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是人的先天自然因素与后天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塑造出来的属性。人性可以分为五个层面,即物性、感性、理性、德性、灵性。由美的对象引发的愉悦感就是美感。美的本质就是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二者之间的契合性。如果用更加形而上的语言来表达,那么美的本质就是存在的合理想性。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的自我欣赏,起源于对人类在模仿、表现、巫术、劳动、游戏等多种活动中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欣赏。艺术的本质是人类人性升华的感性方式。艺术的根本任务就是用艺术品的感染力去推动人性的丰富完善,推动人性自由和谐发展,以艺术品之美激活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2.
人的自然性是在社会性中实现的,人的社会性以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然性为目的。生命表现是一切动物的本质,人的生命表现是有意识有目的极具创造力的生命活动。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必定是类的存在物的本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人为本,合乎人性本质要求。人性具有唯我性与合作性,情感性与理智性,实用性与审美性,具体性与普遍性特征。文艺的生产流程是负载全面人性的某种意象,情感并蕴含宇宙人生要义的生成过程。人性是文艺永远讴歌不完的母题,文艺是人性载体,是对生命个体实现人性现实关爱和终极关爱的艺术召唤。离开人性抒写,文艺便不会长久。人类的文艺史就是人性的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人的自然性是在社会性中实现的,人的社会性以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然性为目的。生命表现是一切动物的本质,人的生命生命表现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极具创造力的生命活动。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必定是类的存在物的本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人为本,合乎人性本质要求。人性具有唯我性与合作性,情感性与理智性,实用性与审美性,具体性与普遍性特征。文艺的生产流程是负载全面人性的某种意象,情感并蕴含宇宙人生要义的生成过程。人性是文艺永远讴歌不完的母题,文艺是人性载体,是对生命个体实现人性现实关爱和终极关爱的艺术召唤。离开人性抒写,文艺便不会长久。人类的文艺史就是人性的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已经由"读字"时代进入到一个"读图时代"。"读图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读图时代"在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合理利用,并予以积极引导。读图与读书的结合,从而使在"读图时代"这一视觉文化背景下长大的大学生得到美的教育,提高其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5.
"最美人物"的"最美事迹"是爱人之心的行为表现与价值取向。人性的崇高在英雄与普通人之间没有界限,"最美现象"激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对健全人格的呼吁,对现实伦理困境的突围,是人文主义理念的时代要求。"最美现象"是人的价值的体现,是真、善、美的弘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构建一个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美和艺术在他的一生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维特根斯坦坚持美的不可言说,反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理论,反对对美和艺术作科学的分析,注重艺术创作和欣赏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认为我们生活的科学时代,是一个不利于产生艺术天才的时代.维特根斯坦的人生也是艺术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廖玲 《广东科技》2008,(3):266-266
一、艺术的本质 艺术是人所创造的美。假如说一切美都是人类无意识的创造物的话,那么艺术则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换言之:它是本质先于存在的存在物。这个本质就是美。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能使人感到美才可能成为艺术。艺术的内在目的性是同情,有情而欲与人同,于是有表现的需要。表现的需要也就是同情的需要。所以它对个性的追求也就是对更为丰富的共性的创造。  相似文献   

9.
一个学习雷锋的新的热潮在神州大地重兴,这说明时代呼唤雷锋,人民怀念雷锋,雷锋精神倍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本文试从审美的角度,谈三点从根本上学好雷锋精神的体会。 一、雷锋是美的使者 什么是美?简而言之,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尽管人的本质既有其自然的属性,又有其社会的属性,但“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马克思语),社会性才是人的根本属性。因此,平时我们讲的人的本质力量,一般是指人的精神品质、才能、智慧。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雷锋同志就是这样一位不断地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社会主义现实与共产主义未来之间铺路架桥的美的使者。  相似文献   

