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木里煤田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含煤盆地发展模式、煤系地层沉积体系的分析,初步总结了木里煤田的煤层聚积规律。本区主要含煤地层有两套,分别为下侏罗统大西沟组和中侏罗统窑街组,其中以中侏罗统窑街组最发育、最重要。从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整个煤田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多期性的构造活动,对含煤盆地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控制作用。含煤地层形成过程中总的沉积环境或地貌景观为山间盆地型的开放式泄水湖泊环境类型。从古近纪以来,喜马拉雅期的构造运动,对含煤盆地起着破坏作用,对现今煤盆地中煤系地层的分布起着控制作用。从大地构造和地层分布情况来看,木里煤田中生代侏罗系坳陷带北部的冬库、默勒位于同一聚煤带上;中部弧山、阿仓河南、江仓矿区、热水矿区位于同一条聚煤带上;南部聚乎更、曲吓尼日位于同一条聚煤带。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大同侏罗纪煤田区域构造地质特征,详细描述了四台井田在地质勘探和生产过程中所揭露的各类地质构造.结合煤田区域构造地质研究成果,分析了井田内构造的空间展布形态与形成机制,总结了构造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3.
从区域构造特点、构造时代、构造形式和构造应力场等方面对大同侏罗纪煤田巳发现的987条断层进行分析,确认了其构造体系,找出了构造规律,这对煤田的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煤地质及构造地质学的角度来探讨聚煤盆地类型,研究认为聚煤盆地受到古构造、古气候及古地理影响,并总结出聚煤盆地的3种类型:坳陷型聚煤盆地、断陷型聚煤盆地及断坳聚煤盆地。  相似文献   

5.
煤田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遥感资料处理与构造解释。中国的煤田构造遥感是伴随煤田地质勘查发展起来的,在含煤盆地圈定、区域构造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一轮煤炭资源调查工作采用了煤田遥感地质调查方法,注重煤田构造解译与分析。从在西部地区的应用现状来看,煤田构造遥感在今后的煤炭资源调查评价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蔚县煤田属早一中侏罗世小型聚煤盆地,它是以一个形成于印支期的向斜构造为基础的。最初是许多岩溶凹地,而后逐渐联合成为湖盆。由于受南部隆起区不断向北推移的影响,最终转变为一个狄长的谷地。煤系沉积后,蔚县煤田区内的构造方向变成北东向,大规模的构造变形就是在燕山运动的早—中期完成的。进入喜山期,蔚县煤田区域产生了大规模的北西—南东向的张裂活动,特别是蔚县半地堑盆地的形成,大大地改变了区内煤系地层的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我国聚煤盆地类型多样、构造十分复杂,煤田地质工作的难度很大,而对地质报告精度的要求却日益提高。三维地震勘探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一点问题,都可能导致地质认识上的误差甚至错误。要提高勘探成果的准确性,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是保证原始资料的质量,然后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使用各种处理解释方法来提高地质认识的精度和准度。  相似文献   

8.
陕北侏罗纪煤田采动损害现状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有效地对开采后的矿区进行环境修复和生态重建,针对陕北侏罗纪煤田之神府、榆神、榆横矿区的地质采矿条件、开采沉陷损害和矿区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现场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陕北侏罗纪煤田采动过程中生态及环境破坏现状。采用分区的评价方法,依据地形、地貌将其分为2个一级区,在此基础上依据地质条件、环境条件进行二级分区;再以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方法、开采沉陷损害程度及特征等因素进行三级分区。分别给出了各区的范围、损害特征、损害程度,确定了评价陕北侏罗纪煤田开采损害级别与判定条件,为陕北侏罗纪煤田生态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同煤田煌斑岩侵入类型及其在煤田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响应特征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利用大同煤田煌斑岩侵入煤层的物性特征来划定其影响范围的方法,为今后煤田的资源评价和可采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建华 《甘肃科技》2003,19(10):100-101
通过对靖远煤田侏罗纪盆地含煤岩系岩性、岩相及其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阐述了该区侏罗纪盆地含煤岩系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大同盆地晚新生代环境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同盆地是一受北东向主干断裂控制的不对称地堑盆地。盆地基底形态控制了晚新生代沉积的厚度、结构和分布规律。大同盆地古湖泊在上新世早期即已存在,并被盆地中部呈北东走向的玄武岩垅岗分隔成南北两部分;由于构造运动和古气候变化的影响,早更新世早期湖泊发育达到全盛期,然后几经扩张与收缩,于晚更新世早期逐惭消亡。河流与湖泊的相互消长在盆地内沉积了一套河湖相地层,其物质来源主要是东北部火山岩和变质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2.
13.
近年来川中地区二叠系栖霞组油气勘探持续取得突破,成为重点勘探领域。然而,目前对栖霞组沉积格局的认识尚存在较大的争议,为厘清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栖霞组的沉积特征,本次研究结合沉积古地貌,根据岩心、岩屑、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和地球化学资料,开展了沉积相和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栖霞期发育开阔台地相,台内滩和台坪亚相,滩、滩间、灰坪微相;滩相以生屑灰岩、微亮晶球粒灰岩、亮晶砂屑灰岩为主,发育砂屑滩和生屑滩;滩间岩性为泥晶生屑灰岩;灰坪相岩性为泥晶灰岩和硅质灰岩。滩相存在局部白云岩化特征,发育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在、中-粗晶白云岩。栖一段沉积期相对局限,海水相对较深,滩相与滩间交互发育,滩相主体沉积于古地貌相对较高的古隆起高部位,沉积相受古地貌的影响较大;栖二段沉积期相对开阔,古地貌对滩相的影响变弱,滩相连片发育。结合沉积背景,本文建立了开阔台地滩相模式,为高石梯—磨溪地区栖霞组的下一步开发部署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苏里格气田盒_8段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里格气田盒8段是重要含气层位。本次研究充分利用钻井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该地区沉积相和砂体展布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该段从盆地北部由北向南依次发育辫状河沉积相和毯式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相,辫状河沉积相包括河道亚相和洪泛沉积两种亚相,毯式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相包括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对盒8段砂体展布进行研究表明,在平面上顺物源方向呈现出条带状的分布特征,厚度变化差异较大,但平面上分布较为连续。  相似文献   

