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明  李国栋 《科技信息》2012,(36):I0056-I0057
地方性法规在消防行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性法规中消防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的设定,不仅影响到消防行政职权的行使,而且关乎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本文从现有法律规定入手,对地方性法规中消防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的设定原则、内容、程序和运行规则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蕾 《科技信息》2006,(1):76-77
行政听证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在做出重大的、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决定之前,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和质证,然后根据双方质证、核实的材料做出行政决定的一种程序。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行政处罚的听证制度, 是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多年的听证实践证明, 听证制度有利于当事人充分行使陈述申辩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助于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处罚,防止和减少错误发生;有力地体现了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提高了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3.
档案行政处罚听证程序,是<档案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确定的一项程序制度.它的实施,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档案行政管理相对人(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认真听取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地查清案件事实,准确地适用法律,提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水平.  相似文献   

4.
蒋小兵 《科技信息》2007,(4):209-209
质量技术监督机关担负着质量技术监督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责,对违法当事人享有行政处罚权。根据法律的规定,对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证据确凿、处理适当、程序合法,以确保行政处罚的合法性,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好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履行质监法定职责。在行政处罚案件中,证明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及行政处罚的合法性的核心是证据,因此,证据在质量技术监督机关行政处罚案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现就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中的证据的法定形式要求与实体要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行政处罚事实认定标准是行政处罚程序中的查明事实行为,是自向证明活动,具有客观真实的实体性倾向。行政处罚事实认定证明标准是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证明行政处罚事实依据的证明程度,是行政机关的证明事实行为,是他向证明活动,具有法律真实的程序性倾向。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与行政处罚事实认定标准相互影响,行政处罚事实认定证明标准具有多元性。  相似文献   

6.
档案行政处罚决定书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办案程序规定,对调查终结的违法案件依法定案处理时所使用的书面决定.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体现,是具体实施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因此,了解档案行政处罚决定书(以下简称决定书)的特点,弄清其基本要求,是制作好决定书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债权人代位权是法律赋予债权人的依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权利而所得利益直接归属债务人的一项权利。它并非纯粹的形成权 ,而是以行使债务人权利为内容的管理权。它的行使要求及行使效力对有关当事人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征收农地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行使行政权力的程序规范频频被违反,导致被征地农民权益被侵犯。"张召良的葡萄地被征个案"昭示了这两类主体在土地征收中的权利博弈,并表明:这种博弈的正常化、充分化,有赖于被征地农民土地权利的彰显和征收农地行政权力行使的程序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行政程序是行政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现代行政程序开辟公民参与行政权行使的新途径、使行政相对人权利保障具体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行政效率、规范和监督行政权行使四个方面。认识上述功能,是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其功能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极少被主动告知其诉讼权利,参与到诉讼过程中行使权利。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尽管赋予被害人一方诉讼当事人地位,但在大多数财产型犯罪案件中,诉讼程序销蚀掉了被害人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冲突,造成了被害人仅被当作一个客体、一个定罪工具。通过剖析被害人在刑事案件中的地位,依据诉讼程序顺序对被害人在司法各阶段的权利救济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1.
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取得虽然需要商标局的行政审查,但注册商标专用权本质上是一种私权。在商标转让问题上,就注册商标和未注册商标采取不同的法律规则,很可能将注册商标的受让人置于极为不利的法律地位。2001年商标法修订取消了关于驳回转让复审的规定,致使利害关系人丧失了行政救济途径。统一商标转让的法律规则,变形式审查标准为实质审查标准,并在商标权的移转问题上采登记对抗主义,同时赋予利害关系人申请行政救济的权利,将最大限度地保护转让方和受让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银行存款作为企业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企业的所有者及利益相关方的权益至关重要。从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及利益相关方权益的角度,剖析了银行存款可能存在的舞弊现象,提出了审计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面对着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越发意识到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存在着许多无法预知的风险,日益加速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已经将传统社会推向风险社会的风口浪尖,因此在风险社会理论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刑法理念的转变与更新。在刑事立法方面日趋呈现出了"刑罚积极主义"的倾向,犯罪处罚的早期化、犯罪圈扩大化、法益概念的抽象化等特征也日益凸显,这一转变追根究底是刑罚目的观的转化。风险社会更呼吁刑法构建一个以积极的一般预防为目的刑罚体系,并以此为核心衍生风险刑法的其他理论。但积极的一般预防仍要以人权的保障和罪责原则为界限,时刻保持刑法的谦抑性。  相似文献   

14.
税收筹划作为一种节税行为应当符合政府的立法意图。但在现实条件下,由于政府征税与纳税人追求最大利益是相违背的,双方就形成了一种博弈关系。政府在实际征管中要考虑政府的政策选择和纳税人对此的反应和行为选择;纳税人在实行筹划行为时会权衡自己所能得到利益和可能受到的惩罚,双方博弈的后果最终会达到一种均衡,使得征纳双方都能接受。  相似文献   

15.
有关罚金刑执行的研究是一个历久而常新的课题,它需要理论和法律实践的长期磨合。现从人权保障角度,论证了罚金刑执行与人权保障的相辅相成关系,指出了罚金刑执行中存在的罪犯权利缺损现状,并为克服这一弊端探寻了解决的三条途径:第一,明确罚金刑执行主体;第二,完善罚金刑执行立法;第三,规范罚金刑执行程序。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一些行政机关依法可以责令行政相对人向他人承担民事责任。这种行政职权不是由宪法赋予的,而是由若干专门性法律规定的,法律文本所载明的宗旨在于保护弱势当事人,维护公共利益。然而,它与市场经济所必需的私法自治原则发生了冲突。通过对这项法律制度的剖析,可以进一步探究行政权力与民事权利的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证据交换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阶段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对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诉讼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该制度的规定不尽合理,对当事人的证据知悉权未予充分保护:一是体现在该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的法律后果不清晰、不合理;二是该法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允许当事人提交新证据,但对新证据定义不清晰。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强化证据失权,设定提交新证据的门槛,赋予超期举证一方证明是新证据的义务,并在法律中对新证据的类型予以明确界定以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证据知悉权。  相似文献   

18.
业主大会是全体业主的一个集合体,也可称为业主团体,代表和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代表业主大会或全体业主的意志。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对业主委员会的法律界定不尽相同。我国关于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规定的模糊,尤其是当事人地位规定的缺失,导致实践中诸多问题。赋予业主委员会当事人资格有利于维护业主合法权益和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商品房预售是房地产开发的一种主要筹资方式,但由于商品房预售交易的特殊性,预购人往往处于一种“弱势”境地,权益受侵害现象难以遏制,因而对处于弱势的预购人权益给予法律的倾斜性保护已迫在眉睫,物权法的概括性规定对预购人权益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制度还需作针对性的完善,以切实保护预购人在商品房预售中的权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重德轻刑”治国方略,重义轻利的“义务本位”观,“性本善”人性哲学等等不符合现代法治的理念。这些思想文化与现代法治所倡导的平等、自由、人权、权力制约的精神有着巨大差异,是法治国家建设中应加以检视并逐步摒弃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