10.
杨永欣 《科技资讯》2013,(2):177-177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生产为主的新型经济,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是人为主体的时代,未来企业的竞争能力取决于掌握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有着本质区别。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就是了解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企业应建立起能够吸纳人才和激发员工积极性与创遣性的管理机制,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财富来开发挖掘和积累升值,以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席勒对美的人类学功能作了一个概括的说明,那就是:美是人的第二创造者。这应该说是对美的人类学功能的最剀切的概括,他把美实现人性完整、恢复现代人的人性完整性的功能阐述得非常具体、鲜明、生动,把美比喻为人的创造者,与人的第一创造者———大自然相类似的第二创造者,作为人的创造者———不论是大自然还是美,都是给与人类以达到人性的能力。换句话说,美是给人以审美的可规定性。  相似文献   

12.
和谐--最高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是中国人最高的审美理想,其表现是:认为美存在于和谐之中,美的本质是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要求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要使家庭和谐,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追求和谐的艺术,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和谐,艺术的作用是对人的心理与社会进行调节,使人的心理与社会关系和谐,文艺作品追求和谐的美。  相似文献   

13.
时代在变迁,美的准则当然也在不断演变。在19世纪中期之前,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对美的判断如何,美与艺术都是密不可分、不离不弃的。历史上许多美学家都把美同艺术等同起来,美学也被认为是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中,仍有许多美学家把艺术问题作为其研究的中心。关于一些艺术与美的重大理论问题,人们已经困惑地思索了若干世纪,并且仍将继续进行探讨和争论。  相似文献   

14.
陈相义 《科技信息》2011,(8):I0306-I0306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教师要把数学中的这些美学本质挖掘出来,揭示出来,通过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爱好数学、认识数学美的兴趣。揭示数学美的内涵,提高数学审美想象力,追求数学美的本质,掌握数学美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铁凝以其丰硕的创作实绩和作品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她的创作之路始终贯穿着一种对于人性的审视以及强烈的人文关怀,而铁凝小说对人性的探讨与审视历程也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纯真人性美的追求和赞美,二是对人性关丑交织的洞察和对扭曲人性的思索,三是对复杂人性成因的揭示以及对健全人性回归的呼吁。将围绕这三个阶段,深入剖析研究作家对人性的感悟、思索与升华的发展脉络,对人性执著探索不断审视的创作轨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美学观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美的属性的事物,与人的美感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能够依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能够到处适用内在的尺度到对象上去,因而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从这一美学观出发,马克思提出并论述了文艺审美本质的理论,认为文艺既是人类审美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又是人类通过使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达到对本质力量艺术“肯定”的一种活动;而在文艺创作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作家艺术家成了被资本家雇佣的生产劳动者,他们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变成了为资本家赚钱的商品。根据马克思这一理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文艺生产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商品化的;可是,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鼓吹“文艺商品化”的话,那实质上就是要变社会主义文艺生产为资本主义文艺生产。  相似文献   

17.
刘和桥 《科技咨询导报》2009,(15):150-150,152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要以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为基础。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不同,导致对教育目的与教育任务的认识不同.对教育原则与教育方法的选择不同。只有对人性和人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解释,才能对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做出正确的说明。才能更好的搞好我国现在新课改所提倡的人性化教育。本文首先探讨了人性,进而探讨了教育中的人性假设及如何实施我国教育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8.
杨慧雯 《科技资讯》2013,(28):233-233
艺术与设计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同时,大众开始成为新颖的艺术视觉语言的创造者,本文通过分析一个典型案例—“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探完其反映的社会性与人性变化.此外,设计师则应从这一文化流行现象的表面看到其需求本质,在设计中融入更多时代的人性.  相似文献   

19.
形式美的法则,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到新的诠释,特别在现今信息时代,由于追求目标的变化,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美的本质是一样的。设计者需要在新领域里,吸收新事物,了解新媒介,把形式美法则同设计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将一些美的基本形式运用到设计中去,实现设计中的视觉语言与新技术的完美结合,增加设计的美感。  相似文献   

20.
从艺术生产角度看,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在于: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着审美变形活动发生。通俗艺术只与人的生理感觉发生联系,它是作为人的各种本能欲望的表现媒介而存在的。审美变形超越了直接的感官冲动,从中可体验到一种对于生命本身的爱与欣赏。从艺术消费的角度看,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在于,后者本质上更近似于一种生活消费品。真正的艺术的消费对象是审美幻象本身,对于审美幻象消费得越多,人的审美本质力量也就获得更高程度的满足,是丰富与提高人性的重要精神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