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人们对中国悲剧的认识分两个阶段。开始,人们看到中国古典悲剧的结局和西方悲剧的结尾不一样,就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悲剧的存在。其后,人们在深入的把握中国古典悲剧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古典悲剧除了结尾以外,其他部分和西方悲剧没有两样。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学子对中国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把握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它在中国悲剧中起消极作用,一种认为它在中国悲剧中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以关汉卿《窦娥冤》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复仇剧中,基本形成了一个从复仇到团圆的特别审美模式。这与西方复仇剧中,“俄底普斯式”、“哈姆莱特式”的悲剧结局有着内涵上的重要区别。中国的传统悲剧往往打上了传统的道德伦理的烙印,传统的审美心理主张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直接促成了大团圆结局的产生。在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悲剧审美模式的同时,也不容忽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程蔚 《枣庄师专学报》2015,32(1):131-133
中西古典悲剧根植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产生和发展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之中,无论是东西方的古典悲剧,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意欲通过中国地方小戏《徽州女人》和欧洲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对悲剧女性的对比研究,来解读中西悲剧精神、围绕悲剧女性所设置的音乐主题和抗争内涵。  相似文献   

4.
通过探究"补偿心理"在中西方古典复仇剧和爱情剧中显性和隐性的运用,认为作为古典悲剧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令人产生怜悯和恐惧"的感受在中西方审美心理中都有所体现;"中国没有悲剧,悲剧只在西方"纯是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学者对悲剧都有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反悲剧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古代悲剧是在悲剧意识与反悲剧意识的夹缝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先否后喜”的悲剧结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崇尚,应予以尊重。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悲剧精神产生于中国近代社会“内忧外患”的现实土壤,具有忧患意识、抗争意识及深切的痛苦体验等特征,它在近代文学中具体表现为:作为一种戏剧类型的悲剧得到明确提倡,传统叙事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被突破,英雄悲剧及其崇高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现。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近代悲剧精神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过渡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复仇剧以重点表现人相比 ,中国古典悲剧更注重表现情。大团圆结局反映的是中国人对于开明天子和清官的企盼 ,同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的传统审美心理的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悲剧的这一审美特性有明显的缺陷 ,然也有其传统文化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学者对悲剧都有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反悲剧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古代悲剧是在悲剧意识与反悲剧意识的夹缝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先否后喜“的悲剧结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崇尚,应予以尊重.  相似文献   

9.
始于悲情 终于团圆——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悲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戏剧中的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它体现的是一种悲情的特点。悲情在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主要表现为剧中主人公大多是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弱者,同时戏剧冲突在戏剧的结尾处往往被处理为“大团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据美学的一般理论,悲剧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西方悲剧作品中,常常表现为人生的悲剧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坚贞不屈、悲壮的行为,为正义和真理而死,令人鼓舞奋起,上升到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快。与西方的悲剧不同,中国的悲剧大部分都是具有大团圆或是光明的结局,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几乎无事的悲剧"。所谓"无事的悲剧"指的是,"极为平常的悲剧,是人物的性格悲剧,是灵魂毁灭的悲剧"①。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像西方的悲剧那样具有强烈的外部冲突和强烈的痛感,也不像西方的悲剧那样具有刚强的性格和外倾向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  相似文献   

11.
作为广义的悲剧来说,它蕴涵了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文章分析和比较中西方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之大不同及其原因。认为中国悲剧意识内在于儒家的“入世”思想中,佛家和道家的“出世”思想消解了悲剧意识,导致了悲剧精神的缺乏。西方悲剧意识的哲学基础源于主客二分的柏拉图“理念说”,因此在与世界的抗争中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2.
九十年代后期间连科尝试创作视角和技法的变异.以西学东渐来拓展“农民加军人”的细部刻画人物的小说模式。《大校》就是其中革新后的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在这作品中作家注重文本的思想意识和叙事方法的中外合璧:中国本土农民意识和西方古典希腊悲剧意识融合.中国民间叙事手段和西方当下叙事学技巧会通。“向西走”或许是阎连科和其他作家文学突围的必然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戏剧中的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它体现的是一种悲情的特点。悲情在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主要表现为剧中主人公大多是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弱煮,同时戏剧冲突在戏剧的结尾处往往被处理为“大团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统观田汉20世纪20年代的感伤悲剧创作,其艺术表现形态既不完全雷同于西方经典悲剧观念,也并未死板地恪守中国古典悲剧的艺术程式,而是根据其独特的审美情趣,选其所需,用其所爱,形成了独具田汉特色的悲剧表现形态,从而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新兴话剧界独树一帜.本文从悲剧角色、悲剧中突、悲剧氛围、悲剧语言四个方面对田汉悲剧创作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归纳和解读.  相似文献   

15.
形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中国国画中的形就具有这样的特征.西方古典绘画的形就是在架上绘画中塑造了二维空间中的视觉假象,因此这个“形”可感、可触,亦可想象、可预知、可体味.每个形因其所附有的客体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品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戏剧对悲剧和喜剧不做截然的判分,多数喜剧剧本的构成要素以悲剧为主,只是在结局作喜剧处理。喜剧收束不能淡化全剧伤感压抑,悲剧结局也会有善恶果报的补偿。西方悲剧的主旨在于创造剧场气氛,所以它更多追求演剧的震撼效果,考问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力。中西戏剧的差异在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化崇尚“中和”,而西方文化追求“崇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戏曲追求“以喜衬悲、由苦生乐、悲苦交融”的生命艺术情怀,它特别注重彰显剧作家和观众的文化心理愿望,通过悲喜融通的手法和凄苦之后的喜乐团圆煞尾,使观众不致因浓厚的悲剧气氛面过分的忧伤惆怅。概因国人崇尚把美好的生活愿望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它体现在娱乐性的戏曲舞台上便会在某种程度上建构着悲剧情结多以喜剧“大团圆”结局的审美演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悲剧、古典喜剧都只有一个高潮,即悲剧高潮、喜剧高潮,古典悲喜剧则有两个高潮,先是悲剧高潮,后是喜剧高潮,且喜剧高潮才是主高潮。以"大团圆"结局的所谓中国式悲剧根本不是悲剧,而是悲喜剧,因为这些作品有两个高潮。而古典悲喜剧中悲剧高潮转化为喜剧高潮一般是通过现实和幻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学者对悲剧都有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反悲剧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古代悲剧是在悲剧意识与反悲剧意识的夹缝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先否后喜"的悲剧结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崇尚,应予以尊重。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学者对悲剧都有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反悲剧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古代悲剧是在悲剧意识与反悲剧意识的夹缝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先否后喜"的悲剧结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崇尚,应予以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