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风格和追求的作家,师陀早期创作中废墟意象高度密集,而这正是师陀独特的精神气质———废墟心理的外化。这种心理来自于其幼年时代形成的创伤性体验。这种心理特质体现为对现实中废墟的批判、对文化废墟的检省、对生命废墟的咏叹。这种独有的废墟精神特质使师陀在现代文坛优秀作家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风格和追求的作家,师陀早期创作中废墟意象高度密集,而这正是师陀独特的精神气质——废虚心理的外化。这种心理来自于其幼年时代形成的创伤性体验。这种心理特质体现为对现实中废虚的批判、对文化废虚的检省、对生命废墟的咏叹。这种独有的废墟精神特质使师陀在现代文坛优秀作家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师陀先生创作的果园城世界内蕴丰厚而淳实,主要体现在意象的营构、生活呈现、语言选择等三个方面,在诗化的语言和抒情笔致中隐藏着作家冷峻的批判指向。  相似文献   

4.
师陀乡土小说中一系列封建家族衰亡和底层民众家庭缺失的文本叙述,彰显的是作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时中原农村日益衰败的文化批判意识.同时,师陀的无家情结和对理想家园的追寻也寄寓其中.  相似文献   

5.
师陀的杂评《"京派"与"海派"》从"名""实"之辨的角度审视30年代京海派论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师陀客观记录了京海派论争的缘起、论争焦点和论争的偏颇所在;二是师陀表达了个人对于京海派论争的独到之见。师陀的《"京派"与"海派"》值得研读。  相似文献   

6.
师陀笔下的"新女性"来自城镇乡村,她们在家庭、社会和心灵深处寻找自我身份的认同却屡遭挫败。师陀立足于女性个体立场,展现了她们追求自由平等实践过程中的困境。同时,师陀揭示了女子自由平等启蒙理念在"以人为本"层面的缺失给"新女性"带来的创伤,启示人们思考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究竟给女子自由平等实践提供了多少自由的空间?把鲁迅先生对"娜拉走后怎样"的理性质疑进一步拓展到了文化反思的层面。  相似文献   

7.
师陀的《果园城记》体现了战争时期特有的荒原体验与感伤色调,作家在对战争和民族进行反思后所持的启蒙立场与作者原有的情感立场产生了多重冲突,而情感、理智及其与时代之间犬牙交错的紧张与焦虑又为作品打上了浓重的挽歌情调。  相似文献   

8.
独特的“浮世绘”——浅析师陀小说的文本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师陀的小说集《果园城》来分析小说的文本世界,认为小说作者通过对人物生存图景的叙写,表达对现实的忧虑与思考,因对现实的失望而寄情于优美的自然风景,突显人物生存的艰难,借此表达对美好的期待。  相似文献   

9.
<正> 引言 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作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可以说是其中一位具有独特个性、思想又最复杂的作家。当他来到这个世界,就仿佛耶稣基督降临尘世,注定要经受苦难的考验。贫困、疾病、苦役、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痛苦现实……在这个人与社会的双重苦难的挤压下,陀思  相似文献   

10.
现代作家师陀四十年代创作于上海孤岛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尽管与抗战疏离,但孤岛上海的创作背景和八年抗战的创作经历,使这部作品承载了独具一格的时空感和源于怀乡的参差对照艺术。寂寞的时代和师陀多舛的人生经历,成就了《果园城记》独特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以性心理为视域焦点,将其细腻的笔触深入到都市,深入到尘封的历史,深入到人的潜意识,描写性欲压抑、探索人性奥秘、状写内在的真实,展示了其对人性独特的思考和阐释,堪称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第一人。本文主要以《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三个小说集为基点,详细阐释了施蛰存对心理分析小说的实验性探索。  相似文献   

12.
试析沈石溪笔下狼形象的母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石溪,一个倍受欢迎的动物小说作家,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狼形象,他极力赞誉狼的重要本性之一——母爱,以狼母爱之伟大照出如今社会中人类某些人性的沉沦,是希望对人类有某些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分别产生于中国和美国的两部作品——《紫颜色》与《黑氏》,都描写了受压迫的女性摆脱束缚,寻找自我的过程。但她们的成长道路又迥然不同,黑氏依靠异性之爱,西丽亚则依靠姐妹情谊。这种不同源自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反映了不同国家女性解放的特点,但它们的最终目标仍是两性的和谐,文学在其最高意义上仍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4.
施蛰存的历史题材小说是他“独自去走一条新路径”的杰作,是作者在现在时间中完成的对历史的理解,目的在于显示个体精神人格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在这类历史题材小说中,作者消解了得道高僧、民族英雄之辈堂皇的冠冕,以分裂的姿态诠释着一种生存的悖论。施蛰存为他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个体人格自我构筑了一种独特的表述体系,即“内自我一假自我”系统,揭示了其本质的生存状态:焦虑。这种焦虑主要表现为对罪过的焦虑。  相似文献   

15.
“水”是法国当代作家勒·克莱齐奥最擅长描写的一种自然意象,是其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子题。作家作品中“水”有诸多呈现形式和不同的象征意义。“水”是一种赋有灵性的物质存在,它灵动、多变,承载着人物的命运和幻想,既代表生,又代表死,在人物的想象世界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水”随心转,人在自身深处具有流水的命运,而人对水的遐想是无止境的。  相似文献   

16.
李师江是"70后"作家中对小说创作具有清醒意识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从身体写作的无耻叙事,到都市小说的狂欢化叙事,再到古典白话世情小说的老实叙事,变化很大。无论哪种风格,诚实化叙事都是他小说创作的生命,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不断的文学转型中,李师江的小说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兼具作家与评论家风范的刘忠诚被誉为文学奇士。他在戏剧、小说创作和文艺评论度理论研究等诸多领域都有突出成果,并产生过轰动效应。他的作品深埋思想的炸弹,他的小说是关于小说的小说。他的突出建树、艺术特质和“创风格、创流派、创体系”的创新意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家总是与时代息息相关,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状态密不可分,作家只有沉潜到生活的最深处,感受到时代的强有力的脉动,才有可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作家张廷竹和他的“大时代三部曲”(《大路朝天》、《盛世危情》、《清平世界》)以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深刻介入社会问题,展现社会众生相,揭示人本性中的善与恶在非常状态下的激变,着力于对人的灵魂的探索与改造,探索未来发展之路,不失为一个时代的“醒世恒言”,也为改革文学提供了新的范本。  相似文献   

19.
艾伟是一个擅长小说写作的新锐作家。在日益喧嚣浮躁的时代里,艾伟的小说却在不断演绎人性深处的奥秘,并因此而获得一种可贵的精神的厚度,他善于将人物置于非常情境中去看取人性的变化,原罪与救赎是他的小说在向人性深处掘进时一个不断被言说的母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