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黎水源 《科技资讯》2009,(18):126-126
随着徽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提高电网运行管理水平,目前许多变电站低压配电柜都采用智能化自动蓉王的运行方式,为此,各地区电网将老式的低压配电柜进行改造,更换,针对220kV以下变电站的低压配电柜更换总结了设计、设备配套、施工技术方面的经验,使得变电站低压配电柜技改项目施工技术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夏领  秦怀杰 《科技资讯》2014,(34):93-93
该文主要研究中低压配电柜数字化技术,以一套中低压配电柜数字化系统为例,讨论了数字化在中低压配电柜中的实现,介绍了中电压数字化配电柜的整体实现,并从子单元的软硬件设计、主单元的软硬件设计、接口总线设计、状态信息数据采集设备、功能设计等方面详细讨论了配电柜数字化的实现。配电柜是配电站中重要的基础设备,实现配电柜的智能化是整个电网智能化中关键的一环,对提高整个电网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保证电力供应的质量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单片微机及电子交流开关在低压(0.4KV)智能型配电柜设计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智能型配电柜的控制原理、关键部件一大功率电子交流无触点开关的工作特性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站内绝缘节烧损事故时有发生,轮轨接触电阻是引起轮轨电弧造成绝缘节烧损的重要指标,因此准确计算接触电阻是分析绝缘节烧损问题的重要基础,接触电阻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轮轨接触斑点的面积。对此,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计算不同荷载工况下轮轨接触面积,分析列车轴重和偏移量对接触电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轴重从9 t增加到27 t时,轮轨接触电阻减小近36.2%;横移量增大10 mm时,轮轨接触电阻减小18.9%。轮轨接触电阻的变化随着轴重和轮轨横移量的增加呈现相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根据伏安法测量电阻的优点以及电压跟随器和差动放大器的特点,提出了在低电阻测量中能消除导线电阻和接触电阻影响的一种新方法.设计了完整的实验电路,经过实际测量证明了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n型Si接触电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子束蒸发方法,在n型硅上制作不同的复合金属-n型硅接触系统。对接触系统的接触电阻、机械牢固度、稳定性进行了试验,实验结果表明,Mg/Al-nSi接触系统具有很低的接触电阻,其比电阻为1.4×10-6Ω·cm ̄2,并且有良好的机械牢固度,耐高温冲击和高温环境的侵蚀。  相似文献   

7.
在温度循环下对CdS/CdTe太阳电池的性能作了研究,测定了其I-V特性曲线,计算了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结果表明:经温度循环后,串联电阻增加,并联电阻下降,导致转换效率下降,用ZnTe作背接触层可改善电池性能和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碳纤维水泥基材料的温阻效应及其测试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碳纤维水泥基材料(CFRC)进行的两极法和四极法的对比测试研究表明,两种方法都能得到稳定的电阻值;但两极法的测试结果包含了测试电极的电阻和电极与CFRC材料之间的接触电阻,难以准确反映CFRC材料的真实电阻值;采用四极法测试可消除电极电阻和接触电阻.同时还研究了不同碳纤维掺量(0.4%和1.O%)的CFRC材料的温阻效应.结果表明,在-10-60℃的温度范围内,CFRC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灵敏度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国内供配电系统中低压配电柜的型号有很多种,它们的柜体结构﹑技术参数都有所不同。在下列因素的影响下,设计好的图纸经常需要修改,甚至是重新设计,这样不但影响了供配电系统的施工计划,还给配电柜厂家按时保质完成配电柜的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影响已设计好的图纸变更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大气污染对电接触可靠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继电器银触头在动态、静态和动静交替状态下暴露于不同浓度的H2S,H2S与SO2 或Cl2等混合气体中的硫化腐蚀现象.以及在盐雾环境中触头的工作情况.得出了在不同条件下 接触电阻的变化规律,并借助扫描电镜和X光测厚技术,分析了环境因素对接触电阻的影响及其失效原因.  相似文献   

