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陨石撞击 世界将因何灾难走向末日?来自太空的入侵者可能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从小行星带散落出来的陨石和在极似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彗星可能是个威胁.由于大陨石比小陨石的数量少得多,因此较大威力的撞击之间的间隔比较小威力的撞击长得多.  相似文献   

2.
有科学家设想。用太阳帆、太空镜聚焦太阳光至近地小行星。使其表面物质蒸发,并让小行星改变轨道,从而消除近地小行星对地球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样的方法可以用于移动太阳系外围的冰质天体以帮助地球“搬家”。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美国宇航局公布了"DART"任务的最新进展,计划发射一艘冰箱大小的太空飞船,以高于子弹9倍以上高速碰撞潜在威胁的小行星。这项最新任务有望在2022年升空发射。该太空任务将拯救地球,避免小行星碰撞地球。美国宇航局建造的望远镜和其它天文装置将继续搜寻这些小行星,遵循它们的运行轨迹,确定它们是否具有  相似文献   

4.
航天器在外太空要面对宇宙垃圾等很多潜在的危险,同样我们的地球也面临着这类威胁,只不过地球的对手是一些个体更大的小行星、彗星等天体,但是,好在碰撞几率要小得多.2004年3月19日,一颗直径30米的小行星在南大西洋上空约4.3万千米处"疾驰而过",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观测到的地球与外来天体距离最近的一次接触,当时曾引起一阵恐慌.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最近目睹了一颗年轻恒星周围的一次尘埃大爆发,这很可能是大型小行星之间一次猛烈碰撞的结果。这类碰撞最终可能导致行星的形成。虽然"斯皮策"以往观测过多次疑似由小行星碰撞造成的尘埃爆发,但这一次是科学家首次采集到一个小行星系统猛撞之前和之后的数据,从而窥探到像地球这样的岩石行星形成所经历的暴烈过程。岩石行星诞生于环绕年轻恒星的尘埃材料。这些材料聚拢到一起形成小行星,这些小行星互相碰撞,阴影?  相似文献   

6.
王梅 《科学之友》2003,(6):28-28
最近,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发射了一台太空红外线望远镜(SIRTF)。这台望远镜主要用于收集太空中各种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信息,这些红外线的波长在3-180微米(1微米是1米的一百万分之一)之间。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已知天体的红外线信息作比较,科学家们就可以推断出新发现的天体的构成。在地面,由于被地球的大气阻挡,大多数天体发出的红外线很难探测到。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2月15日,美国科学家发现地球多了一颗天然卫星——虽然在巡天望远镜的视野里,这个绕地球运转的小行星只是一个像素点。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地的天文台都开始寻找这颗小行星。全球众多天文台的持续观测都证实了这颗小行星在围绕地球运转。轨道计算结果更让人哑然。原来这颗小行星早在2015~2016年就进入了绕地轨道,而我  相似文献   

8.
人类发展航天技术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包括到小行星上去采矿.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虽然拥有巨量此类大小不一的岩质天体,但因距离地球遥远,故而科学家将目标首先瞄向了近地小行星.后者的轨道远日点和近日点分别位于地球轨道外侧和内侧,能够近距离的飞掠地球,航天器较为容易抵达.  相似文献   

9.
看起来太空石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比科学家想像的要大的多。这种太空石叫做小行星.美国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群小行星在地球与月亮之间的空间围绕太阳运转。他们认为这就增加了有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数量.不过多数小行星都很小,不会给地面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10.
腾月 《科学之友》2006,(5):18-19
在公路上,我们常常会发现因出现故障而抛锚的汽车,也有一些汽车因车祸而停止不前,这些汽车会堵塞交通要道,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此时,交通管理部门就会出动一些拖车,把那些出现故障的车拖走.事实上,随着航天器的不断增多,太空中也会出现交通阻塞现象,或者出现碰撞等交通事故,此时,也需要航天部门出动"太空拖船",把那些废弃的航天器拖走,或者把那些脱离轨道的航天器拖到正常的轨道,甚至可以把撞向地球的小行星拖走.  相似文献   

11.
一个名为“太空卫士”的观测项目.正在对太空中游荡着的危险岩石天体展开详尽的扫描。该项目的主持人大卫·莫里森说.现在已经记录在案的小行星数量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尽管已经发现这些小行星暂时不会对地球造成威胁,但在太空中隐藏着的大量危险天体正瞄向我们的地球。  相似文献   

12.
视野     
<正>太空提取小行星岩石送进绕月轨道space美国宇航局最近宣布,他们将从一颗小行星表面选择一块大石头,把它送进月球轨道。这颗小行星将在2019年选定,目前倾向于选择的对象是小行星"2008 EV5"。执行这一任务的飞船将在2020年12月发射,它将花大约两年时间,飞抵距离地球最近的一条小行星带中的这颗小行星。抵达后,它将提取小行星表面一块直径大约4米的岩石。接着,飞船将用215~400天时间环绕小行星飞行,借助小行星的引力把这块岩石送入一个不  相似文献   

