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俗称梭子蟹、白蟹,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是我国沿海的重要经济蟹类.其生长迅速,养殖利润丰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2.
舟山海域池塘养殖和野生三疣梭子蟹抱卵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研究和比较池塘养殖和野生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亲本的体重、甲壳长、甲壳宽、抱卵量、生殖力和单个卵重等指标,结果表明:1.人工育苗用野生三疣梭子蟹的体重、甲壳长、甲壳宽、抱卵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蟹(P<0.05);2.野生三疣梭子蟹的平均生殖力(Fecundity,粒/g)和单个卵重也大于池塘养殖梭子蟹,但是由于变异系数较大,并无统计学的差异(P>0.05);3.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的抱卵量与体重、甲壳长和甲壳宽相关系数高于野生梭子蟹,无论野生还是池塘养殖梭子蟹的抱卵量与体重、甲壳长和甲壳宽呈正相关,且抱卵量与甲壳长的相关系数最高。从而,总结出了利用三疣梭子蟹的甲壳长和甲壳宽来预测其抱卵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三疣梭子蟹高潮岩礁区低坝高网暂养育肥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三疣梭子蟹是一种价高质优的水产品,利用高潮岩礁区低坝高网养殖方式,探索三疣梭子蟹暂养育肥的新模式和高潮岩礁区荒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梭子蟹"乳化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0~2002年,舟山市养殖梭子蟹连续发生被称为“乳化病”的暴发性疾病,并导致大量死亡。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的低水温期,病蟹蟹体消瘦,肌肉萎缩,横切步足,在断口处有乳白色的液体流出,打开蟹盖,盖内可见大量乳白色液体。同时,从乳白色液体中镜检出满视野单一形态的微生物,肌肉、心脏、肝胰脏等部位也分离到同类微生物。人工感染试验发现,其对健康梭子蟹具有致病性,出现与自然病蟹相同的症状,并在人工感染病蟹中分离出同样性状的菌株,证实其为该病的病原。通过菌体的形态、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反应,鉴定为假丝酵母菌属酵母菌(Candlda oleophila)。  相似文献   

5.
周粤 《巴州科技》2007,(2):23-24,30
南美白对虾(Litoqenaeus Vannamei)又称凡纳对虾,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是北美和中南美洲重要的养殖虾种,是目前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我国于1988年引进该虾,并于1994年开始人工育苗获得了成功,1995年在淡水中试养成功。南美白对虾生长速度快、抗病力较强、对饲料蛋白需求量低,对温度和盐度适应范围较广。该虾养殖周期短、收益高,为广大养殖户所接受和青睐,为探索南美白对虾在本地区的养殖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处于2006年进行了南美白对虾的淡化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6.
介绍和分析了台湾省淡水最重要的特优种类-鳗鱼、罗氏沼虾、甲鱼、牛蛙的养殖概况和特优养殖存在问题及展望,提供给我国管理层和养殖者借鉴。使我国淡水特优产品养殖,减少弯路,避免盲目,朝健康稳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利用丰富的三疣梭子蟹资源,发展梭子蟹养殖生产,拓宽出口创汇渠道,增加社会经济效益。从1991年起,利用冬闲虾塘进行三疣梭子蟹养殖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现将试养情况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试验在岱山县大衢、长涂进行。1991年试验点1个,即岛斗镇桂花虾场1只虾塘,面积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渔业大国,在水产养殖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养殖与环境的关系.在不牺牲环境的前提条件下,大力发展渔业生产,调整现有的养殖模式,开发节水渔业,实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和无污染大水面优质高效渔业模式相结合,实施健康养殖,使我国渔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的良种优势地位已在我国确立,工厂化养殖的初级模式已经形成并获得普遍推广;规模化养殖和成鱼市场的不断扩大,将我国推进到世界大菱鲆养殖和消费大国行列;“大菱鲆效应”对我国海水工厂化养殖发展和沿海“三农”经济的拉动作用很大,也为我国海水工业化养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当前由大菱鲆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推动着我国海水工厂化养鱼朝良种化、规范化、国产化全封闭式的高级阶段攀登。  相似文献   

