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闵如霖乃明代湖州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为人宽厚,历官清华,一生三典文衡,一主武举,奖掖人才颇多。依据相关典籍,勾勒闵如霖的生平事迹,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了解这位明代湖州著名文人。  相似文献   

2.
闵珪考略     
闵珪乃明代湖州籍名臣,一生屡按数省,四任刑官,平叛抚民。政绩卓著。为人刚直,治狱严正,为人所称道。依据相关典籍,勾勒闵珪的生平事迹,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了解这位明代湖州籍名臣。  相似文献   

3.
湖州报恩寺是清代著名的寺院,与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关,但其具体位置却众说纷纭。通过一定的物证和史料,认定报恩寺在德清县武康镇上柏村。  相似文献   

4.
明初朱季友献书一案在明代众说纷纭,是儒学史上一场著名的"公案",此事还远播朝鲜,在朝鲜也影响颇大。本文意在探究朱季友献书一案的真实情况及这场儒学史上"著名公案"对后世的影响。探究朱季友献书一案,即可以发现元代经学发展之绪余和明代初年经学的传承,也可理清儒学发展中的异端分支。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宦官制度一直为人所诟病,甚至很多人都将明代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宦官,尽管牵强,但是明代宦官为害之深是汉唐两代所不曾有的,既要究其制度成因,更需要对其社会背景下的心理因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赵炳龙是明代著名的白族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忧国忧民,思想深刻,有屈原似的哀怨,也有屈原似的忠诚。  相似文献   

7.
焦竑是明代后期著名的学者,以博学淹通而著称。其史学著作《国朝献征录》,篇幅巨大,内容宏富,对于明代史事和人物的研究,对于清修《明史》的考订,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本文拟结合焦竑的学术活动,论述此书独特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湖州羽毛扇一向以选料严格、毛片平薄、制工精细、式样精美而闻名,属于纯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品.当代湖州羽毛扇制作,基本继承和保存了古时的传统工艺和技法.湖州羽毛扇制作技艺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具有传承和保护的价值和意义.这里就湖州羽毛扇源流,湖州羽毛扇的种类、主要工序及工艺特点,湖州羽毛扇制作工艺的价值以及湖州羽毛扇产业现状...  相似文献   

9.
事事关心     
顾宪成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早年就立志把求学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中年以后,不管是在朝廷中直接参与政治活动,还是在家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今流传下来的有关读书的尺牍小品中,笔者认为最为著名的首推明代陈士奇所写的《与陈昌箕》一文。兹录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1.
析八大山人之“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八大山人生于明末清初,乃朱明宗臣,也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他的身世坎坷复杂,习性狷狂孤介。本文对八大山人的“狂”进行全面剖析、探讨和论证,认定八大山人的“狂”不是瘢狂,而是极度悲伤之时短暂失去控制的言行;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假装癫狂的言行,是爱憎情绪和创作情感表露的言行,是被常人误解的正常言行。  相似文献   

12.
广南侬土司不是侬智高的后裔,而是特磨道侬姓土酋的后裔。明清史志载述侬土司是侬智高后裔不符合历史事实,后世部分研究者照抄照录明清史志实属误导,没有史实依据,就连广南末代土司侬鼎和都不承认是智高后裔。建庙供奉侬智高是祭祀英雄,不是祭祀祖宗。  相似文献   

13.
在对唐代大历浙西联唱的地域影响考察中,湖州雅集的郡守宾客唱和风尚是不容忽略的。其上承晋宋以来的郡守宾客唱和遗风,下启赵宋的郡牧文豪集会风气,截然不同于明清以地域文化精英为雅集主体的文会流风。以郡守宾客为集会主体,历代郡守修造、雅集的亭堂楼台为集会场所,以宴游饯别和人文旨趣为集会主题和格调,充分展现了唐宋湖州雅集风尚的主要特征。唐宋湖州雅集风尚对其地的文化品格建构颇有贡献,同时对明清湖州的文会兴盛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浙江人的屠隆,诗文中有许多西湖风光的描写,在与杭州官员、社会名流交往的书信中也有较多关于岳王庙的议论.通过对屠隆诗文作品的解读来探究明代西湖岳王庙前塑像的变迁,以及明人对待岳飞、秦桧、王氏、万俟禼、张俊等人的看法及争议,由此透视出其特有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慎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大议礼”事件使他大半生流放云南。与家乡、亲人的远离,使他永远摆脱不了孤苦、忧闷的客者心态。他以戍人的身份、真切的情怀、代言的方式、情境融合的风格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凄清惨厉的离思之情。  相似文献   

16.
明遗民魏禧在清初的交游及生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康熙元年之前:隐逸易堂,结交里中志行纯笃者;二、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二年:四游江浙,图谋恢复;三、康熙十二年之后:经营后世、屈交清吏。他的一生体现了一名典范遗民的忠贞、坚韧与通达。是清初遗民群体生存状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自明初迄于当代,关于高启之死原因的观点主要有:以诗得罪说、辞官得罪说、苏州人身份说和政治斗争牺牲说。这些观点都不能解释高启之死的真正原因。其实,高启之死是明初众多文人罹难一个简单的例子,其死仅仅是因为在明初刑用重典和朱元璋反复无常及雄猜好杀的背景之下因“魏观案”连坐而死。高启之死的原因变得扑朔迷离,一方面是因为时人因政治忌讳隐晦其辞,后人更热衷于附会;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务求深刻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文人从"明清易代"的历史中找到熟悉的叙述和表达方式以言说自己的处境。作为一种"隐微修辞"策略,《古今》杂志文人通过言说"晚明"历史来阐扬心曲,塑造自身"遗民"的形象。通过考察以《古今》杂志为中心的文人对"晚明"的再叙述,可知"晚明记忆"成为沦陷区的文人曲折表达自己心声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