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永亮 《世界知识》2013,(21):58-59
死不算什么,只是先走了,还会见面的。看多死亡之后,宫崎骏建立了自己的生死观,希望死前能好好跟大家打招呼,把大家都找来,说声“辛苦了”或“谢谢”,也希望这种临终告别能构成一种文化。这种生死观,充斥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最新力作《起风了》中,女主角菜穗子得肺结核病不治,却超越时空,在丈夫的梦中挥手,生者死者来来去去,生死的界线模糊化。死只是过程,毫不可怕。《起风了》成为宫崎骏的封笔之作。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侠义精神,是他为人处世的一项基本精神。司马迁的时代.统治者对侠客采取扼杀的政策.那末司马迁的侠义精神是如何产生的?这是由他的家庭环境、个性、社会阅历及进步的历史观所决定的。明代董份认为“史迁遭李陵之难交游莫救.身坐法困.故感游侠之义”。其实.这仅仅是产生侠义精神的原风之一。司马迁从小受崇尚道家思想的父亲司马谈的薰陶。司马谈《沦六家要指》中称道家“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国物与合。”这是一种重自然、重实际的思想法则。侠者止是…  相似文献   

3.
试论庄子生死观的三个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玉文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4):23-24,37
庄子生死观是庄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可分成三个层面:自然生死观、主观生死观及现实生死观。自然生死观是其生死观的立足点,庄子在宇宙的宏阔背景下将生死视为“气化”,从而进一步返归主观与现实。齐死生而倡导安常处顺的人生观。其生死观因此具备了超越性。  相似文献   

4.
《天津科技》2004,31(6):46
班固是汉代继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个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和地理学家。他与司马迁相比有几点非常类似:首先他们都是中国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不过时代上略有先后,相差了177年;其次,他们都是继承父亲遗志。班固的父亲班彪,也是著名历史学家,他“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  相似文献   

5.
屈原和司马迁分别是战国末期楚国和西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他们身上都弥漫着深沉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悲剧命运和他们对待悲剧命运的态度这两个方面。屈原的悲剧是乱世之悲。司马迁的悲剧是盛世之悲。两人的悲剧实质上都是源于个人人格与黑暗势力的冲突。面对悲剧命运,屈原选择了自沉汨罗,以死“殉道”;司马迁则选择了忍辱著书,用生“矢志”。他们都在“发愤”中发泄了自己的情感,并最终寻求到了各自的解脱。  相似文献   

6.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由观”、“生死观”、“游戏观”是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庄子独特的思想内涵。运用庄子的这些哲学观点,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从而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庄子生死观是庄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可分成三个层面:自然生死观、主观生死观及现实生死观。自然生死观是其生死观的立足点,庄子在宇宙的宏阔背景下将生死视为“气化”,从而进一步返归主观与现实,齐死生而倡导安常处顺的人生观。其生死观因此具备了超越性。  相似文献   

8.
垓下突围后,项羽确曾产生过“东渡乌江”的念头,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刎乌江。本文力求解读项羽命途所以发生急剧变化的深层心理动因,及解释司马迁缘何对此仅仅一笔带过,语焉不详的难写之情。希望能体现以现代小说创作理论分析中国史传文学作品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吴雄 《龙岩师专学报》2000,18(4):6-8,19
垓下突围后,项羽确曾产生过“东渡乌江”的念头,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刎乌江。本文力求解读项羽命途所以发生急剧变化的深层心理动因,及解释司马迁缘何对此仅仅一笔带过,语焉不详的难写之情。希望能体现以现代小说创作理论分析中国史传文学作品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一生约与汉武帝统治时期相始终,汉武帝是“雄才大略”①的君主,司马迁是号称“良史之材”o的史家。如此史家写如此君主,自为中国史学增添了光辉的篇章,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司马迁对汉武帝持何态度呢?自从《史记》问世以来,人们对此看法不一。概括起来大体可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司马迁对汉武帝是采取“讥刺”“贬损”态度的,如汉昭帝曾言:“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徽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土也。”又如东汉末年三允就称《史记》为“谤书”③。另一种则是肯定的,以班固等为代表。其如“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司马迁的思想中,道家思想占有主导的地位,正如白寿彝同志所说;“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其主导思想则是道家思想”。不过,司马迁的道家思想并不等同于老庄思想,而有他自己的独特性,体现着他思想的进步性。司马迁道家思想的进步性是多方面的,本文就其思想实质、处事为人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通古今之变”是《史记》撰述的主旨之一。司马迁的历史变易思想重视以“原始察终”和“见盛观衰”的方法,来认识和把握自黄帝以来三千年历史的治乱兴衰之变,司马迁以《易传》“《易》穷则变”思想为其哲理基础,肯定“承弊易变”,并以“使民不倦”为其目的;司马迁接受了三统、五德说的历史循环史观,肯定历史变易的循环性。同时也采纳了三统、五德说和《易传》的历史进化思想,而肯定历史循环交易的表象之中又蕴含着历史进化的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用真诚的头颅撞击真理大门的人。虽然他有着“与日月齐光”的人格,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时常遭到污泥浊水的冲刷。像他这样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时誉时毁的人物,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本文试就这种现象,探求一下产生屈原悲剧的因素。下面我以两汉为重点,看看两汉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 概括地说,汉代对屈原的评价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以刘安、司马迁和王逸为代表,他们不仅肯定了屈原诗歌的艺术价值,而且高度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人格。刘安在《离骚传》序中说:《离强》兼有“《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徘而不乱”的特点,“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在《史记》中更是不吝笔墨给予屈原以最高的评价,他不具名地引用了刘安“与日月争光”的赞语,这不仅仅指屈原的诗歌,而且也指  相似文献   

15.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功效,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空间影响行为,环境塑造人格”;而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写道“非其地,树之不生;非其意,教之不成。都说明了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6.14岁的孩子正处在一个受榜样影响的心理年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活的校园中,我们可以创设符合时代特征的,符合学生年龄需求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6.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充满悱恻的史诗,充满了浓郁的悲剧风格。《史记》悲剧风格的形成与司马迁的悲剧性格是分不开的。同时,司马迁也受屈原的悲剧精神影响,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史记》的悲剧风格表现在对悲剧人物、悲剧英雄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纳日碧力戈的研究取向是在人类学和语言学之间 ,他认为目前 ,中国的人类学界缺少“游心” ,也不够宽容。他从学术背景开始 ,阐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外语言学研究的一些理论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代表作《姓名论》和《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他还介绍了自己在广西田林县所做的田野工作经历以及当地人的生死观、神山崇拜和风水观念。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有着丰富而独到的文学思想。就丰富性而言,他有着汉代一般文论家不具有的理论的体系性;就独到性而言,他的文论思想,不仅在汉代文论中是一种深刻而卓越的见识,即使对后代中国文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发展,如“诗骚”传统的建立、文学创作论等,都有不可限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史记》中众多的士的形象都是司马迁文化人格的折射。司马迁通过对各类士人形象的描述,揭示出士人文化精神的内涵与特征,同时也将自己兼济苍生的济世情怀和理想追求折射于笔下的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中,司马迁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他笔下的大量的士形象中得到更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在汉匈战争中,与同期的卫青、霍去病相比较,李广有勇无谋,屡为败军之将,与军功无缘,这是导致“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司马迁在李广传记的写作上对李广颇为衰扬,实为文笔多于史笔,这是缘于他对李广祖孙三代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他自身挥之不去的悲悯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