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研究宁夏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与宁夏生态承载力是否平衡,通过生态足迹法计算2013—2017年宁夏能源消费碳足迹.结果表明,宁夏能源消费碳足迹中,天然气的消费碳足迹最多,其次为煤炭消费,但从整体上看总量逐年有所降低,表明近年来宁夏对于碳排放的控制是有效的.与2013—2017年宁夏人均林地面积相比较,宁夏现阶段能源消费的碳足迹远远大于人均林地面积,且宁夏人均林地面积分布不均.宁夏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从而减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生态足迹模型与因素分解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08年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足迹的变动趋势、生态效应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5 a安徽省碳排放足迹呈上升态势,煤炭足迹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碳足迹强度呈幂指数衰减,而碳足迹生态压力不断上升,说明碳排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渐增大.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增长效...  相似文献   

3.
基于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等指数,研究中国2000—2007年能源利用情况,分析2007年我国各地区的碳足迹状况及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在优化能源利用方面可采取的措施.结果表明:2000—2007年总碳足迹和人均碳足迹均呈上升趋势,人均碳足迹从2000年10.45hm2/人增加到2007年28.61hm2/人,增幅达274%;2000—2007年我国能源利用碳足迹生态压力和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碳足迹生态压力从2000年的9.77增长到2007年的26.74,增加值为16.97,但这段时期内,我国能源利用碳足迹产值却在下降,从751.96元/hm2减少为682.44元/hm2;2007年各地区碳排放差别较大,排放量最大省份是河北省,为2.98×1013 t,最小省份是青海省,为2.25×1012 t;地区间碳足迹产值与生态压力差异明显,但存在高峰值现象,并且两个峰值均出现在上海市.  相似文献   

4.
通过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方法,对2000年-2011年四川省化石能源消费,生物质能利用和特殊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碳足迹和各类植被的固碳能力进行了动态分析,并采用碳排放指数和碳压力指数对四川省的碳安全等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从2000年至2011年,四川省碳足迹逐年增加,年均增加23.30%。全省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48.60%~65.31%,所占比例平均高达58%,水泥工业所占比例为26%左右,而生物质能利用所占比例约为16%。碳固碳量年均增长率为3.5%,增长速度较慢;全省人均碳排放量增幅为369.49%,年平均提高24.71%,全省万元GDP的碳排放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四川省碳安全等级持续2000年为Ib等级,2001-2009年为IC等级,2010-2011年为中等碳排放等级Ⅱa,碳减排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为了衡量人类能源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用IPCC法,结合碳足迹的相关概念,分别估算了2001—2010年内蒙古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总碳足迹、制造业能源碳足迹、碳足迹的产值、碳足迹强度和生态压力,并以此为基础,应用STIRPAT模型对能源消费的碳足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内蒙古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逐年增加,煤炭是主要排放源;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增长迅速,制造业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在总碳足迹中占很大比例,且一直呈上升趋势;能源消费的碳足迹产值有所增加,生态压力增大;在碳足迹的STIRPAT模型拟合结果中没有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2年~2016年山西省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采用碳排放和碳足迹模型,估算了该时段山西省在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的碳排放和碳吸收状况,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土地资源碳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山西省土地利用不合理,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占到总碳排放量的99%,林地与草地的碳吸收量远不能抵消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煤炭的碳足迹远高于其他能源类型,占总碳足迹的87. 2%;平均地均碳排放强度是地均碳吸收强度的69. 5倍,山西省面临着巨大的碳排放压力.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改变高能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降煤增气合理化能源结构,方可使山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5—2012年南宁市的生态足迹,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南宁市生态足迹中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并对生态足迹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从0.735 8hm2上升至1.285 9hm2,化石能源消费与生态足迹、生态赤字的关联度最大,2013—2020年间人均生态足迹将从1.779 172hm2上升至2.535 383hm2,生态压力将进一步增大。提升农业科技水平、降低化石能源消费等可降低南宁市人均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8.
中国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温室气体排放过量造成的污染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始使用碳足迹作为低碳研究的重要工具,尝试从新角度来量化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能源消费碳足迹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蕴含的潜力不容忽视。研究能源消费的碳足迹,有利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带来的环境问题。利用IPCC公布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定量研究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碳足迹数值,并针对近年碳足迹呈现的变化趋势,详细分析能源消费的碳足迹构成、人均碳足迹、碳足迹强度以及碳足迹生态压力等4个方面动态变化。研究表明:目前干部考评机制有待完善、能源消费结构不甚合理、能源观念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生态环境恶化等是中国碳足迹升高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从完善生态效益指标角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改善能源结构、减少高污染和高排放的能源消费量;改变生产和生活中的传统习惯和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增加绿地面积,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降低中国能源消费碳足迹。  相似文献   

