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了四川省威远县林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威远县林地保护规划中遇到的保护与利用、土地资源相互制约、林地结构不合理、森林质量不高、管理机构不健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定严格保护措施、差别化管理措施、生态移民、分级补偿机制、提高林业科技水平含量和加强政府主导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文山市林地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与特点入手,分析林地保护利用潜力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林地功能分区、林产品基地建设进行林地利用规划,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优化林地区域布局,划分林地保护等级、控制占用征用林地规模和林地使用方向,实行差别化管理,形成新时期林地保护利用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何小军 《甘肃科技》2014,(5):145-147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维护生态安全的保障,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林地是森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作为约束性指标,国务院明确要求"要把林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从子午岭林区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林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林地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及建议,为科学保护利用子午岭林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蔡建华 《甘肃科技》2014,(8):146-156
林地是森林的载体,是森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对舟曲林业局林地资源保护现状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林地保护特点及林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陈永霞  马建云 《甘肃科技》2008,24(7):152-153
调查了首曲湿地功能保护区的林地资源,并分析了玛曲林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保护的重要性,探讨了玛曲林地资源对该区湿地功能保护区的水源涵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林地资源信息管理是为了提高林地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构建县级林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从而获得对县级林地资源的统计数据,以便于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因此,通过应用研究达到解决林地资源掌握、管理和利用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岷江上游地区黑水县2012年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和生物消费资料的数据收集,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计算了黑水县行政区域内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显示:黑水县2012年总的生态足迹为71 276.212hm2;总的生态承载力为187 778.85hm2;总生态盈余为116 502.66hm2.从生态盈余情况看出,黑水县总的生态承载力约是总生态足迹的2.6倍,这一地区的发展处于可持续阶段,提出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山丹县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因子及林地资源分布的特点,结合甘肃省林业发展区划,将全县划分为河西北部防风固沙综合治理区、河西走廊农田防护果树林区两个区域,通过分析各区域经营利用条件,确定各区域林地保护利用方向及重点,提出林地经营利用措施.通过林地功能分区,将更全面统筹和合理安排全县林地利用的结构与方向,依法保护、合理配置、集约利用好林地资源,来提高山丹县林地的利用效益,促进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黑水县草地资源的类型,特征及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6年和2001年2幅TM彩色影像资料,采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分析了大庆市1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林地、湿地的减少和旱地、盐碱地等用地的增加;因此,加强林地和湿地保护,是切实可行的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青海省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及其特点,提出青海省林地保护与利用区域战略布局,为青海省有效保护及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6年和2001年2幅TM彩色影像资料,采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分析了大庆市1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林地、湿地的减少和旱地、盐碱地等用地的增加;因此,加强林地和湿地保护,是切实可行的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甘肃祁连山保护区哈溪林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x、arcview3.x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选取17个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要素的总体特征、破碎度、形状特征、聚集特征等方面,对祁连山保护区哈溪保护站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表明,各类景观要素面积大小顺序为灌木林地未利用地牧草地有林地特灌林地耕地水域未成林地居民地疏林地苗圃地。该区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景观为主体,但有林地、灌木林地斑块多呈块状镶嵌分布,斑块破碎度较高;斑块形状特征复杂,但有林地灌木林地聚集程度较高,由散布于并列指数IJI值分析可知,有林地、灌木林地在保护区分布于中间海拔区域,与其他斑块镶嵌度好,水域与河流对景观的分割作用明显,耕地对林地的干扰较大。  相似文献   

14.
林业资源包括林地资源和森林资源。森林资源的主体是野生动植物资源,而且世界上绝大多数野生动植物资源处于森林生态系统之中。因此,研究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和研究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许多相同之处。本文概括了攀枝花林业资源现状,分析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历史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陕西秦巴山区林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林地保护和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分析秦巴山区2000—2018年林地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的时空特征;选择自然、社会经济和地理区位3类共12个影响因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秦巴山区林地增加和减少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0—2018年秦巴山区林地以净增加为主,林地净增加39951.72 hm2,增加主要来源于21.83万hm2耕地转为林地,占林地转入总面积的94%。自然和地理区位因素是陕西秦巴山区林地转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海拔、到城镇的距离、年均气温倾向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坡度≥25°、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等是林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海拔、坡度≥15°~25°、到城镇的距离、到道路的距离等则是林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的有效实施是秦巴山区林地增加的重要原因,而林地减少则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自然和地理区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陕西秦巴山区林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林地保护和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分析秦巴山区2000—2018年林地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的时空特征;选择自然、社会经济和地理区位3类共12个影响因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秦巴山区林地增加和减少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0—2018年秦巴山区林地以净增加为主,林地净增加39951.72 hm2,增加主要来源于21.83万hm2耕地转为林地,占林地转入总面积的94%。自然和地理区位因素是陕西秦巴山区林地转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海拔、到城镇的距离、年均气温倾向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坡度≥25°、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等是林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海拔、坡度≥15°~25°、到城镇的距离、到道路的距离等则是林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的有效实施是秦巴山区林地增加的重要原因,而林地减少则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自然和地理区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涂龙平 《科技资讯》2023,(13):147-15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大量城郊国有林场林地转化为非林业建设用地。与此同时,城镇周边国有林场涉林违法问题日益突出,林地集约利用程度低,破坏了生态平衡,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普遍。如何解决城市周围国有林场林地保护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问题,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已经成为考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课题。鉴于此,该文首先对国有林场林地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然后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有所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宝鸡市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统计数据,分析并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为宝鸡市土地利用科学布局及合理规划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宝鸡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林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出现增加,未利用地、草地、水域、园地、建设用地、耕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幅高达55.45%,林地面积增加最多,增幅为17.67%。(2)近10年,宝鸡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327.45亿元增加到363.01亿元,增加了35.56亿元,林地的贡献度最大,耕地次之。(3)宝鸡市突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土壤形成与保护、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气体调节,该4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超过了宝鸡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60%。(4)各时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9.
如何创新森林资源管理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端生 《广东科技》2008,(22):44-46
森林可持续性的强弱不仅体现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持续健康活力方面,也体现在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持续和改善上。林地生产力是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直接反映,林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管理将有效地促进林地生产力的维持和改良,从而提高森林的可持续能力。正是基于林地资源在森林资源中的基础地位,国外不少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在森林经营中就是“可持续的林地管理”。  相似文献   

20.
为推进林地资源研究,实现对漓江流域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监测与评估,基于2013年、2017年、2020年Landsat-8 OLI影像、数字高程模型(GDEM V2)以及气象、经济和人口等影响因子,采用随机森林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漓江流域林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13—2020年耕地是漓江流域内林地转化面积较多的土地利用类型,且林地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林地动态度由2013—2017年的0.38显著升高到2017—2020年的4.46;高程和坡度对林地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大,第一产业产值与林地的面积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该研究可以为有关管理部门对漓江流域林地资源的管理保护方面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