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在散文作品中,通过写景抒情可以表现出人对现实的态度,也可以表现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换句话说,通过写景抒情,可以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然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绝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赞赏抑或是反感。因此,在散文教学中,仅仅凭借对文章字面上如何如何“借景抒情”,如何如何“托物言志”,如何如何“融情于景”的老套路、老框框进行讲解,往往是很难调动学生认真探索作者的“言外之意”,也就是文章更深层次的意境,使学生容易满足于对文字的文学意义的表面的单一的理解与欣赏上,而忽略了思想上的深意。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将散文中作者的景物视角与心理视角同步展示给学生,对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灵魂是很有益处的。下面就两个教学实例谈淡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怎样让教与学双方都能在一个较为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更好的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一直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情、思、文、气、品、境”六个要素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谈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情、理触动 “美读”震撼心灵 语文教学处处皆有情,美文、佳作处处有经典。有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也有人物内心的真情流露与文章的气势贯通,情、理的触动都能激起作者与读者之间强烈的共鸣。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文本中丰富的语言内涵,而且更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对文本中的遣词造句,乃至布局谋篇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产生语言运用上的继承和创新,形成语言不断优化之趋势,用“美读”来感染学生,结合“美学”理念,传递“美感”,震撼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正>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如教室的布置与陈设,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师与生、生与生双方之间的感情交流,情因境升,境为情设,情境统一合谐为情境。 他设教学情境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为它是课堂教学全过程中的最优状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极具思想与内涵的特殊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它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假若语文教师冷若冰霜,又怎能使学生动隋?不能以感情滋润学生的心田,则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知识训练,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  相似文献   

6.
我从事中师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十四个年头了,其间对如何教好语文作了一些探索.开设语文课的本意就在于通过课本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一句话是为了“人的发展”.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与结晶,教学生学语文,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进行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应试教育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其本身固有的特点.而语文教学的核心——德育功能被淡化了,美育功能被取消了,学生的灵性被刻板、烦琐的“基础训练”窒息了,而真正的语文能力却没有得到应用和培养.当然师范教育没有应试的烦恼,可以比较自由地发展语文学科的特点,教者和学者都可以比较自由些.因此,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审美教育,用美去叩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听其言,入其境,体其味,动其情,达到陶情、明道、长智的目的.我的具体做法是通过读去认识美,通过讲析去理解美,通过习作训练去创造美.古人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书读熟了不光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而且可以品味美、认识美、发现美.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我首先学求学生反复诵涉,直到能把朱先生笔下描写荷塘和月色佳句背出来.这里作者依次写了叶、花、云、树、影,通过写叶、花  相似文献   

7.
黄桂连 《科技信息》2009,(27):174-174
如何使学生兼具舞蹈艺术的“情”、“意”、“境”,使他们在舞台上能够“随心而舞”呢?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心理学中,有所谓“求同的思维”与“求异的思维”的理论。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常常以使学生读懂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思想脉膊的跳动,或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或使之在道理上信服,作为我们讲授一篇课文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思有境,入境始与亲。”使学生按照作者的思路,进入文章的意境,这大概就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求同的思维”的基本特征。在作文教学中,无论状物、记事、写人或说明、议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总是以模仿为前导。可以说,语文教师最大量的教学活动是在“引同”,在培养学生“求同的思维”。这当然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但是,我们的教学还不能停留在“引同”上,四化建设需要培养更多具有高度智力水平的人才,使他们具有创造性能力。创造性能力表现  相似文献   

9.
散文的品位     
对于创作主体而言,散文即“情文”,是一种抒情写意的东西,或者更形象一点地说,是作者渲泄感情的窗口.写人也好,如《雪浪花》、《山村小姑娘》、《背影》、《我的老师》……都不是单纯地写人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写人来表达“我”的情感体验,或敬慕、或钦佩、或思念……;写事也好,如《挥手之间》、《儿行千里》、《最难忘却的一件事》、《也不是一味地叙述故事,构筑情节,而是通过故事或片断或一鳞半爪来写,此事对“我”的震动、影响、感染,或鼓舞或悲恸或无奈……写景状物更不必说,无“情”之景,无“意”之物,从来都不能称作散文,只能是说明文的一种.因此,作家冯骥才说“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流水也说:“散文,是独白,心灵的独白,散文是漫步,思想在人生与文化的广场上散步”,“感觉”、“情境”、“滋味”、“心灵独白”集中体现了一点作者对内情的抒写,因此,从文体特征上理解,对于作者而言,散文是情文!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形象生动、内容新颖、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其中《春笋》、《小池塘》、《草原的早晨》这几篇课文不谋而合地采用了比拟手法,都用一个“醒”字开篇,生动传神。如何帮助学生感受这三个不同的“醒”呢?  相似文献   

