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张弘范(1238-1280),字仲畴,是一位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人物。他生活的时代,乃是中国历史由来到元的改朝换代之际。他辅佐忽必烈,消灭宋朝,建立元朝。张弘范身为汉人,却为蒙古人奋斗终生:他出生将门、戎马一生,却又在据鞍横架之余,赋诗作词。因此,无论在其生前,还是身后,他始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这种矛盾,既表现在他人的评论中,也表现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一、生平1、其父其师在张弘范的一生中,有两个人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位是他的父亲张柔;一位是他的老师郝经。张柔(1190—1268),字德刚,河北定…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一部比较重要的散文集,是作家在中国旅游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以他深邃的观察力和优美而犀利的文笔,描写了在中国接触到的人物、风景和某些偶然事件,构筑了一个别样的中国形象。在书中,毛姆用工笔画般的手法着力刻画了两个中国文人,文化保守主义者辜鸿铭和现代戏剧学者宋春舫。重点探讨作者对这两位中国文人形象的描述,可梳理出决定性影响毛姆所建构此形象的深层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3.
一阮籍《咏怀》诗①与汉魏诗一样,直取自然又极富感发力。我们不必削定适履,极力探求它所牵涉的人物事件。当然,诗是现实的产物,汉魏诗更是如此。但现实性并不等于现实中的人物事件,就象马不等于白马一样。《咏怀》诗的现实性正表现在诗人对现实的否定之中。席勒说:"感伤诗人,除少数时刻外,总是对现实生活感到厌恶,这是因为他的观念的无限性性质把我们心灵扩大到超过它的自然规模.所以现实中所有任何东西都不能把它充填起来。"②阮籍正是如此。他是基于对人生永恒和完美观念的执着而走向对现实人生的否定的。《咏怀》诗体现了这一…  相似文献   

4.
林纾无疑是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晚年思想落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极力维护旧礼教、旧文学,视新思想如洪水猛兽,他曾作小说《荆生》、《妖梦》对这场运动大加恐吓辱骂,作《致蔡鹤卿书》反对白话文,因此,"五四"以来,有不少学人把他视为!B传统的代表,并从其古文、翻译中找出许多沈误,试图否定他。林纤晚年的某些行为,如为逊帝溥仪婚礼进献四镜屏以表忠,对颁赐的牌匾"伏地顿首,呜咽不止"。某些文章,如作《腐解》以示笃志卫道,旧思想是非常冥顽的,其过失也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因此而全面否定其文章、思想显…  相似文献   

5.
许地山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生的,由于宗教和现实的原因,他作品中的人物全生活在一个痛苦的世界之中,被现实世界、精神世界、爱情生活中的痛苦包围着."生本不乐"是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巨大反差以及现实爱情与理想爱情的巨大反差造成的,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透视,是他对人生的终极体验.  相似文献   

6.
作为清初著名的作家和批评家,李渔论及词曲的关系,一方面也和当时许多批评家一样,阐述了词曲之异,以之进行辨体,但同时,他也很重视将词曲贯通起来思考问题,特别是以论曲之法来论词。他讨论词曲之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注重作品中人物身份的转换,第二是注重作品结构的安排,第三是注重作品当下情景的刻画。从李渔的观点看,词和曲都是长短句的抒情诗,关注其在艺术方法方面的相通,对拓展文体学研究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7.
从其朋辈的赞誉及《红楼梦》自身来看,曹雪芹具有深厚的诗学素养,这恰促成了他借小说以“传诗”的创作意识。具体而言,曹雪芹常常借小说人物之口来表达他的诗学见解,并通过他们的诗歌创作来践行其诗歌理论主张,可以说良好的诗学素养已成为曹雪芹小说创作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曹雪芹对《沧浪诗话》、《原诗》等诗歌理论著作及《唐诗品汇》、《后村千家诗》及《千家诗》等诗歌选本的深入研读与借鉴。同时,他对唐寅的诗作也不乏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里程 《河南科技》2000,(6):11-11,19
吕科是四川省宜宾地区一个普通中学教师的儿子。据媒体介绍,他自幼天资聪慧,两岁开始识字,3岁通读《红楼梦》,16岁考上北京大学。被誉为“巴蜀神童”。1998年,大学未毕业,吕科和他的同学创立了旨在专门探讨网络技术的网站——中国动感技术工作室,取同名“恰红公子”,并很快被中国微软协会吸收为会员,年仅20岁的吕科成了中国电脑网络界的天才人物。吕科大学毕业后,谢绝诸多公司诚聘,和同窗好友一起来到河南北方群同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就职。吕科到公司不到一年,就开发出了“河南省企事业名录系统(114工程)”,并着手…  相似文献   