9.
镁资源及其镁质材料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采用碳足迹分析方法,定量核算与分析中国原镁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及生态压力动态变化过程,以期为镁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 2010~2015年中国原镁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总体上逐年增加,且增长趋势不断加大; 2)研究期间原镁生产过程产业的碳排放压力与碳足迹生态压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基本一致,环境压力逐步增大,表明林地与草地碳汇的增长速度已不能满足原镁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增加速度; 3)由于2015年全球镁市场低迷、需求缩减,导致中国原镁减产,因此碳排放压力和碳足迹生态压力较2014年有所降低; 4)为了使中国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新技术以减少能源消耗,增加林地与草地面积以增加碳汇储量,进一步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以启动碳排放交易,平衡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改善生产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1997—2007年福建省纵向时间序列的能源生态足迹,结果发现:福建省1997—2007年间人均能源生态足迹波动性较大,1997年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292 ghm2,而2007年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878 ghm2,能源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997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 168.82万t标准煤,2007年能源消费总量为7 774.52万t标准煤,年平均增长23.50%;福建省1997—2007年的能源足迹产值(VEF)和能源足迹压力强度(EFI)变化幅度不大,人均林地生态承载力从1998年的盈余0.058 hm2到2007年的赤字0.408 hm2,说明福建省生态环境压力增大问题日益严重,急需转变能源使用方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四川省西昌市土地利用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西昌市人均生态足迹为0.695541,按12%生物多样性扣除后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10628,人均生态赤字为0.08491;西昌市人均资源利用水平远低于中国人均资源利用率。从生态足迹的组分来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足迹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耕地、化石能源用地、水域、建筑用地、草地、林地;西昌市目前的发展模式主要以消耗自然资源存量为主。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态足迹法针对重庆市的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对重庆市2010年生态足迹人均水平以及当前的人均生态容量进行比较,从而得出重庆市存在生态赤字的结果,并通过对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与环境容量的分析比对,得出重庆市相对缺乏的是牧草地和化石能源地,在建设用地上的相对过剩,而可耕地与林地缺乏程度较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徐玥  黄宏胜  袁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4):6081-6088
准确测度区域生态安全态势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江西省九江市为例,采用能值生态模型计算了九江市2007—2018年的能值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九江市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从2007年的5.00 hm2/cap上升到2018年的7.27 hm2/cap,且生态赤字呈上升趋势;采用灰色模型预测九江市2023年的人均生态赤字将达到8.31 hm2/cap,持续存在的生态赤字表明九江市生态压力处于超负荷状态.为实现区域生态安全,迫切需要落实生态文明,发展清洁能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物多样性,践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足迹是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模型.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11年的山西省生态足迹供需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山西省的生态供需状况严重失衡,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量为5.677 7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755 8 hm2;山西省该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人均生态赤字高达4.921 9 hm2;全省的生态需求结构以能源消费需求量为重心,特别是煤炭资源;生态供给结构则以耕地为主,林地、建设用地次之.  相似文献   

15.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2000-2009年沈阳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定量分析了10年来沈阳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生态足迹的发展趋势、组成结构,评价了可持续消费的状态,探讨沈阳实现可持续消费的对策,为今后城市居民转变消费模式、实现可持续消费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沈阳市城市居民消费的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1.3826 hm2/人增至1.8729 hm2/人,增长36.46%,其中化石能源用地增长尤为显著,增长354.82%.认为沈阳市10年来一直是生态赤字,且赤字的增幅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人均能源足迹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得到了辽宁省1999~2008年间人均能源足迹由1.753 hm2增大到3.107 hm2,同期内人均生态足迹由2.847 hm2增大到4.729 hm2.约60%以上的生态影响是由能源消费造成的,并且能源消费造成的生态压力逐步增大.建立并运用人均能源足迹分解模型对辽宁省能源足迹计算结果进行了实证分...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的常德市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常德市2002~2006年的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了常德市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情况.结果显示:常德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2年的1.917 94 hm2增加到2006年的2.509 93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527 85 hm2下降到0.516 23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390 09 hm2增大为1.993 70 hm2,生态压力指数由3.26上升为4.22;万元GDP生态足迹从2.588 59 hm2逐渐下降为2.107 49 hm2.研究表明:虽然常德市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但常德市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土地生态系统始终处于超负荷状态,土地生态系统处于危险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