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基础上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当代课题,从比较神话学视野重估孔子与《论语》的文化价值,讨论经学传统中对"凤"与"麟"的阐释特点,论证"天命"及"圣"、"德"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揭示"君子比德于玉"说的信仰根源,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玉教大传统。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典籍记载中,"圣王"与"圣人"并没有从逻辑概念上加以严格地区分。先秦儒家作为诸子中的显学,并在后世挟六经以压百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它的"圣王崇拜"和"圣人崇拜"思想对于古代社会影响最为深远。作为先秦儒家三大儒的孔、孟、荀皆抱有根深蒂固的"圣王崇拜"之信仰,由于周敦颐、邵雍等人对孔子的极度推崇,产生了新的以"圣人崇拜"为基础的道统信仰体系,真正取代圣王崇拜,成为儒家主流的信仰体系。"圣王崇拜"和"圣人崇拜"都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渊源与核心去探讨中国文化的"大传统"问题。首先从中国文明起源特性及影响,即从生产工具、血缘与地缘关系、城市的出现与功能等三方面论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特点,及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化特点:表现为最浓厚的"信仰—仪式"统一体和稳定共同体特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而西方文明的发生是突破性的,社会科学里面那些从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针对此,文章进一步论述了目前的中国考古学和神话学都没有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来做相关研究。如何尽量回到上古文化语境去阐释出土器物,回归中国文化大传统———这成为中国考古学与神话学势必结合的理论根基和整合视野所在。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从事传统宗教研究中发现,中国古代上帝观的形成,有一个十分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弄清这个过程,有助于认识和回答如下一些有关的问题,即:中国的上帝观是由什么信仰发展而来的?上帝与天的关系到底如何?天帝观的产生是否真如各种哲学思想史论著所说的是从西周初开始的?上帝观后来有什么变化?上帝观的变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有多大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5.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3):106-110
观音信仰在其不断的本土化过程中,逐渐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乃至民间民俗文化相适应,构成了中国社会中独特的观音信仰体系,其信仰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基于此,论文首先论述了观音信仰及其基本特征;其次,则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观音信仰的六种信仰方式做出了社会学视野下的具体分析;最后,将观音信仰放置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中,论述观音信仰如何实现从个人信仰到社会信仰的社会化机制建构,旨在揭示观音信仰及其文化内涵等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构建出观音信仰及观音学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6.
彭社芬 《科技信息》2010,(10):156-156
当前的中国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绝大多数人学了多年英语后仍然不能正常使用,"聋哑英语"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英语教学体系存在两大致命失误:一是花大部分时间学习表面能力(即"听说读写译"等"五将");二是几乎没有规律和方法地学习根本能力(即语音、单词、语法等"三关")。本文从学英语本身的规律出发,论述如何正确处理好英语"三关"与"五将"之关系,探讨出中国人真正学好英语之出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L.Watson)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研究,提出的"神的标准化"理论。依据对辽宁省孤山镇的妈祖信仰调查,证实该地区近代史上曾出现过同样的"神的标准化"过程。而在当代,妈祖信仰再度被赋予新的政治意涵,继续"标准化"着当地信仰空间,这种现象可称为"神的再标准化"。  相似文献   

8.
刘鹏 《科技咨询导报》2010,(28):248-248
由于黑格尔对"欧洲中心论"的信仰和对中国的认识不够深入和全面,其著作《历史哲学》中多次出现对中国的故意贬低,造成了此书的严重缺陷。从中国古代的家族统治、宗教、发展这三个方面出发,批驳黑格尔由"欧洲中心论"而产生的错误观点,展现客观的历史事实,给古代中国以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因为中外法律文化的差异而踟躇之际,当我们因为民众缺失法律的信仰而迟疑之际,当我们梦想中的法治渐行渐远之际……听到了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代法律制度中寻求法治救治之道的呼声,从历尽岁月洗涤的存留养亲制度中我们找到了"轻刑化"的思想。存留养亲制度不失为我们在寻求法律施行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统一中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和文学观念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进程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这一点又集中体现在时代命题从"言意之辨"向"言文之争"的转换上。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出发点从言意矛盾到启蒙国民,二是解决方案从立象尽意到言文一致,三是立足点从工具观念到本体意识。语言意识嬗变的得与失,也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观念现代转型的深度。  相似文献   