11.
当代散文史中,杨朔以散文的诗意创造著名于世。他的散文善于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匠心独运的构思形成鲜明的特色。以历史的眼光,观照杨朔散文的审美境界,审视杨朔散文从诗意的创造到诗意失落的嬗变,会看到理性的规范对散文艺术特质的损害。真实是散文的生命。作家在否定主体“小我”而抒发“大我”之情时,无疑削弱了艺术作品的魅力和生命,这是时代赋予的烙印,是一种无奈的艺术选择。  相似文献   

12.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教学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语言是一种艺术,它随时都在向人们绽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美,我们教师正是和这种艺术天天打交道的语言工作者,是不断探索这种艺术奥秘的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3.
记得李海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只有这样词语才会在学生的心中变得丰厚起来。”综观一些名师的语文教学,我以为词语教学应坚持和把握“挖深、拓广、触情、整合”四个理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正> 教学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学则是艺术中之艺术。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课,扎实的语文知识可以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里。语文教材就像一个大舞台,而每一篇文章就像一出出短剧。上台表演的是各种类型的角色;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小说等,如果说文章的作者是编剧的话,那么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5.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以古典诗词为例,从三个方面对古典诗词中的情感教学方法作了粗略探讨。1.控制教学语言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使学生充分感受古典诗词情感美。2.以“沟通”之法架设情感桥梁,以课文所蕴之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3.以“点拔”之法引学生入作品意境,探境中之意,悟意中之情。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艺术区别于其他形式的艺术之根本点,在于它有明确的、系统的、定量的教学任务的负荷。它是一个必要的“载体”,它必须“装载”一定的教学任务,使之从“此岸”达于“彼岸”。而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是达于“彼岸”的前提,是语文教学艺术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之一。兴趣是认知活动的发动力。从行为科学的观点来看,兴趣是行为的  相似文献   

17.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语文教学公式化、规范化、数理化是不争的事实,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回归根本。应当让学生在诵读与知人论世中品鉴诗歌,在灵魂的对话中感悟散文,在燃烧的激情中走进古文。立足“人文”,着眼“素养”,使语文教学由狭隘走向广阔。  相似文献   

18.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假如我有九条命》,语言质朴,结构严谨,想象丰富,感情真挚。作者之所以去做“九条命”的假设,就是因为感觉自己仅有一条“命”太少了,诸多必做的事务没有办法应付过来。但这里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去假设自己有“九条命”,而不是“八条命”,也不是“七条命”呢?细细品味就可以知道,作者所假设的这“九条命”,完全是缘于九种情。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就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进行探讨。学生是语文学习中的审美主体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他们渗透美学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 ;教师是另一个审美主体 ,因为教师要先对教材进行审美 ,并经过再创造 ,然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 ,审美客体除了教材、教学形式、教师之外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论断 ,由于学生“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复现”了教师的本质力量 ,所以反过来也是教师的审美对象。上述几个方面的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其地位是相对的 ,师生互为审美主、客体 ,并通过教材和教学形式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20.
在新文学的园地里,冰心十分钟爱那种“平凡的小小的花”——散文。她自己曾经说过:“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客观地说,在冰心六十多年的创作中,散文的艺术成就最高,并且最能体现她那“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艺术风格。善于描写景物,是冰心散文的一大特色。她运用清丽轻柔、婀娜多姿的文笔,溶情于景,丝丝入扣,描绘出一幅幅浓淡得宜、幽美深沉的图画。她娴熟地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在散文中开拓、烘染出一种诗的意境。本文拟就冰心散文写景艺术的几个方面,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