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养成教育贯穿在人生发展的各个里程阶段,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更是他们大学阶段成长成才的根本手段。要根据养成教育的特征。瞄准养成教育的目标,正确运用养成教育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解决大学生思想深处的一些问题,继而转化到学生的行为上.以适应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巩固教育成果并不断深化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活动始终的好办法。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涵义和重要性;当前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华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根基,提升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文化养成教育,首先要帮助他们认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文化养成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大学教育的使命,更是责任,有助于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弘扬和光大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养成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搞好这项工作,对强化德育功能,发展德育成果,培育现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通过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等途径,不断促进大学生养成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5.
高校是培养人才发的地方,也是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较高和专业能力强的园地,但是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来行为往往和他们所受的教育不成正比,很少得到社会的认同,校园内各种陋习到处都是,种种陋习是成为阻碍学生走向成功的坎。要彻底解决这些陋习,就要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现状深入研究,并找出适合养成大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方法,因此,加强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培育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精神与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逐步消除和杜绝校园不文明现象,自觉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精心培育和大力弘扬优良校风学风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需要科学的方法。养成教育的方法有很多,而我通过对四届学生的教育研究发现,在抓好初一新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若能充分发挥学生、任课教师和家长这三方面的力量,无论我们面对的工作有多复杂,都将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7.
如今,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缺失,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这种缺失的状况采取措施。尤其是民办高校更应当把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大学生科学、准确地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与实践相一致,需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相协调。  相似文献   

8.
建筑类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要遵守普通的职业准则,还要遵守更高的道德标准,以公共的利益为核心。通过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有利于引导建筑类专业大学生服务社会,自我实现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梦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建筑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思想认识、优化课程体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通过社会实践强化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此外,应通过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相似文献   

10.
袁家才 《科技信息》2011,(16):I0082-I0084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影响到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加强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本研究通过论述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指出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初步探索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努力推进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客观要求,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择优奖学助学是对大学生进行资助的具体形式,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要不断加强对受助体和资助体的宣传,激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坚持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潍坊学院学报》2018,(4):97-101
研究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辩证看待自媒体的优劣,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其正确认知、判断网络现象,形成较高的网络法治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基于此,探讨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的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从而构建和谐校园、法治校园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可以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也带来挑战,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变化,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严光菊 《长春大学学报》2013,(12):1642-1644
感恩不仅是心理学的范畴,更是伦理学的范畴。医学生感恩德性关系医患关系的健康和谐。基于“十八大”精神、生态系统理论和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哲学理论,遵循养成教育的科学规律,从主体、客体和环体不同维度出发,探求医学生感恩德性养成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在高校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对大学生进行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柴蕾 《科技资讯》2006,(34):85-85
由于社会、家庭、以及高校学分制的实施等原因,使得高校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变得不容乐观。因此,对一年级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开展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措施有:注重构建“两个平台”,注重浓厚“两个氛围”的营造,注重调动“两个群体”的力量。以此推动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精神与人文意识是青年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气质,理性和创造性是科学精神的根本特点,它们表现在四个方面。人文意识是人才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人才素质的圆满体现,人文素养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崇尚科学精神,树立人文意识,是他们立身之根本。既要重视科技素质的提高,也要加强人文素质的熏陶与提升。  相似文献   

18.
对新时期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实验教学中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思考.面对化学专业的大类招生,养成教育理念在实验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根本和灵魂,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品质和潜在因素。我国文科大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科学精神的现象。着力培养文科大学生科学精神,对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培养文科大学生科学精神的一些途径和方法,希望引起高等教育界对此问题的重视,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培养文科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环境,促进文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就高等学校而言,“创新格神”和“实践能力”是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来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所应具有的特征而提出的新要求。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高校实施素质的重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首先,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高等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既要掌握较高层次和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具备专业技能和胜任实际工作的能力,而实现“现代化”则要求我们的毕业生要有创新精神和不断开拓进取的能力,以适应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全面发展”则是我们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目标。第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科学知识为重要基础,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它的第一资源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