11.
针对接触器在控制阻容和阻感性负载时吸合阶段可能出现涌流的问题,分析了不同负载与不同合闸相位角下的电流变化情况,找到了合闸相角和负载功率因数角对涌流的影响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抑制涌流的开关合闸控制方案。本文通过公式推导开关在阻容、阻感性负载时吸合的暂态过程,找到了不同负载下的最佳合闸相角,并使用Multisim搭建硬件仿真电路,模拟不同负载时的开关吸合过程,通过检测合闸后触头回路的电流零点,提出了一种智能识别负载性质和判断涌流抑制情况的合闸控制策略,最后使用实验室研发的单极交流接触器进行带载实验,对负载的识别准确且抑制涌流的效果明显,实验结果和理论仿真一致,对接触器的智能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硅橡胶膜渗透萃取脱除模拟废水中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的硅橡胶(PDMS)平板膜制备成管式膜渗透萃取接触器处理含酚模拟废水,考察了苯酚的去除效果,并与硅橡胶管制成的卷绕式渗透萃取接触器和管式渗透萃取接触器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与硅橡胶管相比,PDMS平板膜的传质阻力减小,总传质系数提高,苯酚去除率、总传质系数和渗透通量分别为979,5、1.77×10^-1m·s^-1、5.73×10^-7g·m^-2·s^-1;硅橡胶管管式膜渗透萃取接触器较卷绕式膜渗透萃取接触器浓差极化小,且膜面积利用率高,硅橡胶管管式和卷绕式膜渗透萃取接触器总传质系数分别为1.25×10^-7m·s^-1和5.11×10^-8sm·s^-1。  相似文献   

13.
设计一种智能接触器高频激磁动态特性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满足传统工频交流或直流激磁下的数据采集,同时也可以满足智能控制时高频激磁动态数据的采集.在此基础上结合电磁机构驱动电路,提出根据驱动电平信号及前端滤波电容的低频电压来合成线圈高频电压的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合成方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影响合成精度的因素.该方法不仅大幅降低了采集系统的硬件成本,更重要的是便于实现智能接触器高频激磁下磁链计算方法的嵌入式应用,为接触器动态特性在线监测及探索新的智能控制方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接触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系统通过在接触器上安装动铁心位移传感器,实现接触器在闭合过程中实时跟踪动铁心运行信息的闭环控制.在动静触头开距内,接触器线圈电流采用电流滞环斩波PWM控制技术,配合位移传感器跟踪动铁心的运行信息,通过实时改变接触器的线圈电流来控制接触器动触头的闭合速度,实现接触器闭合软着陆,减少动静触头的闭合弹跳.  相似文献   

15.
智能交流接触器电磁机构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智能交流接触器的工作特点,编制动态计算程序,对其电磁机构的动态过程进行详细计算,并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通过分析影响接触器动态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智能交流接触器的最佳控制方案,为进一步完善智能交流接触器的产品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攀升使得智能接触器的需求不断增大,智能接触器的整体性能指标主要取决于接触器本体的优良设计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策略的适应性。为了解决智能控制模块与接触器本体的良好配合问题,实现智能化接触器运动过程良好控制,本文基于CompactRIO研制了一套智能接触器综合性能评估系统,下位机采集接触器运动过程动态特征参数并实现全程的实时控制,上位机提取性能评估指标,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确定,结合云模型理论与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构建智能接触器性能评估解算模型,该模型不仅分析结构参数对接触器性能指标的影响,同时研究智能控制策略对接触器关键参数的影响。通过评估分析确定了智能接触器最优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7.
首先通过大量的交流接触器样本实验,在标准消声室中分别使用传声器、加速度传感器和声级计提取振动噪声信号;然后,采用零阶声源模型构建交流接触器的标准声辐射指数信息库,并对标准声辐射指数信息库修正;最后,通过测振法开发交流接触器运行噪声在线测量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测振法在线测量系统和声级计测量结果误差为±1.5dB,重复性误差为±1dB,测量结果不受背景噪声影响.  相似文献   

18.
智能交流接触器作为一种新型电器,使接触器的性能指标大大提高.作者采用三维电磁场计算软件对接触器触头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使接触器具有更加合理的触头系统.  相似文献   

19.
建立微分方程和阻力方程组合模型,模拟了以MDEA(N-甲基二乙醇胺)为吸收剂,聚丙烯疏水性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吸收H2S的传质过程。采用聚丙烯中空纤维制成膜接触器,以MDEA溶液为吸收剂,进行天然气脱除H2S实验。对实验值与模拟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膜组件出口气H2S浓度作为衡量标准,在低气速和低液速的情况下,模型值与实验值符合很好;在高气速和低液速的情况下,实验值高于模型值,但相差不大。该模型能很好地模拟膜基吸收法脱除H2S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智能交流接触器零电流分断控制的最佳控制区域,并对接触器分断过程进行探讨.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交流接触器分断过程动态预测模型,从而提出智能交流接触器分断过程动态计算与分析的新方法,为产品研究开发及虚拟优化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