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教育语法"在德语教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交际教学法的负面影响,不少学生对语法学习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在陈旧的语法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际又相互脱节,然而“教育语法”能够克服上述缺点。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引入“教育语法”。今介绍“教育语法”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如何将“教育语法”应用到实践中,以阐明引入“教育语法”的意义,以期提高语法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运用语法演变中的“扩展”和“重新分析”理论对文献语料加以分析,可以揭示副词“顾”的产生过程。副词“顾”由动词演变而来,在语法化过程中受到副词“反”的影响。“顾”所在格式的名词次类变换也是“顾”语法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化”缀词中“X”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语素组或准词组,其语法性质可以是名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区别词性成分、数量词性成分甚至副词性成分等。通过实例考察,“化”缀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动词,但不排除为形容词甚至是区别词,而其整体意义与词根“X”的联系也有很强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要"的语法化琐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是近年来语法学界的研究热点。“要”的语法化具有代表性。本文拟运用Edward Sapir和Christian Lehmann的相关理论对“要”的语法化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副词“独”的语法意义相当复杂,可以做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以及语气副词,同时“独”又有众多的相关用法,和现代汉语相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独”的使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余江话的“里”尾可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性成分或动词性结构后面构成名词,能起到区别事物、表示词性变化、指小、亲昵或纯粹作名词的标志等作用;在使用原则上名词“里”尾与普通话“子”尾同中有异;“里”尾名词所指事物范围广(可分为人名、人品、疾病、人体、服饰、家俱生活用品、房屋建筑、动物及其他等九类)。“里”尾亦可加在形容性成分后构成形式多样的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有表示词性变化、附加评价意义、扩大语法功能等作用。“里”尾还能通过特定的形式,与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度量量词及自主量词等结合,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时贤对同义词的界定标准,从历时角度分析“酣”、“醉”的同义关系及在语义、语法、语用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死人A”类结构是龙岩话形容词表高级程度的一类独特的结构方式,类似的说法有四种:“死人A”、“A死兮”、“A遘死”、“A死人”。它们互有联系又各具特色,本文试从语法分布、功能、表义特征等方面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在龙岩话当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者”之本义,学界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赞同何金松先生的观点,释“者”为“附著”,正因其有“附着”义,故而“者”作为虚词,只能附著于其他词语之后显示其意义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0.
云南方言中,疑问句常采用“有没有”的提问方式,这一提问方式与现代汉语疑问句中的是非问“V没V”在形式上看起来十分相似,因此,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云南方言语法的影响,回答问题时常出现“有V(过)”的不规范现象。本文通过对云南方言语法的调查,对“有V(过)”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测度副词"敢"、"敢是"的形成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度副词“敢”是在反诘副词“敢”的基础上形成的.“敢”开始兼表测度与疑问语气,后来可以仅表测度语气.测度副词“敢是”与测度副词“敢”在语义上相关联,其形成是一个跨层结构词汇化的过程.在语气演化上,“敢是”与“敢”相同.类化是语法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个F"色彩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在由量词向助词虚化过程中,表“量”的意义逐渐减弱,表示某种语法的意义却逐渐加强,从而使“个”的功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原来在典型量词用法中不能产生的色彩意义.随着这些功能的变化而产生一。“个F”的常见色彩意义,有表示强调的色彩意义;有表示微小的、表示轻巧的和表示随便的色彩意义等几种。  相似文献   

13.
指人“的”字结构是“的”字结构中很有特色的一种类型,在学术界却被忽略了。尽管分析“的”字结构时提及过,但学者的研究仅限于语法层面。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外部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映像形式和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指人“的”字结构产生的两个重要原因,运用“映像”和“转喻”理论对此进行了阐释,并对该结构的构成形式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4.
国内的语法化研究绝大部分集中于历时研究,即探讨某个语法形式的历时演变过程。现以共时的视角,分别从语义、结构密度、语法结构和语用范围四个方面探讨汉语中“不要太……”结构的“准语法化”现象(即语法化倾向),并且对产生此现象的认知动因作出解释。通过分析,得出两个结论:1)语义变化导致语法结构变化;2)语用范围可以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到微观,宏观化和微观化并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重庆方言的词缀"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重庆(指重庆市区)方言中,词缀“头”可作名词词缀(记作头1)、方位词词缀(记作头2)和形容词词缀(记作头3)。其中“动词词根 头”构成名词,表示说话者认为是否有做某动作的价值,词缀“头”(记作头B)具有不同于词缀“头”的其它用法(记作头A)的显著特点,但头B仍为词缀而非语尾。词缀“头”的语法作用有二:构词语素(转变词性,改变词义)和构形语素(词义不变,增加音节)。  相似文献   

16.
“V之前”和“没有V之前”结构作为现代汉语常见的时间状语结构,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通常被当作相同的结构对待。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这两个看似相同的结构其实在语法、语义和语用等不同层面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的“没有”一般认为有两种用法,一种作为“有”的否定式,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是实义动词;另一种是副词,否定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经常作状语。本文通过大量语料的研究发现“没有”还有一种用法,由动词虚化为副词,又由副词语法化为语气词,经常出现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  相似文献   

18.
汉语普通话中的“有”具有多达九个义项,此外近几年还出现了一些所谓不合语法规则的“有+VP”这一语言现象。我们认为这九个义项以及“有”在新产生的一些语言现象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并非独立存在的,“有”的“存在”义是“有”的这些语法意义中的原型意义,其他的一些意义是“有”这个词的范畴中的好样本、差样本或者边缘成员。这些语法意义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及深刻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9.
时处介词"从"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词“从”可以引进处所、时间、范围、对象和方式。本文主要论述时处介词“从”的由来和发展。“从”在表示处所时,具有四种功能:1、经由。2、始发点。3、所在处。4、方向。笔者认为,“从”获得表示经由的功能,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构。当它获得表示经由的功能时,它成为“自”的同义词,然后与之同义同向发展,获得表示始发点的功能。“从”之获表示处所的功能,成为“于,在”的同义词,是它自身继续语法化的结果,具体地说是它所处的语义结构发型的结果。当它成为“于、在”的同义词之后,又成为“向”的同义词。因为在汉语史上,“向”也曾具有表示处所的功能。这也是同义同向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谈《红楼梦》语言世界的"偏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度”和“偏离”是修辞学的重要概念,已存在于语言世界等交际活动的四个世界之中。《红楼梦》的语言世界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种层级结构中均存在着偏离。且这种偏离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文化世界都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