13.
日前,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一条贯穿太阳系的新的"星际高速公路",它可以在未来加快航天器从地球到太阳系遥远部位的旅行时间,并监测和了解可能与地球碰撞的近地物体. 研究人员研究了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轨道,并计算出它们如何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新发现的星际高速公路使彗星和小行星在太空中的传输速度比以前想象的要快得多,在不到10年的...  相似文献   

14.
虽然我们可能看不见它们,但随着我们望向夜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它们就在那儿,它们依次环绕我们的地球,宛如等待我们采摘的"苍穹果实"。不久前,美国大财团"行星资源"公布了一个从近地小行星开采贵金属的计划蓝图。该计划的目的是在太空开采铂、铱、锇等铂族金属,这类材料在国际市场上每克的价格约为50美元。分析显示,坠落地面的陨石  相似文献   

15.
<正>北京时间2013年2月16日,一颗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此时,天文学家正在美国宇航局的地面观测站,紧张地监视着这颗可能会影响地球安全的小行星,计算着它的体积、运行速度和运行轨迹。其实,威胁地球生命的因素不仅来自太空,有时更来自地球本身,而对此我们却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16.
美国宇航局最近宣布,他们将从一颗小行星表面选择一块大石头,把它送进月球轨道。这颗小行星将在2019年选定,目前倾向于选择的对象是小行星“2008 EV5”。执行这一任务的飞船将在2020年12月发射,它将花大约两年时间,飞抵距离地球最近的一条小行星带中的这颗小行星。抵达后,它将提取小行星表面一块直径大约4米的岩石。接着,飞船将用215~400天时间环绕小行星飞行,借助小行星的引力把这块岩石送入一个不同的轨道。下一步,大约在2025年,飞船将把石头放进一个稳定的绕月轨道。到那时,宇航员将可能与这块石头会合并提取样本。一旦成功,这将是首次刻意把一块重重的太空岩石放到地球附近。从这块岩石采集的信息,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多了解它所来自的小行星类型。这项任务不仅是为载人登陆火星做准备,而且将是测试行星防御策略的一个好机会。当飞船造访目标小行星时,飞船将被轻轻推到一个不同的轨道,这能让科学家测试一种让大型近地小行星转向、从而避免与地球相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地球保卫战     
上期《智慧人类与地球的命运》一文中.说到2010年9月8日和9日.两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先后与地球擦肩而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来自太空的实际威胁仍较遥远,但人类必须从现在开始正视和莺视我们自己的地球……  相似文献   

18.
虽然长期的努力尚未发现地球之外存在生命,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地球不可能是宇宙中唯一孕育生命的星球.在太阳系中,火星仍是发现地外生命最有希望的天体.火星探测和火星陨石研究都证明,它在早期历史上有过一个湿润的环境,其表面曾经有过河流、湖泊、甚至海洋,完全可以孕育和支撑生命活动.直至现在,火星的次表层等局部区域仍有地下水的活动.木卫二和其他外行星的卫星很可能存在冰下海洋,也是未来探测地外生命的重要目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大量的系外行星,其中一部分落在宜居带,并具有岩石表面,验证了宜居行星在宇宙中存在的普遍性.原始的球粒陨石、碳质小行星、彗星、星际尘埃等存在有大量复杂的有机分子,为构建生命体提供了关键的物质基础,是联系无机-有机-生命演化链条的重要环节.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的存在与否,不仅是最基本的自然科学问题,也是深空探测的重大科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近地小行星跟踪项目所提供的巡天影像,每个人都有机会发现新的小行星,并计算出它的轨道是否接近地球. 一颗百米直径的小行星,爆炸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200倍.这样的威胁是千年一遇,听起来是小概率,却是实实在在的风险.未来的泛星计划,就是要紧紧盯住每一颗与地球擦肩而过的小行星. 午夜,美国西南部海拔约2 700 m的莱蒙山天文台上,理查德·科瓦斯基检查了刚拍摄的影像:在群星的背景中,一个小光点发生了移动,这是一颗小行星在运动.此时是美国中部时间2008年10月6日凌晨1点半.凭借经验,科瓦斯基从速度上判断这颗星离地球很近.  相似文献   

20.
红外线天文卫星(IRAS),实际是一架重一吨的、利用太阳能“热辐射”作动力的天文望远镜,在离地球560英里远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安装在这架望远镜里的电子仪器十分敏感:假定在离地球40亿英里的冥王星上有一只25瓦的电灯,这些电子仪器就会发现它! 自从红外线天文卫星于1983年1月25日发射以来,它已为人们开拓了前所未见的宇宙视野.专题研究科学家们利用这一工具,已观察到处于极早期的恒星生成状态;并能透过那些阻挡普通望远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