10.
介绍和分析了台湾省淡水最重要的特优种类──鳗鱼、罗氏沼虾、甲鱼、牛蛙的养殖概况和特优养殖存在问题及展望,提供给我国管理层和养殖者借鉴。使我国淡水特优产品养殖,减少弯路,避免盲目,朝健康稳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疣梭子蟹不同养殖模式池塘夏季溶解氧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8月对三疣梭子蟹4种不同养殖模式池塘溶解氧含量进行连续24 h的观察,分析不同养殖模式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昼夜和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溶解氧在4种养殖模式池塘中昼夜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下午最高,凌晨最低,白天高于夜间;底层溶解氧,在有机械增氧的三种养殖模式中,昼夜变化规律与表层基本一致,与之相反,无增氧的条件下,其溶解氧变化呈夜间高于白天的状态。溶解氧的垂直变化,均为中午表层高于底层,尤以传统养殖更为显著;夜间垂直变化相对较少。通过对3种增氧模式的增氧效果的比较分析,以高位池精养模式效果最好,底充氧模式稍差。同时探讨了溶解氧与水深和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认为夏季在梭子蟹养殖生产中,如未配置增氧设施,水位应控制在1.0 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2.
1995年12月从山东购进栉孔扇贝苗,在浙江南麂列岛进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4月中旬至7月中旬快速生长,其间水温15-26℃;8月份水温28℃以上,生长缓慢,且死亡率骤增;第一次性成熟于6月上、中旬,生殖腺指数达9-11%,排放后急骤下降,8月中旬开始回升,9月20日前后再次成熟,生殖腺指数为7-8%;6月至9日上旬出柱率维持在13-14%,1月份降到7-8%;1-3.5m养成水层各项指标无大的差异,1m以下浅水层死亡率增加,3.5m以上深水层出肉率降低;放苗密度以每笼放苗300个,个体生长良好,商品率高,放苗500个商品率明显降低,但总产量远高于前者;检出敌害生物90多种,危害严重的有红星梭子蟹、三疣梭子蟹、日本虫寻、武士虫寻和环沟嵌线螺。  相似文献   

13.
发展养殖小区,把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不断引向适度规模养殖,对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促进环境保护,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要立足于此,通过狠抓养殖小区建设,把农村畜禽养殖小区建成生态畜牧小区,优质畜产品供应基地,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基地,种畜禽供应基地。因此,在养殖小区发展建设中,必须着力推行以下“十化”:  相似文献   

14.
根据调查和笔者的多年实践,本文从苗种、养殖模式等方面评述我国南方沿海虾塘的青蟹养殖的概况,指出虾塘青蟹养殖是滩涂虾塘养殖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分析讨论了人工育苗、人工苗的中间培育、养殖模式、饲料及育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为虾塘青蟹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对三疣梭子蟹养殖池塘水体异养细菌的数量和菌群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分离得到240株细菌,根据其菌落和菌体形态特征,分为15个类群和31个亚群.结果表明:自然水体进入养殖池塘后,其优势菌菌群和亚群都发生了显著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与池塘高有机质的分解和蟹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三疣梭子蟹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捕捞品种,本文介绍了三疣梭子蟹的自然生态习性和捕捞作业方式,同时从形态学、遗传多样性、繁殖性能、营养品质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在海捕三疣梭子蟹上的基础研究进展,将为今后海捕蟹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已经是现在畜牧养殖的发展方向,合理的利用科学手段对畜牧养殖进行有效的监管,已经是现代化养殖的趋势。运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通过电子标签的研制,开发配套的出口活牛育肥场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对出口活牛注册育肥场进行科学管理,规范牛只健康档案,加强活牛溯源性管理,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出口活牛育肥场的管理水平,保障供港澳活牛的健康和食用安全,为下一步建立我国出口活牛电子监管系统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雌体放养密度分别为12 000只/hm~2(D1),19 500只/hm~2(D2),27 000只/hm~2(D3)的3个梯度下进行为期6个月的梭子蟹养殖试验,研究梭子蟹大规格蟹种在池塘养殖中的适宜放养密度。结果显示:(1)不同密度组梭子蟹的终末体质量、月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较为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2)成活率差异较大,D1组的成活率最高,达50%左右,显著高于D2组和D3组(P0.05);(3)饵料系数表现出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显著降低的趋势,即D3D2D1;(4)单位面积产量相近,但是高密度组因苗种和饲料成本增加,导致其净利润和回报率降低。综合认为,池塘养殖条件下梭子蟹雌体放苗密度为12 000只/hm~2为宜,过高的放养密度反而会加剧养殖成本,降低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大型深水坑风浪网箱的发展现状和鱼业养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研制的、科技含量较高的、用于海水养殖的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能促进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利用深水网箱养殖已成为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海水养殖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20.
过度捕捞、海区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使得海洋鱼类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鱼类资源正面临枯竭的危险。积极发展海洋鱼类的增殖和养殖,是海洋鱼类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海洋生物基因组研究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和新的生长点,其中,积极开展重要海水养殖鱼类遗传多样性与种质基因组研究,必将对提高海洋鱼类增殖与养殖的理论水平和创建高新技术起重要促进作用。文章对重要海水养殖鱼类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基因组的检测、遗传性状的调控、分子系统进化研究等方面的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了综合分析,并指出我国今后开展这些方面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