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官释明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应从释明制度的法律特征来界定其法律概念,释明制度产生的背景、立法目的和自身的本质特征等因素决定了释明的法律性质是法院的一种义务。我国的释明制度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司法实践不一,应从提高释明制度的法律位阶、明确释明义务的范围和完善释明义务不当履行的法律救济体系等方面,完善我国的释明制度。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法官释明权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官释明权制度在国外被广泛适用,其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模式正全面地由职权主义转向当事人主义,释明权制度对我国民事诉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能有效缓解审判改革冲突,能促进审判改革顺利进行,进而实现现代司法价值目标。应从释明权范围的界定、行使释明权的原则和正确行使释明权的保障三个方面思考我国法官释明权制度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事人制度,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制度的相关立法过于简单,给当前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司法实践带来了诸多困惑与分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及时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制度立法,准确司法,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释明权是民事诉讼辩论主义和处分主义的修正器。当前,诉讼调解中法官释明权存在着立法和实践两方面的缺失。对此,在法院调解中法官应根据法定、平等原则,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主动运用和被动运用两种方式适时、适当的运用释明权。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中损害赔偿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极大的困惑。通过对相关立法条文在语意、逻辑以及法理等方面的分析、论证,认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不支持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安排不合理;同时认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对于物质损失范围界定不明,而且司法解释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我国需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建构中支持精神损害赔偿,并且进一步明确物质损失范围的界定标准。  相似文献   

6.
王振亮 《科技信息》2010,(36):I0067-I0068
审级制度是一个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民事诉讼活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我国相关立法的不足及司法实践的弊端,导致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不完善,因此,我们要加强审级制度的研究,从而使我国的民事诉讼审级制度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7.
杨庆红 《科技信息》2008,(20):315-315
证人证言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定证据之一,当代控辩式的审判方式要求证人必须出庭作证。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证人出庭作证率一直比较低,本文对造成证人出庭作证率的原因做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出庭制度的相关建议,即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相关立法,加强法制教育.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大力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8.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减轻诉累,提高诉讼效率,保证正确处理刑事案件,维护司法判决的统一性和严肃性,维护国家、集体财产利益以及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但是我国在立法规范和制度设计上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规定司法机关的告知义务,明确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提起时间,诉讼时效和检察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刑事立法禁止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对犯罪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要求赔偿,这既与宪法和民事立法相冲突,也给司法实践造成了矛盾与困惑.因此,探询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缺失,分析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在处理环境纠纷时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制约我国环境纠纷处理的主要因素为我国有关环境方面的立法不完善。故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环境权实现机制,在环境诉讼司法救济上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树立最终屏障。  相似文献   

11.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诉讼中的困境及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事诉讼法》未将精神损害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这一规定在司法运作过程中已经消解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实际上已经限制了刑事被害人的诉权,不利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我国应及早通过立法修改,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并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规定相对较长的审理期限。  相似文献   

12.
当庭宣判作为法院宣告判决形式之一,它体现着民事诉讼公正和效率两个最根本的价值,也是符合世界和我国司法改革的主题,更是反映社会民众对诉讼公正和效率的祈求。我国法院虽然在探索民事诉讼当庭宣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发现其在理论研究、立法技术、司法实践等方面存在较多缺陷。文章在分析当庭宣判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其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当庭宣判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责任制度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一直以来颇有争议。本文站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高度,立足于立法和司法实践,对我国现行的附带民事责任制度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构附带民事责任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民事审限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事诉讼制度,从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解释的角度看,我国对民事审限制度极为重视。因为设置民事审限制度是维系我国司法判决正当性的需要,且此制度与我国的诉讼模式和基本诉讼制度相协调。然而,该制度在理论界仍存在诸多争议。审限制度的存废在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从目前中国的国情考量,审限制度的确立和严格执行有利于缓解诉讼拖延问题,增强司法效率,并逐步实现司法公正。但随着诉讼模式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变,审限制度应该予以废止。  相似文献   

15.
司法实践中,法官、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不诚实信用的诉讼行为极大地损害了民事诉讼的效益与公正。在民事诉讼立法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既是民事诉讼效益与公正的要求,也是当今民事诉讼发展的趋势。我国应在民事诉讼立法中明定民事诉讼的诚实信用原则,同时,在有关司法解释中对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诉讼行为及其法律后果进行细化。  相似文献   

16.
司法实践中、法官、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不诚实信用的诉讼行为极大地损害了民事诉讼的效益与公正。在民事诉讼立法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既是民事诉讼效益与公正的要求,也是当今民事诉讼发展的趋势。我国应在民事诉讼立法中明定民事诉讼的诚实信用原则,同时,在有关司法解释中对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诉讼行为及其法律后果进行细化。  相似文献   

17.
民事诉讼准备程序,以其保障庭审公正,提高庭审效率的双重功能,已成为各国民事诉讼制度上的一个不约而同的抉择.通过对中美民事诉讼准备程序静态的立法规范和动态的司法实务进行比较考察,试图为重构我国科学合理的民事诉讼准备程序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浅议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立法疏漏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简易程序是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机制,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价值,是司法改革和实践中的重点问题。笔者针对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适用的现状,提出了立法上和实践中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在适用范围、起诉和答辩制度、传唤制度、程序转换制度以及上诉审制度存在的缺陷,并对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刻的剖析。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如何制定案件适用范围的具体标准、放宽口头起诉的立案标准、规范和强化传唤的方式与效力、限制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转换的条件,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构想,以发挥它定纷止争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从理念到立法到司法实践都存在问题,尤其是与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相比,其目的性非常模糊。笔者试图通过对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的两种学说以及以两种学说为基础的制度设计,对设置这一制度的必要性提出自己的质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依据、法律适用、证据转换、刑事事实认定对附带民事事实认定的拘束力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试图为我国附带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提供理论上的一种革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