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利用GIS、RS技术为研究手段,以Landsat_TM影像数据及玛曲县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定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 192 - 2006)分别对玛曲县2005 - 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2005年、2010年,玛曲县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别为57.82,57.94,生态质量状况等级为良,说明玛曲县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基本适合人类生存.与2005年相比,玛曲县的生态环境质量较稳定,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3S技术的玛曲县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GIS空间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改进的遥感二分像元估算模型估算了玛曲县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结果显示:玛曲县2000,2002,2004,2006,2008年的平均植被覆盖度依次为66.17%,56.41%,57.34%,77.38%,58.93%。玛曲县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优等植被的退化比较严重。草地植被的演变情况主要由优等植被覆盖向劣等植被覆盖演变,进一步证实了玛曲县草地呈退化趋势。并对导致玛曲县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因素进行PCA分析,结果显示人为因素是导致玛曲县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进一步说明人类活动对玛曲高寒草地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菏泽黄河故道湿地的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及存在的环境问题,对地质环境中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分别进行了单环境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根据黄河故道湿地环境特点及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湿地保护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次研究主要收集了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1999年和2000年共12次NOAA数据资料,利用ERDAS遥感图象处理软件进行了NDVI计算和修正,并沿玛曲县县界进行了图象切割,最后综合分析产草量数据和修正过的NDVI值,通过计算建立了修正过的NDVI值和产草量之间的线形方程。用此模型可监测玛曲县草场,为当地政府保护草场、决定适宜的载畜量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5.
把黄河下游山东段分为黄河下游沿河两岸,黄河三角洲及渤海湾,莱州湾浅海区三部分进行研究,分析了黄河断流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黄河下游断流的几何措施。  相似文献   

6.
格宾石笼网在水利工程中多适用于冲蚀现象比较严重、甚至岸坡比较容易渗水造成一定影响的河岸。其作用可以控制水流量,防止快速冲击岸堤所造成的损失,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以及保护水质。所以格宾石笼网是一个经济、高效的实施措施。格宾石笼网在玛曲县了黄河防洪治理工程中大量应用,取得良好效益。  相似文献   

7.
王晶 《甘肃科技》2012,28(15):47-50
利用ERDAS、ArcGIS、Fragstats等软件,以玛曲1995年、2000年和2006年三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从定性与定量结合上研究了玛曲县的景观格局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6年玛曲县的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其特征是居民地面积不断扩张,沼泽面积不断退化,河流、积雪面积不断减少,裸地面积持续增加.1995-2006年,玛曲景观多样性指数有所降低,各景观类型间的分维数差值缩小,景观形状逐渐趋于简单和规则化.研究结果对玛曲景观生态环境的优化、土地的合理利用以及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河断流不仅给下游沿黄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困难,而且对黄河下游防汛及河口三角洲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必须把黄河下游断流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进行研究解决。以下分析了黄河下游断流的原因和危害,并指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黄河的治理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兴建将使黄河的治理进入新的里程,同时也将对库区、库周及黄河下游以黄河水为主要水源的引黄灌区、湿地、河口三角洲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简要分析小浪底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查明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方法 以遥感数据结合其他信息源,利用Erdas,ArcInfo,ArcView等GIS软件,建立黄河中上游地区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结合层次分析法及环境质量综合法.对黄河中上游典型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好的区域面积有306 902.9 km2,占总面积的42.47.0%,而生态环境较差的区域面积达413 942.6 km2.占总面积的57.3%.结论 通过综合评价,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整体较差,其中黄土高原所占面积最大,其次是河源地区,最后是河套平原灌溉区.  相似文献   

11.
土壤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这些微生物具有促进成土作用,并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土壤中的营养成份及改善沙粒结构。甘肃省环科院联合甘肃源岗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于2008年至今选择典型草地沙化地区——玛曲县草场进行了试验研究。成功的将在兰州等有关地区试验成熟的技术,有效生物菌绿化法在玛曲沿黄河岸边隆起的典型沙丘上进行了播种试验,植物生长良好,取得一定的效果。为甘南沙化草场治理,植被恢复生长提供了一条值的研究和探索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以来,黄河研究在高热度中又一次爆发崛起,但针对黄河研究既有成果进行全面深入且科学易懂的文献综述相对缺乏。本研究从CNKI数据库中筛选出3 874篇1992—2020年间的黄河研究文献,基于科学知识图谱视角,运用科学计量学与文本挖掘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黄河研究的领域现状、核心框架、演进路径和前沿动向并可视化呈现。研究发现:首先,国内黄河研究已经历起步期、成长期、酝酿期和瓶颈期,当前处于关注度、研究深度、广度与理论体系完善程度均迅速提升的爆发期;其次,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均体现出整体合作不足但核心个体力量突出的特点,且近期转向黄河研究领域的新兴力量合作交流更为活跃;最后,黄河研究理论框架以防灾治理为核心,辅以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作为基本支撑,且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关研究在前沿方向中的占比分别有显著和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黄河源头地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采用2006年的遥感数据,研究了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的影响.分析了沿黄河两岸土地利用廊道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果洛藏族自治州主要是以莎草、禾草、灌木灌丛等类型为主的资源土地利用,各种草地土地利用连接度较高.本文选用生态适宜性指标进行生态规划,分析了自治州六个县的生态环境适宜性,研究结果对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乃至黄河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河堤防行道林是保护堤防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生物工程,也是黄河防汛抢险的主要材料之一。传统的灌溉模式造成堤坡不完整,工程面貌不美观,水资源浪费、影响草皮生长等问题,针对这种上述情况,本文对地埋式滴灌在黄河堤防行道林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达到人水和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上级对黄河堤防的建设提出了绿化美化的要求,为实现"生态景观线"的目标,栽植常青乔木和灌木、花草以美化黄河堤防.2007年在北金堤莘县段堤顶种植了大叶女贞和蜀桧,通过栽植发现了所存在实际问题,为此针对绿化工作结合北金堤的实际现状,提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创新科技》2020,(4):85-92
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在空间上覆盖黄河,在文化上协同黄河文明共同提升郑州文化影响力,在都市功能区划上发展黄河文化生态带。随着黄河高质量发展趋势愈显,通过研究黄河沿岸区域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发现区域内历史文化厚重、生态资源优质,但目前发展不均衡、不科学。据区域发展现状,提出以旅游与生态相互促进为发展方向,进行区域统一规划、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完善等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农村生态环境前景预测及生态建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运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贵州省农村生态环境前景预测进行了探讨,并运用该模型对耕地面积、森林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工业"三废"排放量及化肥、农药使用量等农村生态环境要素进行发展趋势预测,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甘南作为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和地位。由于自然、历史和人为等因素影响,甘南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各类生态问题十分突出。针对甘南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伟凡  李伟  崔广学 《科技信息》2007,(35):301-301,295
为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根据水利部新时期的治水思路,黄委党组提出了建设好"三条黄河"(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的现代治黄理念。随着黄河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2005年黄委成立了供水局,定性为准事业单位,按供水企业模式运作,这给黄河供水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不得不直面这样的问题:如何提高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关中东部黄河、渭河、洛河三角地带沙苑生态环境变迁做深入分析和研究,为治理和改善沙苑生态环境提供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进行分析。结果将沙苑生态环境变迁过程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对造成变迁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结论形成初期主要受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影响;之后的几个时期主要为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建国后,经过合理的改造,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