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葡萄叶片内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代谢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无核白鸡心葡萄为材料,在观察其花芽分化的全过程的同时测定生长期叶片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在浙江省宁波地区保温裁培条件下无核白鸡心葡萄花芽分化始于5月上旬,生长健壮的中庸枝当年可完成三级轴分化;次年树体活动后至萌芽前,完成四级轴、五级轴分化;萌芽后至开花前完成花器官分化。试验中发现中庸枝、旺枝、弱枝叶片内可溶性糖、蔗糖、果糖以及淀粉含量差异较大;这些物质的含量与花芽分化的进度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花芽分化进度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花芽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银杏雌、雄株花芽分化后期及开花期间内含物和激素代谢的动态变化,为银杏雌、雄株的定向培育、授粉、性别鉴定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采集银杏雌、雄株花芽分化后期(11月25日—次年3月16日)、开花期(3月17日—4月7日)、开花后(4月8日—4月28日)3个阶段短枝果芽及开花后的叶片,测定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黄酮和内酯等内含物及激素含量。【结果】在花芽分化后期,银杏雄株普遍比雌株含有更多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也更高;而在开花期,银杏雌株比雄株含有更多的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其PAL活性也更高,但此期间雄株的赤霉素(GA)和玉米素(ZT)含量远高于雌株。雌、雄植株芽期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远高于开花期和花后期,而开花期间雌、雄株叶片都具有较高的ZT、GA、总黄酮和萜内酯水平。【结论】银杏雌、雄株在开花时间各节点的生理代谢水平出现不同步性,雄株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黄酮和萜内酯的高点比雌株早2周左右。较高水平的GA和ZT、总黄酮和萜内酯可能是银杏雄株开花及雌株胚珠发育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3.
不同盐碱化草甸羊草越冬根茎中可溶性糖和蛋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松嫩平原不同盐碱化草甸的羊草越冬根茎中果糖、蔗糖、可溶性总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越冬根茎中有机物质与土壤pH值、电导率及7月中旬时羊草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羊草越冬根茎中的果糖、蔗糖及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土壤中盐碱度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pH值和盐度的逐渐升高,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果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羊草越冬根茎中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与7月中旬时羊草的密度和高度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兰州百合和唐菖蒲花粉在离体培养中对外源糖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在定性分析这两种球根花卉成熟花粉糖类物质的基础上,对花粉萌发过程中糖类物质含量和相关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两种球根花卉花粉中都含有蔗糖、葡萄糖、果糖等可溶性糖,但仅兰州百合花粉中含有淀粉,且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以PEG4000+硼酸为培养基进行花粉培养,两种花粉均有较高的萌发率;唐菖蒲花粉在仅添加PEG的培养基中不能萌发,兰州百合花粉则可以萌发.在花粉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变化,但兰州百合花粉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唐菖蒲花粉,蔗糖酶及乳糖酶变化显著,在花粉培养初期迅速下降.淀粉(兰州百合)、蔗糖及葡萄糖含量的变化也很显著,尤其是葡萄糖.因此,两种花粉在PEG培养基中萌发力的差异,以及对外源糖的选择性都或许与花粉中糖类物质的种类、含量及酶的活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5.
