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美学派别是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儒家美学明确阐明了美和艺术的作用,道家美学揭示了审美和艺术的重要特征,犹如两颗耀眼的明珠,辉映着中国古典美学深邃的夜空。本文从对儒、道两家美学思想的比较中,领略其博大精深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道德哲学之善恶概念及其人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纯粹实践理性批判,康德扭转了关于道德法则和善恶概念之间关系的传统观点,即善恶概念既不是理性之先验的设定,也不是基于经验之上的预想,它乃是寓于道德法则并为道德法则所决定的,所谓的善恶概念决定实践民的传统观点必将流于经验论.  相似文献   

3.
先秦诸子时代是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确立了中国文化最为重要的价值形式和人之安身立命之所。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先秦儒道的诚信思想,深入挖掘诚信资源,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儒家的礼乐与道家的自然乐的基本特征作出一定的阐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相互斗争、交融、互补,影响于后世,贯穿两千多年的历史。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儒道两家是一种对立、斗争的思想状态,但也是在这种对立、斗争的思想中,使得儒道两家的思想得以互补、交融、发展。  相似文献   

6.
培根是英国16世纪著名法学家,其关于人性论的探讨极为深刻。他的人性善恶二元论和人性可塑论客观全面地回答了人性善恶的理论争议。他对善恶伦理学上严格的概念界定,以及诸多培植善和防范恶的具体举措,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对近代西方法学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汪艳琴 《科技信息》2009,(8):137-138
儒家和道家的先哲们,毕其终生,塑造着各自的理想人格,其睿智的人生哲理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具有启迪作用。本文从儒学讲道德、重进取和道学贵自然的角度来研究儒、道理想人格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以期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契合与优化,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自奴隶社会时期就开始萌芽,到春秋战国时期,更是涌现了一批哲学巨人。因此,先秦哲学无疑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方立天教授曾将先秦哲学称之为中国古代睿智之光。而天人关系的问题更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大重要问题。本文将梳理近20年关于先秦儒道天人关系问题的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些许方便。  相似文献   

9.
荀子以生之所以然者为性,认为性不需学习,不需努力,生而具有,人所本有的生理欲求即为性。人性如果不能以仁义法度来加以引导规范,而任其发展,必定导致争夺淫乱偏邪等等之恶,所以荀子以人性为恶。荀子虽反复申说人之性恶,人生而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声色之好,但这些似乎还不是真正的恶,只有"纵性情"、"顺是"、"顺情性"才会导致恶,因此荀子的性恶论可以说是人性趋恶论。人性恶,因而需要化性起伪,推崇师法礼义,以使人们成就善德,人人皆为君子,从而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10.
新月派的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特色而又较复杂的文艺理论家,最典型体现了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转化与影响,其新人文主义人性论文艺思想,为人文精神失落及学术衰微的现状提供一点警示.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以儒、墨、道、法家为代表的各大学派针对君臣关系进行了一些讨论。儒家认为君臣关系应建立在礼义基础之上,墨家认为君臣之间应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关系,法家认为君臣之间是纯粹的利益关系,道家则主张以“无为”处理君臣关系、分配君权与臣权。对这些理论进行探讨,发现其价值、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并吸取其可资借鉴处。  相似文献   

12.
石为璧 《科技信息》2011,(5):I0147-I0147,I0126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道家共同构成的,三种思想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给人们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影响。儒家、道家形成了中国人自给自足的一种伦理精神生态和文化精神生态。二者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共同形成人们的安身立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人性实际是探讨道德事实之如何的问题,是研究道德究竟有没有可能性的问题,本文从对先秦人性论的分析入手,挖掘其人性论问题上的理论价值:先秦人性论虽然本善本恶,可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他律、自律)加以塑造,都是可以教化的。进而揭示人性本质,———人性是在人类求生存的实践活动中由需要而引起,并随实践活动的深化而发展的人类的特性。从而推导出人性与道德基础的关系:人性是道德的出发点和主体性前提,人性的实现与完善是道德的目的和归宿,道德是人性的显现和完善的表征。  相似文献   

14.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这一形象源自《红楼梦》中的薛宝钗而非林语堂所说脱胎于史湘云。姚木兰与史湘云在对待儒家道德规范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心直口快,出言无忌的史湘云使得她不可能像木兰那样常常用礼教纲常去塑造自己;木兰与宝钗寓儒于道.儒道交融的人生哲学使她们在重视"人和"的基础上不忘保持内心"朴"、"素"的本性.在遵从儒家"三从四德"的同时,又能用道家哲学圆滑处世.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相似文献   

15.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自然科学兴起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神学、神权的影响逐渐缩小,人的地位被提升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此时期的霍布斯同其他早期启蒙思想家一样,摆脱了神学观点的束缚后,用人的观点观察社会,并试图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事物,从理性和经验中总结出某些规律。人性论是霍布斯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分析一下霍布斯的人性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韩非术治思想对儒道两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阐述了韩非术治思想的辨证内容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儒家以德、仁为目标设"六艺"以教弟子,墨家崇尚外向功利具有军事教育性质的体育,道家自然养生体育则重视内养.儒墨道诸子一致重视"修身"和个体人格修养.这对我们今天体育教育改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邹强  王松 《咸宁学院学报》2004,24(5):144-147
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作用。本文从道德的内涵、起源、人性论、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等方面将两者进行比较,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