9.
如学术界所公认,盛唐诗与中唐诗有很大差别,而大历诗风,正是盛唐到中唐的过渡。大历诗风的代表是“大历十才子”,十才子的颌衔人物是钱起。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诗人,一直没有得到认真的研究;其诗集,千百年间竟无一个为之作注。终于,我们看到王定津先生的《钱起诗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在近年来出版的大量古籍整理中,这部书是有它的特色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它是融研究、考证、校注为一炉。先说研究。对钱起诗向未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贬的说他“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离。风调相高,稍趋浮响。”①褒的说…  相似文献   

10.
黄濬是同光体闽派诗群后期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师承陈衍,以宋诗为尚,但又在诗学旨趣上突过乃师,取径陈三立以上溯黄庭坚,隐然以一身而兼祧同光体闽赣两派.黄濬的诗学祈向很大程度上显示出同光体尤其是闽派诗学内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从小生长在山清水秀的大自然怀抱里,目之所接青山绿水,耳之所闻鸟语花香,这种与自然相亲的经历潜入他幼小的心灵,影响着他的人生观与审美观,使他在处世待人时始终追求“要有自由能流露自然本色,无须乎做伪”的人生境界。追求这种人生境界的林语堂在处理与胡适、鲁迅、赛珍珠等朋友关系时既不苛求别人,也不委屈自己——“其即其离,皆出自然”。  相似文献   

12.
欧阳詹出身于奉儒守官之家,有深远的家学渊源.他从小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深受中原文化即儒家文化的熏陶.成人后千里求仕,以文会友,接受中原文化的浸染,对中原文化在闽中的进一步沟通与传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赠答送别之作是纳兰性德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题材的词作,因其词风有激切悲凉与抑郁哀伤之不同,可区以别之,分为两类.这些作品充分地体现了纳兰性德词多愁善感、尚友重交的品质,而这是与词人颇为独特的世界观以及个体性情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有着杰出贡献,他将哲学思想应用于自然科学,形成了他特有的数学哲学和数学天文学.柏拉图把他的哲学思想融入到数学中,由理性加以净化再加上数学的逻辑分析,得到了他特有的数学哲学思想.他将"理念"应用到天文学并推及到整个宇宙,为数学天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将在认识论体系上的理念论与在本体论体系上的数理思想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方法论理论体系,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的书牍文,代表了自先秦以来书牍文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同时应和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这些书牍文平实肯切,去除了骈体文的种种堆砌雕饰之弊.其书牍文或感怀身世、或议论时事、或讨论学术、或劝谕朋友,皆发自肺腑,充满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在柳宗元这些书牍文中,很难找到曲意逢迎之词,连无谓的寒暄也尽量省去.柳宗元把自己的痛苦、思索和挣扎全都融入笔端,赋予这些书牍文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是一种悲剧人格,它浸透了一种排解不去的骚怨精神,凄恻动人.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及其诗文,在他生活的时代和去世后的100年间并不被重视,直到南朝梁代遇到了隔世知音——昭明太子萧统。萧统对陶渊明及其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评价,不仅把他的诗收入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文选》,还为其编集、作序、作传。这些对之后的近1600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萧统对陶渊明的全面开发,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郑善夫是活动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的一位著名诗人。其诗以气格为主,以悲壮为宗,具有独特的审美风貌,当李梦阳、何景明倡导文学复古之时,诗人继承了杜诗的写实精神,创作了诸多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干预时政的优秀作品。这些诗歌成为前七子复古运动的积极成果。深入研究郑善夫的思想与创作状况,可以弥补明诗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18.
忠诚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发展生生不息,它是孔子非常重视的一个伦理范畴,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本文从分析孔子忠诚文化的内涵入手,对君臣之间及朋友之间的“忠诚”关系进行阐述,从而引伸出立人之本、交友之道、为政之基等方面的现代诠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陈寅恪除在历史、语言学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外,他的旧体诗也写得很有特色。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上,他与杜甫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借鉴不仅限于形式上的学习,更多的是得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杜甫的时空意识对陈寅恪的影响,铸就了陈寅恪诗歌深邃阔大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刘霞 《漳州师院学报》2006,20(1):138-142
鲁迅作为文学家与其他文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关注创作,还关注创作之后作品的传播,他非常自觉地利用传媒这个工具来推动当时新文化的传播与建设,将文艺事业与传播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作为编辑出版家的鲁迅从事文化传播事业的独特之处,则突出体现在他作为编辑出版人所具有的宏观视野,选题策划追求系统性,对作品进行整合组构,从而一方面不断瓦解不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又不断缔造新的社会文化知识结构,进而优化整个社会文化结构,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