15.
黄众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22):122-128
巴西桑托斯盆地阿尔比阶碳酸盐岩沉积为典型的台地边缘滩相,通过对地震反射结构、钻井岩性、薄片分析多方面分析,总结出了阿尔比阶台地边缘滩相的主要特征及主控因素。台地边缘滩以鲕粒灰岩、砂屑灰岩沉积为主,反映了浅水动荡的沉积环境,阿尔比阶灰岩颗粒滩符合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从陆地向海方向依次发育泻湖、浅水砂屑滩相、台地边缘滩后相、台地边缘滩相和斜坡相等沉积相带。古隆起和水体变化是颗粒滩发育的主控因素,成岩作用是储层物性的关键控制因素。平面上,盆地西南部开阔台地内古盐拱区及陆架边缘坡折带为阿尔比阶灰岩有利储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上寒武统地震相及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范围广泛,单依靠钻井揭示和露头是无法对全盆埋藏较深的上寒武统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和描述。针对盆地上寒武统地层地震相研究较少的现状,笔者通过覆盖全盆的600多条二维地震测线对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描述和总结,确定地震相和沉积相转换的关系。利用反射波的反射外形,内部构型,振幅,连续性和频率等地震反射特征,在上寒武统下丘里塔格组的反射中识别出了7种地震相,并将地震相转化为5种沉积相,确定了碳酸盐岩台地模式。本次研究显示塔里木西南地区和东部地区应该能发育良好的烃源岩,下一步的勘探重点应该在麦盖提地区。  相似文献   

17.
从岩性岩相出发,结合恐龙蛋化石的组合特征及其它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等,对西峡盆地红层进行了划分,自下而上依次为:高沟组、马家村组、寺沟组,并对其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高沟组沉积环境有三类,其沉积相为冲击扇相、洪积扇相及河流相组成的混合相;马家村组为较稳定的河流沉积环境,沉积物巨厚,发育交错层理;寺沟组的沉积环境为冲积滨浅湖相,见有小型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  相似文献   

18.
大同盆地云岗组分布于大同云岗盆地、宁武静乐盆地、沁水盆地北部等地区.其命名地点在山西大同市云岗镇,其中石窟段为云岗组中段.经前人研究发现,大同盆地云岗组为辫状河沉积.通过对研究区野外露头中三条典型剖面的研究,全面分析了石窟段河流相沉积特征,并完成了如下工作:①制作了研究区野外露头中三条典型剖面的素描图并建立了界面划分方案;②在界面划分的基础上进行各单元内部岩相、沉积构造及沉积特征的分析;③综合各单元的沉积特征,并通过剖面之间的横向对比,明确了研究区各期次河流相沉积之间时间与空间上的联系;④明确了研究区河流相沉积模式并建立了相应沉积相模式概图.上述工作完成后,从研究区沉积模式概图可见古河流大致沿着自北向南的方向由北部山间汇入大同盆地,形成辫状河道沉积.沉积相总体按照自西向东的方向呈现出泛滥平原—河道沉积—泛滥平原的变化趋势.研究成果为大同盆地侏罗纪的进一步研究及未来大同地区的煤矿开采工作提供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以塔里木盆地北部于奇地区中生代为例,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岩心资料及常规测井曲线(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及电阻率曲线),以及对测井曲线的幅度、形态、曲线光滑程度、组合特征及接触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出了多种沉积微相,为下一步研究储集砂体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分析油气富集、控制、圈闭条件,划分有利沉积相带及圈定含油有利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沉积相的定量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沉积相定量判别的一种新方法。选用多总体判别方法,在参数上不仅选择了粒度参数M_z,σ_1,Sk_1和K_G,还选用了与沉积相关系密切、在薄片中很易获取的成份参数,包括成份成熟度、杂基含量和胶结物的含量。利用多总体判别分析法建立起的粒度判别函数和成份判别函数不仅适用于两沉积相之间,也适用于多沉积相之间的判别,其正判率分别达76%和87%,高于Sahu判别式的正判率。这对于复杂沉积体系中沉积相(环境)的定量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