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总结16例患者(17瘤)A1段动脉瘤介入治疗结果、临床结局及技术要点.方法应用微弹簧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A1段动脉瘤.结果 16例患者成功介入栓塞,有3例患者出现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其中,包括1例栓塞过程中弹簧圈致使动脉瘤穿孔,但未现出血,2例患者出现血栓.随访期间未见动脉瘤复发及颅内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A1段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观察3D重建技术用于脑动脉瘤介入术患者的实际效果,探讨该影像学诊断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脑血管检查的住院患者,均行3D重建(3D-DSA)及常规二维血管造影术(2D-DSA),对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准确率及显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98例患者中72例最终确诊为脑动脉瘤,其中采用2D-DSA检查出脑动脉瘤62例,3D-DSA检查出脑动脉瘤71例,两种检查手段在假阳性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假阴性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3DDSA的假阴性率显著低于2D-DSA(P0.05)。此外,3D-DSA的成像清晰度明显高于2D-DS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重建技术用于脑动脉瘤介入术的术前诊断较少出现漏诊,且成像更为清晰,能够显示复杂的血管结构,对介入治疗有更高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治疗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防范措施.方法:应用介入栓塞的方法对10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治疗.结果:痊愈91例,好转7例(遗留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自动出院3例,死亡1例.术后门诊随访60例,入院造影随访10例,其中5例复发.随访时间6月~3年.随访期间无再出血病例.结论:介入栓塞手术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讨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材料选择及术后随访观察。回顾性分析武威肿瘤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6例,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材料选择、术后随访分析。26例患者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8例,支架辅助下介入栓塞5例,双微管技术介入栓塞3例。其中出现弹簧圈部分逃逸血管腔内使用支架1例,术中出现过敏性休克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空气栓塞患者住院治疗后痊愈。26例患者3月后复查选择性病变血管造影及3D-DSA,介入治疗后动瘤体未见复发。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效果显著,减少了开颅夹闭动脉所致颅内感染、夹闭不完全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高原地区老年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选择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高原地区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为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用开颅夹闭术,观察组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随访1年的远期疗效。(1)血清MMP-9和NSE:治疗后观察组的MMP-9和NSE低于对照组,P0.05。(2)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3)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4)远期疗效随访:观察组的随访1年的偏瘫残疾率和动脉瘤破裂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高原地区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疗效优于开颅夹闭术,能显著改善患者体内的MMP-9和NSE水平,并发症少,可充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发生偏瘫残疾和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小,死亡率低,具有极佳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与依达拉奉对动脉瘤性SAH及行夹闭或栓塞术后患者的脑血管痉挛预防和治疗,并评价这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作用.方法收集动脉瘤自发性SAH行动脉瘤夹闭或介入栓塞术后患者76例,其中38例入院后使用尼莫地平防治脑血管痉挛,另38例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防治脑血管痉挛,观察两组患者14 d后临床有效例数、发生脑血管痉挛(CVS)例数、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例数及死亡例数,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的幅度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内,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CVS发生率、DCI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可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降低CVS及DCI的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凹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行单纯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8例,对其中的宽颈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2例。结果9例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塞8例,1例患者瘤颈有很小的部分残留为95%栓塞,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其中1例置人支架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可行和有效的,是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种有效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动脉灌注和栓塞术在治疗子宫颈妊娠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上确诊的9例子宫颈妊娠患者采用股动脉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超选择插管实施双侧髂内动脉前干血管造影(DSA)明确胚囊的主要供血动脉,并选择性灌注铂类抗癌药(如卡铂),同时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动脉。结果:DSA造影检查显胚囊血供主要来自双侧子宫动脉或阴部内动脉,动脉期胚囊染色明显,边界清晰。行介入后4例胚囊5-7天内完全脱落自然排出,3例8-12天内脱落自然排出,2例14天后行清宫术清除孕囊。9例患者2-4周内血HCG均降至正常值(4u/L)以下。结论:经皮选择性动脉药物灌注术和选择性动脉栓塞术联合治疗子宫颈妊娠的方法具有临床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并可达到保留子宫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治疗和预后。方法:分析aSAH患者152例,Hunter-hess分级在Ⅰ~Ⅳ级,发病5 d内进行介入栓塞手术治疗。术后通过TCD检测CVS严重程度。结果:发生CVS 69例,其中术前发生21例,术中发生13例,术后发生35例,CVS患者经处理后大部分缓解,但仍有6例发生脑梗塞,1例因大面积小脑梗死而死亡。结论:aSAH并发CVS仍是常见并发症,应重视aSAH合并脑血管痉挛的早期预测和治疗,才能彻底改善脑血管痉挛(CVS)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强力弹性粘贴绷带包扎介入穿刺点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介入性诊疗工作。但是 ,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点常出现出血、血肿 ,甚至术肢血栓形成。为了提高介入术后患者的舒适感 ,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我院对 1363例介入诊治病人应用强力弹性粘贴绷带替代常规的宽胶布或绷带加压包扎法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1997年 2月~ 2 0 0 0年 11月 ,对 1363例介入手术患者进行术后穿刺点强力弹性粘贴绷带包扎效果观察。