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入手,通过选择土地投入程度、土地经济产出、土地利用合理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4个方面的22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和德尔菲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运用综合评分法确定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结果表明,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提高,处于基本集约利用状态,可挖掘潜力较大;各子系统间发展较协调,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背景下长株潭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日益突出.面向低碳经济走土地集约化道路是科学利用土地的必由之路.应用GIS数据管理与可视化表达技术、变异系数权重确定法、改进的TOPSIS综合评价方法,紧扣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以长株潭地区为评价目标,选取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的19个评价因子,对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结论:长株潭三市的集约度都在逐年提高,土地利用将更加集约;作为一体化的城市群,株洲市的集约度明显低于长沙和湘潭地区,潜力较大。评价结果较好地揭示了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度发展状况,为城市群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例,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和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构建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评价体系,对2012-2016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城市紧凑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变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城市紧凑度和土地利用集约度二者整体水平较低,但都有上升的趋势,且二者各自内部差异也在增大;(2)河南省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集约度协调性水平不高,2012年许昌市和郑州市分别为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到2016年仅有郑州市达到初级协调,洛阳、新乡、濮阳和周口4市达到勉强协调;(3)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集约度协调发展关系的整体情况变化不大,大多数城市在2012年和2016年均保持着城市紧凑度超前或土地利用集约度超前状态.  相似文献   

4.
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评价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选取9个地级资源枯竭城市并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研究.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可持续利用程度等方面挑选了20个指标,构建适合资源枯竭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应用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对9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9个资源枯竭城市土地利用普遍不集约;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西宁市市区2008年建设用地数据为依据,划分城市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居住用地的典型宗地,运用综合评价法测算出各宗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要满足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土地集约利用成为必然趋势.由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科学评价成为土地供给以及规划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济南市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从横向和纵向对济南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研究发现,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在1995-2007年间有了明显提高,但各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协调,且与全国副省级城市相比仅处于中游水平;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土地利用效率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是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内容,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和土地持续利用趋势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福建省漳州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进行评价,得出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显著的结论,并将漳州市各县(市、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集约利用型、适度利用型、低效利用型和粗放利用型.研究结果表明,漳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集约利用总体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8.
对吴忠金积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选择了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特尔婓、因素成对比较和层次分析3种方法的对比,确定了指标的权重值,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园区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进行了评价,并计算了潜力值.结果显示,园区的土地集约度综合分值为67.54,扩展潜力和强度潜力分别为36.34和25.32 hm2,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较低,今后应从加强土地供应率、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益等方面加大挖潜力度.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是LUCC研究的主要突破口.PSR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土地利用过程中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据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法、协调度函数,从时空角度对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以来,15个副省级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呈非严格的增长趋势,空间上呈不均衡的空间分布状态.(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PSR系统内部协调度呈正相关关系,即PSR系统内部协调性越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反之亦然.(3)根据灰色关联分析得出,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是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从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可持续利用4个层次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得出结论: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水平不高,区域空间差异较大,珠三角核心区域集约度较高,外围集约度较低,并就提高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空间匹配角度探究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影响因素,对缓解空气污染、创新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趋势面、空间自相关、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对全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规律、空间匹配关系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17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冀中南城市群为核心向外逐渐好转的中心-外围结构,集聚特征显著;全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为核心向外扩散的多核空间结构,集聚特征亦比较明显。