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提出化学混凝与曝气生物滤池结合,通过混凝处理和生物膜过滤的双重作用,对城市二级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以实现污水的回用.结果表明:在原水水质CODcr=672 mg/L、SS=200 mg/L、BOD5=576mg/L、pH=6.1时,出水CODcr=52 mg/L、SS=10 mg/L、BOD5=24 mg/L、pH=8.6.相对于单独使用BAF,组合工艺对CODcr,SS,BOD5,pH值的去除率均有所提高.系统、综合地给出了混凝-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流程和最佳工艺条件,为混凝-曝气生物滤池应用提供了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2.
周文斌  侯正 《江西科学》2008,26(6):884-886
乳酸精馏残液是发酵法生产乳酸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原液CODcr浓度为1.08×10^6mg/L、BOD5浓度为4.8×10^5mg/L、SS浓度为3.6×10^5mg/L。将该废液稀释100倍,用混凝沉淀-UASB—BAF工艺处理,出水CODcr、BOD5、SS浓度、分别小于300mg/L、60mg/L、200mg/L。CODcr、BOD5、SS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7%、98%、99%以上。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介绍了城市大型宾馆污水综合处理方案,对采用的工艺路线,流程特点及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污水经处理后,水质可达到BOD5≤20mg/L/CODcr≤70mg/L;SS≤70mg/L;NH3N≤10mg/L,采用计算机控制,现场无须人员值守,系统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乳化液废水处理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破乳 -絮凝 -水解—好氧氧化 -活性碳吸附工艺 ,对某发动机厂机械加工过程产生的乳化液含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 .结果表明 ,原水CODcr高于 2× 10 5mg/L的废水经该工艺处理后 ,出水的各项指标为 :CODcr:5 0~ 70mg/L ;SS :75mg/L ;石油类 :5 .4mg/L ;色度 :5倍 .  相似文献   

5.
侯正  邓香平  桂双林 《江西科学》2012,30(2):200-203
用混凝沉淀-IC-BIOFOR处理高浓度乳酸废水,当进水COD在10 000~13 000 mg/L、BOD5在4 000~5 500 mg/L、SS在5 000~8 000 mg/L时,出水COD、BOD5、SS分别小于100 mg/L、20 mg/L、70 mg/L,COD、BOD5、SS的去除率分别超过99%、99%、98%。色度由1 100倍降低到30倍;出水各项指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6.
刘香 《江西科学》2012,30(5):668-671
分析了垃圾渗滤液的特点、处理方法的异同及难点,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对含有垃圾渗滤液的城市污水研发了包括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相结合的技术,采用生物过滤-氧化催化-高速过滤技术3种高效深度水处理工艺,较好地实现了城市污水的处理,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COD≤60 mg/L,BOD≤20 mg/L,SS≤20 mg/L,可实现再生回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处理城市污水中的厌氧部分,包括水解酸化对低浓度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CODcr与硫酸盐低比值对反应器的影响,及环境因子的改变对反应器的冲击影响。研究表明:对于低浓度(CODcr≤200 mg/L,BOD5≤100 mg/L、CODcr与硫酸盐比值小于1)的进水,水解酸化反应器处理效率可达到50%~60%或更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污水回用事业的发展,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与其他的污水处理工艺相比,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简洁、高效的废水处理工艺,采用规模为6m3/d的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对山东东阿县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进行中试研究,整个系统连续运行了两个月,试验结果表明:出水水质稳定可靠,各项指标(CODcr≤35mg/L,氨氮≤5mg/L,总硬度(以CaCO3计)≤10mg/L,无SS)都满足回用水水质标准,利用连续曝气、间歇出水、化学清洗可以减少膜污染,恢复膜通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SBR工艺处理有机物含量低、氨氮含量高的城市污水,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发现,该工艺对生活污水中氮、磷等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试验水样平均进水水质为CODcr=197mg/L;BOD5=95mg/L;SS=203mg/L;NH4+-N=63mg/L;PO-34=1.3mg/L,各项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为:CODcr80%,BOD583%,NH4+-N75%,TP61%,处理后出水水质均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GB8978-1996),并提出了该工艺处理低碳高氮城市污水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采用A/O工艺处理煤化工度水,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在原水水质COD≤4000mg/L,BOD≤1000mg/L,NH<,3>-N≤4500mg/L时,出水COD为78mg/L,BOD为18mg/L,NH<,3>-N为10mg/L,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了<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92)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1.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深圳市茅洲河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针对传统污水快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水力负荷低,占地面积大的弱点,提出了采用渗透性能良好的天然砂作为主要渗滤介质建立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试验方案,并以受污染河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5m/d的水力负荷条件下,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污染河水具有较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其对SS、CODcr、BOD5、NH3-N、T—P和LA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51%、77.82%、85.33%、98.28%、60.19%和94.25%;处理出水中SS、CODcr、BOD5、NH3=N和LA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5mg/L、15.7mg/L、2.89mg/L、0.32mg/L、0.86mg/L和0.05mg/L。  相似文献   