本组中男 85 0例 ,女 5 13例 ,年龄 2 0~ 75岁。其中肿瘤化疗性栓塞 615例 ,脑血管造影 2 70例 ,四肢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 4 78…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损伤修补术后胆道大出血(简称肝术后胆道出血)发生原因及临床过程,结合文献总结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1982年以来我院收治的6例肝术后胆道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全部为行肝损伤修补术后胆道大出血患者,出血发作次数为4~10次,其中早期2例及1例合并肝脓肿与腹壁窦道者行手术治疗,其余3例均紧急行腹腔动脉及选择性右肝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进行栓塞治疗.结论严重肝损伤患者初次手术如果止血或修补不完全,术后可出现胆道大出血,选择性右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在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介入栓塞术在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并发支气管扩张咯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肺结核并发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保守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介入栓塞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甘南藏区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本地区医院收治的20例上皮内瘤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手术治疗,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来评价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的意义.结果:本组20例患者,术前行胃镜活检,结果显示20例为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术后常规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显示20例诊断均为胃癌,其中5例为早期胃癌(占25%),15例为进展期胃癌(占75%).术前与术后的诊断进展期胃的Borrmann分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在早期胃癌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价值并比较两者优势.方法:对2015年10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2例病例患者均进行CTA与DSA影像学检查,比较CTA与DSA颅内动脉瘤诊断例数及所测量瘤体大小,并分析CTA与DSA诊断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显示情况,以评估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价值,并比较两者优势.结果:CTA所测量的瘤体直径及颅内动脉瘤诊断例数、诊断不同部位的动脉瘤例数与DSA相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CTA诊断显示阴性的颅内动脉患者而经DSA进一步确诊,且DSA影像学检查可见患者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经CTA检查可清晰观察到前交通2.6mm的动脉瘤,但进行DSA检查时并未发现;因蛛网膜下腔内出血患者经CTA检查并未发现穿支动脉,而经过DSA诊断可清晰观察到囊内有穿支动脉;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瘤体经CTA测量显示4.2mm,而DSA测量为4.65mm.结论: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DSA是CTA无法取代的颅内动脉瘤重要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脑血管病介入栓塞术的全醉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脑血管病人的麻醉管理,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6患者麻醉过程中循环平稳,3例Hunt-Hess 3~4级患者保留气管导管送ICU,11例患者术毕10分钟内自主呼吸恢复满意且呼之睁眼,顺利拔管;2例喉罩通气患者术毕即刻拔除喉罩。13例拔管(喉罩)患者均于15 min内定向力恢复。结论:完善的麻醉前评估和准备,使用短效的麻醉药物,Hunt-Hess 1~2级患者采用喉罩通气,可满足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快速、平稳苏醒,早期进行神经功能检查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LVIS支架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 自2015年6月至 2020年6月应用LVIS支架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15例,其中1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4 例,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3例瘤颈不完全栓塞,其中1例术后5 d再出血,停用双抗后1个月造影复查完全栓塞。单纯支架植入1例,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造影剂滞留,1个月造影复查完全栓塞。15例3个月造影随访动脉瘤完全栓塞,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无远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LVIS支架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疗效好,但其技术难度相对较大,需要仔细操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对37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单纯的可脱性弹簧圈(GDC/EDC)或血管内支架结合可脱性弹簧圈技术进行瘤内栓塞。结果:37例均获成功栓塞,其中动脉瘤完全填塞28例,填塞90%以上9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一年后复查未见复发。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术前分型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了经数字减影造影(DSA)或手术证实的63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影像学表现.MSCT诊断结果表明:63例BCS患者中下腔静脉全部或部分阻塞15例(23.8%),肝静脉阻塞30例(47.6%),混合型18例(28.6%);诊断符合率为100%,63例病例均出现肝内或肝外侧支静脉循环.超声诊断结果显示:63例BCS患者中,被多普勒超声诊断为BCS的患者为55例(其中肝静脉阻塞25例,下腔静脉型12例,混合型18例),漏诊8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7.3%.因此,MSCT是诊断BCS的有效检查方法,对BCS的术前分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作为BCS的基本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患者实施外科治疗在显微镜下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夹闭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对35例脑动脉瘤患者实施在显微镜下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夹闭术术中的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认真做好术前准备,熟悉手术步骤、手术器械、手术显微镜的性能和用法及术中默契的配合是颅内动脉瘤血管夹闭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分析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临床疗效。将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筛查出符合标准的60例VAD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栓塞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观察组完全栓塞80.00%略较对照组的73.33%高,但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6.67%较对照组的26.67%低(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略较对照组的16.67%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与支架成形术治疗VADA的疗效相当,但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