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湿地自然与湿地文化是湿地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湿地自然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文化是人与湿地自然双向诠释和对话的产物,是人类认识湿地自然的实践活动成果。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决定了湿地自然生命的有限性,湿地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意味着产生这种文化的湿地自然消失后依然可以惯性存在一段时间。从生命和遗产的角度认知湿地自然和湿地文化,既是看到了湿地自然和湿地文化的历史存在,也是强调湿地文化和湿地自然保护、传承、创新的代际责任。以科学的态度加强湿地自然和湿地文化的管理,挖掘湿地自然与湿地文化价值,并注重二者资源的综合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是湿地遗产保护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化播报     
<正>我国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举办的2019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周志华说,我国自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已成为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均位列世界第一。当前我国拥有自然遗产1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四项。  相似文献   

3.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要求,以《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规划》为依据,通过对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现状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综合整治的规划理念和具体措施,维护和展示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消除提名地内不利于保护或遭受人为破坏的因素,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日前在我国苏州召开,这是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第一次承办世界遗产大会。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越来越关注自然的、物质文化和无形文化遗产,它们是整个人类共有的财富,是人类生存环境、文明进步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丰富内涵,也是  相似文献   

5.
朱明  黄金玲 《广东科技》2012,21(15):237-238
生态文明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赋予了自然保护区新的内涵。自然保护区不仅具有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保全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保护自然资源、自然遗迹、自然生态系统等功能,自然保护区更是自然界仅存的自然本底和自然遗产,是科学与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是人类社会最后的自然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马杰 《科学世界》2005,(7):24-2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注册的世界遗产超越了国境和民族,是人类希望传给后代的共同珍宝。截止到2005年5月,共计有788项世界遗产申报得到批准。其中154项是自然遗产(另外还有611项文化遗产,23项复合遗产)。自然遗产是地球的历史或生物多样性的象征。如果知道具有各种地形特征的自然遗产的组成就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本期《科学世界》专辑尝试以154项自然遗产的地形特征为基础进行分类,如岛屿,海岸。珊瑚礁、峡谷、瀑布、河流、湿地……因此,可以把世界自然遗产大致分类成近20种。然后把同样地形的自然遗产加以区别比较,从中选出特别能表明各种地形特征的自然遗产。探访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这些自然遗产,就可以从宏伟秀美的景观来解读地球的漫长历史。  相似文献   

7.
运用频数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从半球、纬向、洲际和国家尺度研究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分布特征,为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与评定、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遗产旅游的规划发展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北半球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是南半球的2.3倍,东半球是西半球的2.68倍,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空间分布密度分别相当;纬向分布上看,世界自然遗产显著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占总量的92%;世界自然遗产数量与大洲面积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97,空间分布密度和遗产人口密度欧洲和大洋洲最大,分别是4.80项·(106km2)-1、4.67项·(107人)-1;发达国家世界自然遗产分布集中指数达到了1.38,显著优于发展中国家。总体来看,世界自然遗产的区域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运用频数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从半球、纬向、洲际和国家尺度研究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分布特征,为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与评定、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遗产旅游的规划发展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北半球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是南半球的2.3倍,东半球是西半球的2.68倍,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空间分布密度分别相当;纬向分布上看,世界自然遗产显著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占总量的92%;世界自然遗产数量与大洲面积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97,空间分布密度和遗产人口密度欧洲和大洋洲最大,分别是4.80项·(106km2)-1、4.67项·(107人)-1;发达国家世界自然遗产分布集中指数达到了1.38,显著优于发展中国家。总体来看,世界自然遗产的区域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开发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应采取措施,实现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有效保护、适度开发、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方喀斯特"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了能使世界遗产能世代传承,对遗产地进行保护与管理非常重要。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如何通过保护与管理,实现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保证遗产地价值永续利用;同时也阐述了保护遗产地地方文化的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申报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洁 《科技信息》2011,(28):163-164
作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之一,中国拥有富饶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对外宣传解说词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古老文明的重要载体。本文从中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对外宣传解说词的宣传功能谈起,通过分析解说词汉英翻译的范例,提出了中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对外宣传解说词汉英翻译应该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即准确性、简洁性,通俗性和生动性。  相似文献   

12.
袁正新 《科技资讯》2006,(3):173-175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具有十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不可多得的科学研究,审美和启智价值。而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安排下,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研究产生过度开发遗产资源的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就张家界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进行初浅的探讨并提出初步设想,希望有利于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协调一致,有利于张家界世界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潘江  姬书安 《河南科学》1997,15(2):185-190
河南西峡地区垩纪蛋白化群分布广泛,埋藏集中,层位多,数量大,类型多样,保存完好,在中国及世界上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在《世界遗产名录》与《全球地质及古生物遗址名录》中,迄今尚无一例蛋化石遗址,西峡蛋化石群符合世界自然遗产的评估标准,理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上前应加强保护与研究,并积极开展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工作。  相似文献   

14.
遗产监测是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为更好应对反应性监测和持续稳定对遗产地进行监管,对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监测体系进行系统性构建研究。构建的监测体系包含6大监测要素,31个监测模块,100多个监测指标,涵盖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多方面;构建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资源环境监测与信息保护管理平台,以期更好地实现对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及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自然遗产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通过直观、便捷、智能、互联的多元应用,实现对自然遗产地的生物多样性监测、遗产影响因素监测,促进对赤水丹霞自然遗产的监管、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世界博览》2009,(12):16-16
2009年5月5日,世界银行执董会批准给中国两笔新贷款共计1.5亿美元,用于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改善水资源环境,并批准一笔全球环境基金赠款1970万美元提高火电厂的效率。“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发展项目”获得世行贷款6000万美元,用于帮助贵州省更好地利用和管理本身丰富的文化、自然和历史资源,提高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项目支持的各项活动包括改善基本的社区基础设施、修复传统建筑、扩建旅游服务设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从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的自然景观出发,概括出自然美的具体范围——美不胜收的万千气象、姿态各异的山水美景、五彩缤纷的可爱生物,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阐述理论上一直争论不休的“自然美的范围”问题。  相似文献   

17.
 建成遗产(built heritage)是国际文化遗产界惯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泛指以建造方式形成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产、城市遗产和景观遗产3大部分《格拉纳达公约》对这3大类遗产的定义中,强强了文化遗产与自然坏境的关联性和有机联系,关注到建筑遗产与自然环境不可分离的整体关系。结合定义的扩展,认为“建成遗产”的研究也可扩展至建成遗产保护、建成遗产防灾减灾、建成遗产制度及建成遗产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城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可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角度进行研究城市与自然环境对建成遗产保护有着强相关性,城市可持续发展也能促进建成遗产保护的高效进行。  相似文献   

18.
世界遗产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稀性和脆弱易损性的不可再生资源,作为我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目前旅游重新复苏,旅游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隐患,如何在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开发,保证世界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景区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最近几年旅游开发的加速,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景区的环境质量已明显下降,1998年9月,联合国科教组织官员曾就此对张家界市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提出过中肯的批评意见。本试图通过对武陵源景区最近几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为环境污染治理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20.
古村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择吉而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是聚落演进的现代表征和聚落型遗产景观的典型代表.流域是聚落的起源地,聚落型遗产景观具有鲜明的流域个性,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流域古村落遗产集聚,散落在汾河流域各段的古村落记录了流域几千年农耕文化、聚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进,成为山西农耕文化和聚落文化的缩影.由于流域内古村落形成背景与发展条件的不同,古村落构景要素与景观表达分异明显,而对汾河流域古村落景观分异及其形成背景的研究,对于古村落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