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系辞》第一次对《周易》作了系统的哲学阐释,它围绕着“易”与“《易》”的话题,从人的生命体验出发,不仅提出了生命本体与生命现象之间体用不二的本体论命题,还揭示了人类文化创造由“象(言)”到“意”、再由“意”到“象(言)”的认识论规律。  相似文献   

2.
两汉学术中始终存在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这种学风直接促进了易学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淮南子》以及严遵、扬雄、王充都追求《易》、《老》在义理上的契合,融汇贯通,成一家言。《周易参同契》则主要是运用《周易》和易学的思想来作为道教炼丹术的理论指导,形成独特的道家养生之术。总之,两汉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体现了儒、道思想的融合,不仅对魏晋玄学和道教易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为以儒道精神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周易》中的八种卦象之一的坤,是纯阴之卦。"夫坤,天下之至顺也"(《说卦下》)。坤卦以"柔顺"为其基本特征。作为《周易》的门户之一,作为乾的对立卦,极阴之卦,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坤阴,道之得生之一也。无坤不成道,无坤不成天地,无坤不化万物,无坤不得四时也。  相似文献   

4.
考求<老子>"一"字之确诂.应当遵循三条途径:词义的引申规律,所在的文本语境,<老子>的整体思想.只有如此,才能复原其本来形态.  相似文献   

5.
侨易学作为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兴理论,对于美国非裔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从侨易学理论出发,分析侨易主体黑人在美移民生活境况,洞察黑人与美国社会的互动效应,见证黑人在侨动过程中身份建构的嬗变。从而得出,黑人要想在多族裔,多文化的美国社会中重拾自我,并在跨文化氛围内获得族裔生活的范式规律,则:既不能规避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必须珍视本族裔的中坚思想,保持族裔认同感,最终经历侨动与易变的洗礼,并完成黑人的少数族裔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几十年来解读者由于解读文本方法的陈旧与单一,以马、思、列、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为纲,受共产主义阵营必须对资本主义文明全面否定和批判的极"左"观念的影响,对鲁迅名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解读存在的误读和片面,独辟蹊径地从哲学的思维和方法的层面去重读,从而较为全面地客观地把握了杂文中的恢弘瞻富的内容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也由此把握了鲁迅早期思想中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7.
"西学东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的输入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成了中国资产阶级目录学代表作<西学书目表>的诞生.梁启超在<西学书目表>中所创造的目录学三分类法原则又有力地推动了戊戌变法时期西学传播和社会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文化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三言二拍"与<一千零一夜>诞生于两个不同的国度,在描写商业发展盛况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所塑造的商人形象却存在明显差异:如中国商人的儒商文人之气与阿拉伯商人的市民习气;中国商人的重义与阿拉伯商人的重利;中国商人的谨慎稳重与阿拉伯商人的大胆冒险;中国商人致富后谋求政治势力,偏好于由富到贵的转型,而阿拉伯商则偏重物质生活的享乐等.这些差异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10.
《歧路灯》思想比较保守,但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与其作者的文学观密不可分。但《歧路灯》的创作实践与作者公开声明的文学观有相当的距离,主要是由“田父所乐观,闺阁所愿闻”的创作目的所致。  相似文献   

11.
"翱翔",古籍中多指人的遨游,并非指今之空中飞翔之意."昭假",义为昭格,假与格古籍中并非全为"至"义,多数用为"告"义.古籍中常见的"昭假"应是"昭告"的意思.此二词之原义,后人多不明,以致误解.  相似文献   

12.
13.
张之洞作为晚清的一位思想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他强调以中学为主,辅以西学,调和中西学的方法则是"会通",以西学来补中学.这一思想理论的提出,在晚清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这种思维模式本身的矛盾性,它不可能达到张之洞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正人心"和"开风气".  相似文献   

14.
《诗经》的悲态美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诗经》具有高度的悲态审美价值。其悲态的主体往往是普通人,悲态的表现往往是深层心灵的隐蓄吟唱,悲态的根.源来自相应的社会道德审美判断方式,这与西方悲剧理论有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诗经·周颂>是统治者创作的诗歌,它直接、真实的反映了西周统治者的天命观.周人虔诚地相信天命,以天命为自己享有天下的解释.虽然他们在雅诗和<尚书>中表达了一些诸如"天命靡常"、"天不可信"之类的思想,但在本质上,周人是并不怀疑天命的,只是认为它是可变的而已.  相似文献   

16.
对《庄子》中的“也”进行了穷尽式考察,发现其“也”在句中和句末,主要作用是表示语音停顿,同时根据所处位置不同,配合上下文表示判断、陈述、解释、说明、感叹、疑问等各种语气。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17.
《孟子》正文中包涵着丰富的训诂材料,其训诂形式、内容多样,方法巧妙,本文从正文训诂用语、训诂方法着手,举例分析其训诂特点,阐明《孟子》正文训诂在训诂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诗经·关雎》审美谈--兼与程俊英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南·关雎》是传诵千古的名篇,用当代美学理论对之进行新的观照,其审美价值是:一,对女性的尊重和外貌美与心灵美结合的爱情观;二,虚实相生及"快适度"的艺术表现手法。体认其审美价值对提高人们的人文精神及审美观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