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人事背景考定邺下文人集会发生于建安16年到建安22年;邺下文人集会促进中古文学理论的研讨与创作经验的总结,功绩卓著;并促进了邺下诗歌的发展;邺下诗的悲忧色彩,诗歌题材、内容的转变、五言流调的盛行,是邺下诗人对诗歌艺术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其他学派,儒家更主张学问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宋明儒学家这儿,直认定学、仕本是一事,当然,其间的细目复杂多样.程朱与陆王分别作为理学与心学的开创者,他们在学问与政治之关系的看法上虽然也有一些差异,但论点基本上是互相支持的.一方面,他们都认为治道来自学问,但学问对治道的影响却并不总是积极的;另一方面,他们也认为政...  相似文献   

3.
“奈”类转折连词是近代汉语时期出现频率较多的一类词。本文在详细考察语料的基础上,从词汇化角度对其中最早出现的“争奈”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描写,并探讨了相关转折连词的产生情况。  相似文献   

4.
结合对背景史料的分析,考察汉末名士蔡邕与曹操二人之间的交游活动。蔡邕比曹操年长22岁,而曹丕曾声称"家父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为后来的著名历史事件"文姬归汉"的动因做出了部分注解。二人或因共同的好友乔玄而相知,由对诗文、音乐等的相同爱好到性情相投,同时,从蔡邕善于知人、乐于奖掖后进的性格来看,他对当时尚无名气的曹操应有一定的知遇之恩。  相似文献   

5.
经历了唐末五代一百多年的世乱道丧之后,宋初学人以重修道统谱系为契机.掀开了儒学复兴的序幕.他们将萄卿、扬雄、王通及韩愈四人尊为"圣贤"而补人"统系"的做法,既出于儒学自身创新求变的学术探索,也意味着部分学者以儒道精神关照现实、救治"时弊"的文化自觉;此举不仅拉近了儒教与现实社会的距离,更拓展了宋初儒学的发展空间.如果说佛老猖獗和"师教"缺失等客观因素,为重修"统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庆历新政"以后,随着这些问题的基本解决,新"统系"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已不复存在.随着传统儒学向"宋学"的推移和发展,荀、杨、王、韩等人的"圣贤"地位也受到质疑,而宋初新建"统系"的影响遂宣告结束.新"统系"学术生命的获得与消失,既有政治文化传承与变革的复杂背景,又体现着传统儒学向"宋学"演进的内在轨迹.  相似文献   

6.
郭艳  王建民 《世界知识》2011,(12):56-58
蔡英文一旦胜出,它的意义不只是台湾政权的再次轮替,不只是台湾民主选举机制的日益成熟,而是台湾社会政治结构的深刻变化,更是台湾灾难的开始。这是台湾政治的反讽,更是台湾的悲哀。  相似文献   

7.
渗透于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同时融汇了易学、儒家、墨家、法家、诸子百家思想精髓的兼容的思想体系。在这一思想体系中,"道"、"器"应是其中出现最为频繁的两个字。本文历数了"道""器"关系的起源、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宣传和灌输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与"学"的矛盾,因此就要加强和改进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转变教学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三个方面探讨对策,使学生能入脑入耳,喜听爱学,使大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浙江在南宋之前的道教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道士、宗派领袖和思想家,一大批籍贯不是浙江的道教学者、思想家也往往长期在浙江传道、讲学,他们及其思想构成了浙东学派诞生的部分前奏和思想背景。在南宋之后,又出现了众多宗师、学者,他们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思想构成了浙东学派发展的思想背景。受其影响,浙东学派的诸多大家的思想中杂有道家、道教的成分或有鲜明的受道家、道教影响的痕迹。同时,道家、道教的影响使得浙东学派形成了一些独到的特点和富于特色的面貌。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认为,浙东学派思想博杂,其所重之史学与儒学有一定的距离,浙东学派这一概念的地域性与学术思想性要实现统一有一定的困难,而浙西的思想史也需要研究,故建议把浙东学派扩展成为“浙学”。  相似文献   