12.
用Fe2+/O3对垃圾填埋场后期渗滤液的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自制微孔扩散式接触反应器对Fe2 催化臭氧化预处理垃圾填埋场后期渗滤液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一定量的Fe2 ,对臭氧氧化渗滤液中的化学需氧量(CODC r)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当臭氧流量为8.89 mg/m in、Fe2 添加量为10 mg/L,经90 m in处理后,模拟废水的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BOD5/CODC r)可由初始的0.17提高至0.35,改善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同时,渗滤液的色度、浊度、腐殖酸和悬浮物(SS)也有较高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3.
倒置A2/O工艺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生产性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州市清潭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在A2/O工艺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停止内回流,加大污泥回流比的倒置A2/O工艺运行.两年多的运行实践表明:在MLSS为3.5~4.5g/L;SVI为80~140mL/g;污泥负荷为0.08~0.15kgBOD5/(kgMLSS.d);有机负荷为0.20~0.35kgCOD/(kgMLSS.d),泥龄11~20d条件下,污水CODCr、BOD5、SS、NH3-N和TP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7.6%、94.4%、95.9%、98.0%和93.3%,出水水质符合GB18918-2002中一级排放标准的要求.认为该工艺对氨氮和总磷的冲击负荷抗受能力强,并提出了该工艺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催化铁内电解-A/O工艺处理压缩机生产混合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催化铁内电解对混合废水中COD的去除率达到了35%左右,TP去除率超过98%,BOD5/COD由0.18提高至0.30以上.催化铁内电解出水经水解酸化,BOD5/COD进一步提高至0.45.组合工艺系统COD、悬浮物SS、总磷TP去除率分别达到93%,94%和99%以上.  相似文献   

15.
水解酸化工艺改善油田采出水生物降解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水解酸化工艺改善难生物降解油田采出水的生物降解性能及其有机物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污泥量为25000 mg/L,HRT为8h条件下,采出水中石油类物质降低到了10 mg/L以下,挥发酚类物质降低到了未检出水平,生物降解性能得到了较大改善,其BOD_5/COD提高了17%,为后续好氧生物处理提供了良好的基质准备.工艺抗毒性和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出水稳定.  相似文献   

16.
介绍用微生物膜传感器及电子测试系统等快速测定BOD低于10mg/L的地面水BOD的最佳条件、影响因素等,提出用磷酸盐缓冲溶液体系控制水样基体干扰的测定方法。用该方法与BOD_5法同步测定地面水样,测定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某钞票纸业有限公司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出水COD≤70mg/L,SS≤12。为进一步深度处理回用于钞票纸生产,采用双膜法(超滤+反渗透)工艺对二沉池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现场生产性验证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双膜法处理后的出水水质:COD≤5,SS≤0,电导率〈10。浊度≤0.2。达到并优于钞票纸生产工艺用水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