(2)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存在不完全协同、匹配现象,负向错位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错位强度呈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正向错位区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和南部沿海地区,错位强度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错位贡献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尤为突出。(3)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两系统总体关联度较强,其中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物浓度以及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成区绿化率和地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等因素为造成两系统空间错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从山东省城市土地经济效益、利用程度、投入强度、可持续发展等4个方面入手,构建包括12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运用SPSS统计软件,选出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4个主成分,并以其贡献率为权重,利用主成分各因子得分,对山东省17个地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从区域空间发展角度,结合ArcGS处理软...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土地利用相对集约度评价方法,以安徽省86个开发区为例,研究了不同区域间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参照土地利用相对集约度综合考虑配置土地,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的总福利水平。整体上,皖南地区开发区的比较优势高于皖中地区,皖北开发区的比较优势度最低;而区域内部皖南地区的沿江城市带及皖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开发区土地利用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根据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度计算结果,对开发区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比较优势度较高的地区,根据实际需要,增设相应的开发区;撤销比较优势度较低地区的开发区,恢复其农业生产,以实现耕地保护与开发区建设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城镇用地的合理安排与布局优化.本文以2004—2014年内蒙古城镇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城镇用地规模变化、分异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并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城镇用地扩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估计.从规模变化上看,研究期间内蒙古城镇用地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扩张幅度在不同时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从分异特征上看,内蒙古城镇用地总体综合变动指数为1.05,通过自然间断法划分剧变型、缓变型和稳定型3种变动类型,且中部区域的盟市变动相对剧烈并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规模的集聚效应.从区域差异上看,内蒙古城镇用地扩展规模的总差异来源于区域内差异,而区域内差异主要是由东部盟市的差异所致.研究发现,受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等相关因素的驱动,内蒙古城镇用地扩展的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受人均耕地面积影响较大,而中部地区受人均GDP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基于要素视角,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 深入剖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生动力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探讨并构建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体系框架, 对贵州省 9 个市(自治州)进行实证研究, 得到如下结果。1)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具有客观规律, 其内生动力要素包括人口动力、自然动力和经济动力, 而政策制度、规划管制和技术进步等外生动力要素通过供需机制、聚集效应机制和要素替代机制, 引起内生动力要素的数量和结构变化, 形成不同的集约利用类型和集约利用水平。2) 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评价, 表达方式不局限于单一土地要素的集约, 而是一种全要素的集约, 涵盖人口要素集约度、能源要素集约度和经济要素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人口要素准则层、能源要素准则层和经济要素准则层。3) 贵州省建设用地全要素集约利用进程比较缓慢, 大部分市(自治州)建设用地集约度呈现波动态势; 2010—2016年, 贵州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空间变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态势。4) 贵州省9个市(自治州)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以低度集约利用型和低度粗放利用型为主, 人口要素和经济要素起主要的内在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0年及2009年广州市TM影像解译得到的土地利用类型图,生成城市用地类型数据,选取道路、水系、城镇政府机构以及城市用地现状等影响因子,借助元胞自动机技术,构建城市用地变化的逻辑回归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2009年广州市的城市用地变化,并验证预测结果;再基于2009年城市用地类型图,预测2018年广州城市用地情形.结果显示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城市用地变化的预测方面是可行的;若按照前一时段的发展趋势,至2018年时,建设用地面积将达25.215%,超过最新一轮城市规划拟定的指标,表明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必要性、迫切性;研究还表明,元胞状态发生转变的概率阈值的进一步研究是十分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县域全域范围内土地多用途的复杂性,构建了基于GIS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嘉禾县城乡一体化规划为例,从城乡空间一体化和生态安全格局出发,评价出嘉禾县县域最适宜的城镇建设发展用地、生态林业用地、生态农业用地、农林复合用地和农城复合用地,评价结果为嘉禾县城乡一体化用地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3大准则、21项单因子组成的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通过征求专家意见,运用AHP方法确定了单因子的权重;运用模糊变换原理与最大隶属度原则来分析和评价模糊系统的方法,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结果显示,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总体程度较高.从准则层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一般,集约利用程度和综合效益较高,基本符合聊城市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土地利用已经步入基本合理阶段.同时,对今后聊城市土地利用提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土地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3个方面的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监测对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完成了土地利用监测结果的初步评价。研究表明:RS与GIS相结合的新技术应用为开发区土地利用监测提供了及时高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对遥感影像及土地监测对照图的分析,揭示了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由农村居民点向其他独立建设用地的转变,将开发区土地利用逐步推向节约集约用地的方向。在用地调整布局上,经济利益与区位、交通优势作为驱动土地转变的主要动力决定了建设用地拓展的区域和方向。经济效益分析显示,开发区2005-2010年年均创造经济效益占全县GDP的30.28%,为清徐经济的稳步增长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