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诗仁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4):14-16
在中国戏曲中,语言和声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有的剧种,在历史渊源上虽然很相近,可是当它与当地的方言和曲调结合起来以后,就演变成不同的剧种了。云南壮剧和广西壮剧就是这样。在历史上,两省的戏班有过不少相互之间的交流演出,这是二者相联系的地方。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剧种形成期所受影响、演出时语言的运用、所唱腔调和发展趋势等诸方面都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黎方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2):8-12
云南壮剧的表演艺术有着鲜明的特色:表演风格多元一体,既有地方大剧种风格,又有民间小戏特色,还有浓郁的乡土生活色彩;代表人物的上下场动作讲究文臣要推髯,武将要跳台;道具使用上讲究文不离扇,武不离刀;表演形式中还有进三步、退三步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云南壮剧的四大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诗仁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2):11-16
浓郁的民族性、质朴的草根性、传统的开放性、现实的可塑性是云南壮剧作为中国戏曲中一个独立的剧种有别于其他戏曲剧种的四大特性.认识和把握好这四大特性,对于保持剧种特色,促进剧种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诗仁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1)
演唱腔调的形成、演出剧本的地方化和演出班社的出现,是一个地方剧种成型的标志.成型于清道光年间的云南壮剧,在经历了清末、民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沧桑之后.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的喜悦、"文革"的灾难、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和现实的困境.文章以大量的历史资料,记录了云南壮剧历尽沧桑、几经起落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黎方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1):1-4
云南壮剧既借鉴了广戏等周边剧种的表演艺术,又吸收、融化了本民族的武术、舞蹈动作,还提炼、吸收了大量生活动作。在角色行当划分方面,云南壮剧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繁简并存的历程,到解放前夕,富宁土戏、广南东路沙戏的角色行当划分比较细致,而广南北路沙戏、文山乐西土戏的角色行当划分则比较简略。 相似文献
6.
刘诗仁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4(4):6-11,39
创新在每一种艺术形式中,都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话题。戏剧的创新往往在新创剧目上体现出来。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壮剧的新创剧目便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使得古老的云南壮剧呈现出一派琳琅满目的崭新气象。 相似文献
7.
许六军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4(4):1-5
[壮剧皮黄]是云南壮剧音乐七个腔调中的共融型腔调之一,是云南壮剧艺人经过长期漫长的吸收和融合、探索和传承,把广戏的“皮黄腔”融合到壮剧音乐中而形成的皮黄腔曲群,分为“板类曲调”,“腔、调类曲调”,“转换类曲调”三种类型,句式基本结构以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为主。与云南壮剧的本土腔调虽然音乐形态各异,但在同一个剧目中演唱时会按照一定的转换方式进行转换,互不干扰、相安无事、和谐相处、相得益彰、互相依存、各放异彩,使少数民族戏曲音乐的戏剧性更加强烈和鲜明,使云南壮剧音乐更加丰富多样、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8.
何朴清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4):15-21
云南壮剧的语言多姿多彩,丰富生动,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点。壮话、当地汉话、广话的综合运用,特殊的语言结构和押韵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表现方法等,都是别具一格的。 相似文献
9.
黎方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1)
全国有300多个剧种,有不少剧种是单一声腔剧种,云南壮剧唱腔音乐十分丰富,是一个多声腔的剧种.其腔调的形成离不开一个"化"字,即外来声腔的民族化和本土腔调的戏剧化. 相似文献
10.
何朴清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2):19-22
云南壮剧与壮族民间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壮剧剧目主要由壮族民间的宗教祭祀活动衍化而来。壮族巫师“魔公”在壮剧演出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戏班演出要由魔公择算吉日,念咒迎神,驱鬼除邪,有“魔公不开腔,戏班不开箱”之说,许多壮剧戏班甚至由魔公掌班。演壮剧是壮族农村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娱神娱人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黎方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3):15-19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云南壮剧的表演艺术也得到了不断革新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1961年编成的大型壮剧《螺蛳姑娘》获得了极大成功,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云南壮剧艺术革新的主要成就;而1984年到1989年先后编成上演的四部大戏《和睦皈朝》、《三七姑娘》、《彩虹》和《白云村姑》,则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云南壮剧艺术革新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吕维洪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32(1):112-116
云南戏曲从新石器时代或青铜器时代“沧源岩画”展示的原始戏剧开始,经历了部族乐舞、节会歌舞、宫廷乐舞、傩舞等初级戏剧阶段,走过了带有杂剧性质的“五花爨弄”和百戏性质的花灯漫长演变期后,至明代嘉靖年间,以《性天风月通玄记》和《宴清都洞天玄记》等剧本的创作为标志,云南戏曲进入了成熟时期。 相似文献
13.
黎方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4):5-14
富宁土戏的诞生,有古老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的孕育期,最早可追溯到它的第一个腔调[哎咿呀]还是山歌形态[咿呀哎]的阶段,即明朝天启年间皈朝开街以前。到清朝康熙年间,一些壮族民间艺人开始利用从山歌调转化过来的[哎咿呀]说唱故事,到雍乾年间,这种说唱发展成演唱的板凳戏、街头的化装表演。嘉道年问,周边广戏及桂剧、滇剧等剧种兴起,壮族艺人们或通过"走出去"、或通过"送进来",大开眼界、大受启发,于是逐步将所看来的戏改编为土戏,至此,富宁土戏基本形成,形成时间大约在道光年间(1821-1850年)。 相似文献
14.
云南壮剧的保护与传承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云南壮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云南省和文山州文化建设中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云南壮剧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面对这一问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至少得在广泛宣传、深入研究;广开门路,创新机制;爱惜人才,增强后劲等方面付出较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黎方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3):13-23
云南壮剧植根于民间,审美取向上与普通民众的精神、理想、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着平民百姓对历史、对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的取舍,对是非、善恶、美丑、真假等的评价,并具有鲜明的包容、宽容意识,且都希望有一个光明、美好的结局。具体到各类型戏中又各有具体特色:在英雄戏中突出山窝里飞出金凤凰;在起义戏中突出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与压迫;在清官戏中突出维护正义、惩治邪恶;在爱情戏中突出阿哥阿妹式的自由恋爱,突出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神话戏中突出神仙与普通民众的联系;在伦理戏中突出好人有好报;在生活小戏中突出平民百姓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6.
刘诗仁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4):5-10,36
对云南壮剧的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结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文章仅对云南壮剧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一粗略的概览。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戏剧模式、主题分析和道具使用等角度.分析了王尔德的社会喜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王尔德围绕着家庭矛盾的产生与化解.对维多利亚时期传统的家庭道德观提出了质疑.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主题,阐述了自己的现点--宽容中寻求和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