10.
从健身气功的历史渊源与"心性"的思想来源探究它们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关系,对健身气功这种善行的直觉修养、道德追求、养心寡欲、身心一体进行逻辑分析,认为它的本质是体现"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的心性修养.  相似文献   

11.
理想与现实、社会与个人、观念与常识等一系列“大”与“小”的问题,贯穿于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所有内容中。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重大,可以说讲好课的过程就是处理好这些关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对语言学研究的语用转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语用学和语言哲学方面分别对语境与生活形式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探讨了语境与生活形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其出现差异的原因。建议结合二者进行研究,以期对语用学和语言哲学研究有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子君自身的角度,通过揭示对存在与无聊的关系,分析子君的死因。由于对涓生盲目的偶像崇拜导致子君话语权的丧失,无聊油然而生;而且,子君甘愿沉沦于无聊之中。在吃饭成了问题的情况下,子君之死就成了必然。同时,本文认为,子君之死在当下仍然有警示意义,我们应当通过生活世界的大游戏和自我救赎的方式排遣无聊。  相似文献   

14.
援引王骥德“吾越故有词派”为越中派立论有待商榷。从地域、理论这两个角度看,“越中曲派”并不具备成为一个独立流派的条件;从理论主张、内容取向两方面看,不宜将越中曲家作为“吴江派”的对立面树立;越中曲家与“吴江派”曲家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倡议自推进六年多以来,成果斐然,正逐步成为中国分享自身发展红利的重要途径,也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认可。旨在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表现出了新型的共同发展模式、新型国际协作模式与新型国际交往模式,更超越了西方学术界对地缘概念的狭隘理解,推动着超越传统地缘政治思维的新型区域合作理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戏曲独具特色的"大团圆"结局,与作品的悲剧性之间具何种关系,其对作品的悲剧性具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目前在学术界还是悬而未决,并需要深入辨析探讨的。文章对此问题的浅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大团圆"背后的悲剧性;二是"大团圆"背后的反悲剧性。认为符合艺术逻辑的大团圆结局会增强带有悲剧内容作品的悲剧性,而不顾现实和艺术的客观事实和逻辑的大团圆结局,会损害带有悲剧内容作品的悲剧内涵,甚至完全毁掉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北郭诗人在文章观上坚持明道,在诗学观上坚持缘情,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源于他们对道的理解。道首先是天地人文、物理人情之规律,于是他们用缘情的方式表达了对道的理解。但是道又有伦理道德属性,这提升了情的内涵,因此他们在诗歌中又有大量社会化的写实倾向。缘情而节情,构成了他们诗学观的核心。而这又连接着他们的文章观:既强调儒家范畴的文道关系,又在创作实践中对道的表现形式灵活多变。对节情的认可,使北郭诗人纠正了杨维桢的缘情观;对缘情的坚持,又使得他们不能迅速适应明初主旋律的文风。这也构成北郭诗人的尴尬与复杂。  相似文献   

18.
杜威“做中学”与“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之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日中国,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其核心目标就是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与美国教育家杜威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提出"做中学"这一命题有着重大关联。因此,探究杜威"做中学"与"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良谋刺秦始皇"为韩报仇"的政治预期是恢复韩国。秦汉之际张良为恢复韩国,付出了巨大努力。韩王成庸碌无能,被项羽杀害,使刚刚重建起来的韩国一度中绝。韩王信才堪大任,张良在其身上寄托着延续故韩国祚的希望。天下一统,汉高祖刘邦疑忌韩王信,将之迁离故国,贬至北荒。韩王信投降匈奴,引发西汉初年最严重的边疆危机,死于非命。张良心灰意冷,遂作出"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20.
"义"是《三国演义》的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与情节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情节发展的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并在"义"的对比和前后照应中推进情节的发展,显示情节发展的结果。"义"与情节在小说结构上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