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本世纪末我国粮食进出口量及其流向和流量作了分析预测,提出了船队最优营运模拟模型,并对我国粮食进口进行了船型分析和船队规模与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12个实施省份之一,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也是安徽省近年来组织实施的层次最高、规模最大、任务最重、投入最多的农业科技项目之一,共有23个县(市、区)领导、6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参加项目组织实施。4年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保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以及关键技术突破与示范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生活以及国家建设的平稳性。我国在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同时,在建仓储粮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源,粮仓建设规模呈现出大幅增长态势。粮食储存作为粮食管理的重要环节,储仓结构设计是技术领域主要研究内容。我国粮食储仓主要采用平房仓型式,结合实际案例,对散装粮食平房仓结构设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虚拟水战略背景下区域粮食生产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会产生相应变化。湖南作为水土资源条件优越的省份,将面临粮价上升和国家重视粮食生产的新机遇。因此,应该立足其资源优势,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将其打造成我国虚拟水输出大省,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正河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全省小麦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7 990万亩左右,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河南省又是粮食加工大省和加工强省。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面粉加工企业面粉产量1.233亿吨,其中,河南全省面粉产量为4 584.1万吨,占全国面粉产量的37.2%,产量居全国之首,小麦加工产业的发展在河  相似文献   

6.
2004—2013年这10年中,河南粮食连年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河南粮食生产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种粮成本上升的幅度超过粮食生产效益上升的幅度,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接近极限,增产压力较大;粮食主产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基本上还是靠天收粮;土地流转总量不大,粮食生产规模效益偏低,等等。对此,应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者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控制农资涨价幅度,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建立现代规模化、集约化粮食生产体系。总之,只有充分利用粮食生产这一大优势,才能真正实现河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规模经营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及土地流转中培育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户的重要性。通过对朔州市山阴县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现状调查,分析了土地流转中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户目前的状况及存在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8.
根据建国以后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进程经历了振荡期 (1949~ 196 4年 )、徘徊期 (196 5~ 1983年 )、增长期(1984~ 1997年 ) 3个阶段 ,分析了粮食发展趋势 ,预测了 2 0 0 0~ 2 0 30年 7个不同年份全区和分区粮食的总产 ,并在对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进行综合考察与定位试验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各地粮食生产及地貌类型、土壤侵蚀程度、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和国家粮食政策 ,提出了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对策和技术对策 .  相似文献   

9.
2009年以来,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全国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科学决策,有效应对,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止降回升。尤其是农业生产获得连续6年的大丰收,农民和国家手中都有大量的余粮。但是,从2007年到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一路飙升,全球小麦价格上涨幅度高达181%,食品价格总体上涨83%。一些国家粮食供应出现紧张局面,粮食危机的阴影已经开始显现。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的粮食消费从2005年到2006年增长了17%,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粮食消费增长了25%左右。  相似文献   

10.
粮食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无粮不稳、无粮则乱”,充分说明粮食在经济发展听作用,针对我国粮食近10多年来多次出现波动的情况和国内外对粮食研究的深入,科学地办公室了粮食的内涵,系统分析了我国粮食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和对社会安定所起的特殊作用,根据国家制定了2000年奋斗目标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有关粮食指标,总结了科学技术对粮食发展的潜产潜力之经验,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十大转变,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尽管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连续7年增产,2007—2010年连续4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10928亿斤,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粮食问题居安思危,绝不是杞人忧天,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保障我国粮食的自给自足,实现国内供需基本平衡,才能保证我们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粮食市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12.
设立国家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应对国际粮食问题,实现国内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供需形势和耕地资源面临压力基础上,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角度,提出了在东北平原等粮食生产基地设立8亿亩国家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布局方案,以便为国家的生存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3.
《合肥科技》2008,(1):2-2
在刚刚结束的安徽省粮丰工程2007年工作总结及表彰会议上.合肥市科技局喜获“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优秀组织奖。据悉,全省仅3个地市获此殊荣。同时,肥东县获得“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课题组奖,马卫东等5名同志获得“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却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研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预测方法对于合理地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是非常关键的。采用灰色系统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结合1970—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数据资料,建立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灰色系统GM(1,1)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2种模型的模拟通过MATLAB平台实现。BP神经网络建模考虑了普通高等学校数、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人数、普通高中毕业人数以及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4个影响因素。灰色系统GM(1,1)模型的精度为75.7%;BP神经网络模型的精度为95.4%。通过模拟分析可以得出:BP神经网络方法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1987年,大面积的旱涝灾害使亚洲农业遭受严重打击。亚洲国家的粮食普遍歉收。一些国家将由粮食出口国变为进口国,有的国家则将增加谷物进口量。亚洲地区农产品贸易格局将发生有利于美国、  相似文献   

16.
根据建国以后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进程经历了振荡期、徘徊期、增长期三个阶段,分析了粮食发展的趋势,预测了2000-2023年七个不同年份全区和分区粮食的总产,并在对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进行综合考察与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各地粮食生产及地貌类型、土壤侵蚀程度、生产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和国家粮食政策,提出了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对策和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安徽科技》2011,(Z1):4-5
安徽地处江淮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和生产总量常年居全国第6位前后,是国家重要粮食主产区和输出省份之一.发展粮食生产始终是安徽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从2005年起,省政府通过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等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大力开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高产创建,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发展粮食生产的新路子.科技日报记者:安徽是全国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安徽的粮食丰产工程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黎远珍 《广东科技》2012,21(9):131-132
无论是人的工作还是生活,没有粮食的支撑,都无法进行。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粮食的需求更不必说。粮食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安定和发展,粮食的安全出了问题也就是国家的发展出了问题,粮食的安全稳定,才是国家发展前行的保证。然而,植物的病害、安全等也都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那么,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几个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和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体制的变化,我国粮食行业的职业教育发生了规模和构架上的大幅度变化。本文从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岗位培训三个方面分析了粮食行业职业教育的现状,并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四个角度提出了改革思考。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质是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平衡,本文分析了福建省近10年来耕地-人口-粮食之间的动态变化,在人均粮食生产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系数的概念,以平衡系数为标准将福建省的人均粮食生产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并以平衡系数校正耕地统计面积,进一步分析了福建省耕地统计面积与校正面积增减变化的时空差异.并提出加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宣传教育力度,健全法制、制定耕地总量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指标,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快农田生态建设等多项措施以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