11.
西方社会文化的"神圣"品质并没有在"世俗化"的浪潮中消失,与此相应,以基督教为样板的宗教及其信仰似乎以更为亲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上帝无处不在"、"上帝无时不有"真实的反映着神圣的信仰深深的根植于社会民众之心.相比于西方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把信仰置放于伦理的崇高之中.当承载着信仰的终极关怀由"士大夫"承担逐步消解在脱离民众生活的伦理性崇高之后,民众的信仰便只有一条出路:历经千难万险,到深山老林的庙堂顶礼膜拜,求得内心的修炼与安宁;信仰真正的成为了"难于人说"的神秘之举,世俗的芸芸大众没有真正的信仰.现在,是让信仰从崇高的伦理和高远的庙堂走向乡间田野深入民众之心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2.
闽南医神崇拜源自中原的医神信仰,闽南时常发生的瘴疠使闽南族群自唐代开始即寻求能解除苦厄的健康之神;其演变过程是佛道相争、相补直至相融的过程,也是神明的本地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但丁的新时代精神体现在对维吉尔、贝雅特丽齐、上帝和意大利民族国家观念的表达上。从作品分析人手,阐述了但丁思想中对理性的尊重,对上帝的信仰和意大利民族国家意识自觉的新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4.
许卫红 《科技信息》2013,(11):256-257
Observing nature,Bryant senses the mystery of nature and the mysterious power governing nature.Nature is not a pure physical world,but the symbol of God.The epiphany of God is reflected in each of His creation,which is endowed with His divinity.  相似文献   

15.
孙珍 《潍坊学院学报》2006,6(5):115-117
辛格塑造的怀疑论者形象体现了作家的上帝信仰。本文借助上帝观念的统一性这一犹太认知,深入剖析这些人物对上帝观念的痛苦认识过程,追溯辛格一生对于上帝的探求与思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王岩画"中"盘古阴阳夫妻"、其足下"神人"与仰韶文化遗址所见"神人纹"的比较研究,提出仰韶文化遗址所见"神人纹"和远古人类的宗法观念有关。提出有关仰韶文化遗址所见"神人纹"的称谓或命名是准确无误的。而且,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大王岩画",应该是仰韶文化遗址所见"神人纹"源头可靠的考古证据。  相似文献   

17.
天命观是孔子仁爱伦理思想的基石。夏、商、周三代的信仰从敬上帝,到拜鬼神,再到尊人崇德,信仰下移使周人的祭祀和信仰逐渐功利化。孔子在反思周人信仰的基础上,秉承上古三代的信仰精神,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天命观,相信只有信仰"天道",才能把天赋予人的仁德转化为人道,人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行出仁爱,从而实现建立大同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当传统在现代的冲击下与日常生活发生脱节时,人们往往通过保护一些过去留下的丈化遗产,试图留住传统,加固文化记忆。礼贤城隍庙原本是个民间宗教场所,但在它被列为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这里也变成了一个当地人寄托怀古之情和确认文化身份的公共场所,也就是一个浓缩了当地历史和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复兴后的城隍庙会,也不再是纯粹的宗教性节日,而变成了一种带有象征性和表演性的当地文化资本。认识到城隍庙的这一功能演变,当事人及主管部门应抛开各种政治包袱,尽力去挖掘和恢复传统的民间信仰文化,让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能在新的文化语境中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19.
泰壹、太一、太乙是远古华夏族的伟大首领,曾在终南山活动过,他得道成仙为真人,被尊成为宇宙中最尊贵的天帝神。上古广义太乙山指终南山,其狭义指翠华山、南五台。古代认为天上所有星辰都围绕着中宫、紫宫,中宫、紫宫有太乙星神即天帝。中华民族祖先崇拜太乙神,早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就祭祀太乙神,此后历代祭祀,汉代尤其重视。后来,太乙神被中国道教尊为太乙救苦天尊,救苦即慈悲、慈善,太乙神也是道教慈善神,应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道教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20.
泰山自古就有浓厚的阴司信仰传统.金元时期,泰山阴司信仰以蒿里山神祠为中心;明清之际,除了蒿里山神祠外,出现了泰山阴司信仰的新形态——总司大帝信仰.以全真道与泰山地区民众的信仰生活为切入点,描述并分析全真道与泰山阴司信仰互动的过程和模式,从而展示全真道在社会面向上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