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资源全球化配置与重组,跨国公司R&D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个有效盍的国家创新体系能够支持企业的国际竞争中获胜。国家创新体系成为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有效组织形式。为使国家创新体系良好动作,形成耗散结构是其理想状态。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和系统内各要素的非线性作用,表明国家创新体系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基本条件。在国家创新体系形成耗散结构的过程中,需要管理好表征系统有序的熵,减少熵产生和通过R&D国际化引进负熵流可以使国家创新体系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内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组织结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可以把国家创新体系看作是国家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各区域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与水平不同,制定不同的起点、内容和途径的区域创新规划,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4.
试论医院创新体系的构建及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高科技时代,一个由各领域的创新活动所组成的、富有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已经成为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医院创新体系是强化创新,用创新思路突破医院发展的"瓶颈"、以创新工作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和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本文分析了医院创新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及外部环境背景,对相关的问题进行阐述,同时探讨了该体系的构建工作、组织结构及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国内经济生活各方面均产生深刻影响,也给科技界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和挑战。为沉着应对WTO,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系统,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技术集成,以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该文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及主要构成,阐述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要构成、功能、执行主体和主要任务,提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6.
论加入WTO后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国内经济生活各方面均产生深刻影响,也给科技界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和挑战.为沉着应对WTO,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系统,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技术集成,以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该文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及主要构成,阐述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要构成、功能、执行主体和主要任务,提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7.
国家创新体系下的高校科技管理队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把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下,各高校针对自身特点和优势,在体制、人事、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对科技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造成了科技管理创新相对滞后,影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民族的创造力,需要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持和培植,国家创新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创新机制的培育、合作与竞争;在创新体系的建构过程中,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肩负着重要责任;以贯彻学术民主精神和培养作者队伍为己任的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者,其自身的建设性品格和创造性成果尤为重要。合乎学术生产规律的“学术链”制度,不仅是展示编辑工作主体创新意识的成功形式,也是培育学术创新机制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9.
<正>创新基地是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长期持续投入和积累形成的优势创新组织。创新基地的发展成效集中反映了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和能力建设的成效,其发展历程与科研组织体系演变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密不可分。调研表明,各部门分别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基于动力机制视角下的泛珠三角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完善地区及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保证.如何构建具有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泛珠区域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基于我国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泛珠三角开展建设更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使得泛珠区域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分析泛珠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瓶颈,研究泛殊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及各组成要素定位.强调在CEPA框架下保持经贸对泛珠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具泛珠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把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下,各高校针对自身特点和优势,在体制、人事、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对科技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造成了科技管理创新相对滞后,影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自组织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自组织原理 ,并从自组织的角度探讨了科技创新体系实现自组织演化的机制。认为 :我国在建设区域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 ,要着重解决好科技创新体系生成的动力和条件问题 ,就是既要建立各创新主体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互动关系 ,又要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体系健康生长的制度环境 ,尤其是要解决体制低效问题。最后 ,提出了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3.
张鹏 《广东科技》2005,(6):54-56
区域创新体系是相对于国家创新体系而言的,是创新体系的两个层面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未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被提出以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热潮。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后被提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界对区域创新体系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研发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何去何从?在8月27日召开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体制改革与全球融合"国际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而广泛地探讨。研讨会致力于介绍中国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共同探讨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关理论及实践,为我国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众多的有益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高校是区域知识创新体系乃至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活动的绩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同时还引导和鼓励高校的科研发展。在构建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测度2002~2011年间全国各省市高校科研绩效,引入国际贸易投资中的比较优势理论,深度分析高校各类科研资源的绩效比较优势,可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各区域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德国较强的创新实力得益于完备的创新体系,为德国的研究与创新活动提供持续的动力。其中,政府与私人研发机构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政府制定了连续系统的创新战略和创新政策,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四大非营利科研机构(马普协会MPG、赫姆霍茨国家研究所HGF、莱布尼茨国家研究所WGL、弗朗霍夫协会FHG)、公立科研院所、大学科研机构构成了公共科研体系,各机构分工有序、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7.
国家创新体系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战略,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当代大学生是堪称“有梦一代”,他们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也是高等院校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体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等院校肩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责任,提出以打造赛事支撑平台、项目运作体制、公益创业等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岳爱东 《科技咨询导报》2012,(33):249-249,251
国家创新体系通常可以看作是由一个国家的公共和社会机构组成的网络,其活动的目的是为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国家创新体系对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我国和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创新体系也得以逐步构建起来。本研究旨在研究和分析国家创新体系内容和框架,以及我国和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绩效的高低对于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而言意义深远。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要求对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搭建BP神经网络模型,由网络权值计算分析得到各影响因素对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贡献大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才保障与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学术交流等因素对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就显著,国家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但与美国等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整体上仍存在着创新战略定位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效率不高、创新制度不完善、创新环境不理想等问题与不足.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构建新型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构建中国特色新型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以及完善和优化中国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