神寄托;三是与僧人特别是诗僧交往,多出于科学的求知精神.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诗经·卫风·氓》中"氓"的解释及"氓"的身份,历来众说纷纭,影响到对全诗内容的理解。经考辨,"氓"是一个政治地位很低的阶层,诗中的婚姻是一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  相似文献   

16.
受湖湘地域文化和南方浪漫精神的影响,澧州孟姜女故事在其流变中,深深地打上了湘楚文化精神的烙印。就故事情节而言,从孟姜女裸浴求婚,到望夫寻夫,再到哭城蹈火,最后显灵护乡,这诸多传说,都存有澧州人依据本地域文化和楚人的理解所进行的编创;就人物形象而言,从孟姜女作为天真浪漫的贞洁少女,到爱恨交织的悲苦少妇,再到忠贞刚烈的巾帼英雄,最后升华为祛灾送子的护佑神女,这些形象的塑造及其内在精神的不断丰富,亦是湘楚文化孕育和陶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盛唐“王孟”并称,号称山水诗派,但二者山水诗创作意境风格却迥然有别。王诗于山水自然澄心静观,超然物外,以禅入诗,故而禅意盎然;孟诗以山水自然体情写志,以“我”入诗,清新淡远又壮逸浑厚。此当源于二人不同的人生履历及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梅文鼎、戴震和焦循对"总弧存弧法"的研究情况.焦循在梅文鼎、戴震的研究基础上,利用数形结合,将西算的演绎性与传统中算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对西学的研究特点,并且巧妙地避免了梅、戴二人无法解决的三角函数的符号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孟获族属考     
孟获是汉人,而非少数族人.他是南中焦、雍、娄、爨、孟、量、毛、李等八大汉姓中孟姓的耆率.当然他也是一个在与汉族大姓杂居的少数族人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谈论教育问题、蕴涵教育思想、阐述教育理念、揭示教育规律的《易经》第四卦-蒙卦在《易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的作用.广大高校教师对《易经》及其蒙卦应有一个初步的科学认识与正确了解.蒙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饱含丰富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对当今的高校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