以30份超甜玉米杂交种为材料.研究ADPG—PPase活性与糖份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ADPG—PPase活性与还原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蔗糖、水溶性多糖、可溶性总糖含量相关不显著。蔗糖含量与水溶性多糖、可溶性总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水溶性多糖含量与可溶性总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测定了白兰瓜果实组织在不同时期的呼吸强度、糖分和含氮物质含量的变化。用纸上色层分析法鉴别了各个时期白兰瓜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的种类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试验目的在于找出白兰瓜果实在发育和成熟期间糖分与含氮物质代谢的规律,而且探讨呼吸作用和糖、氮代谢间的关系。白兰瓜果实在发育的早期呼吸强度最高,各种糖分中以葡萄糖含量最多,蔗糖含量最少,蛋白质氮含量高,非蛋白氮含量低。在开花后10天至35天,随着果实的迅速增大,呼吸强度逐渐下降到最低点,与此相件随,蛋白质氮量和总氮量亦随之下降,葡萄糖、果糖和总糖量一直上升,但蔗糖含量仍然很少。在开花后35天至45天,果实进入成熟时期,呼吸强度急剧上升,出现呼吸高峯,总糖量增加不大,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下降。在此成熟过程中,蔗糖和蛋白质大量累积,其含量变化与呼吸强度上升相平行。当采收以后,果实进入衰老阶段,呼吸强度逐渐下降,蛋白质氮含量亦件随下降,物质代谢趋向分解。由上结果可以看出,呼吸作用和蔗糖、蛋白质合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可能当呼吸高峯到来时,供给了蔗糖和蛋白质合成所需的能,因而引起了蔗糖和蛋白质的大量积累。白兰瓜果实中可溶性糖共有三种,即葡萄糖、果糖和蔗糖。氨基酸已确定有六种,即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和一种未能定名的氢基酸。在白兰瓜果实不同发育和成熟时期,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的种类并无变化,但在量上则发生了明显地改变。  相似文献   

7.
以杂交水稻两优288为材料,用外源植酸酶处理种子,测定萌发后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植酸酶活性.结果表明,种子由休眠转入萌发状态的过程中,经过植酸酶处理后的种子较对照组,α-淀粉酶活性增强,可溶性糖含量剧增,新陈代谢活跃,但随着萌发时间的延续,α-淀粉酶活性减弱,可溶性糖含量有所降低,而外源植酸酶处理过的种子α-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内源植酸酶活性高峰期较对照的早,且持续时间长.说明植酸酶在杂交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甜高粱秸秆中可溶性糖提取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高效、低耗的甜高粱可溶性糖提取方式条件,并分析糖的种类及比例.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对浸提率的影响.蒽酮法测定可溶性总糖含量,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还原性糖含量,离子色谱法测得甜高粱秸秆中可溶性糖的种类.当料液比1∶4,温度60℃,浸提时间2 h条件下浸提得到的糖最多,水浸提法甜秸秆可提取出19.01%的(以葡萄糖计)总糖.甜秸秆中含有43.35%的蔗糖、14.2%的葡萄糖、11.36%的果糖.  相似文献   

9.
以半冬性强筋品种济麦20和弱筋品种郑麦004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灌浆期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积累变化及播期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播期对两品种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积累的影响存在差异,济麦20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受播期影响大于郑麦004;两品种均以晚播有利于淀粉的积累,适当晚播有利于济麦20支链淀粉的积累,适时播种有利于郑麦004直链淀粉的积累;千粒质量济麦20以适播最大,郑麦004以晚播最大,千粒质量变化与可溶性糖含量及淀粉积累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因此,在生产中应针对不同筋型小麦品种籽粒糖和淀粉积累特点确定适宜的播期,以达到提高产量和优化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盐碱地绒毛白蜡与柽柳展叶期生理生化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重盐分胁迫地段植物展叶期的生理生化特性.2007年4月29日,在天津大港区官港森林公园选定绒毛白蜡和柽柳样株,从早10时到晚8时,每隔2 h采集植物的根、枝、叶.按120°划分3个方位采样以做重复.用液氮罐带回实验室,测定组织含水量、水势、可溶性糖含量以及SOD和CAT活性.结果表明,柽柳的叶和根中的含水量显著高于绒毛白蜡,且含水量从叶到枝和从枝到根具有更大的变幅;绒毛白蜡叶水势与叶可溶性糖含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而柽柳叶水势与叶可溶性糖含量之间呈二次曲线负相关的变化趋势但不显著;柽柳叶中SOD活性和CAT活性之间呈正相关,而绒毛白蜡展叶中SOD活性和CAT活性之间则呈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重盐分胁迫地段,柽柳以其较强的稀盐能力、渗透调节能力以及代谢能力使得其耐盐能力优于绒毛白蜡.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东山引种的33个短枝木麻黄国际种源为材料,对小枝中的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以及总酚、可溶性缩合单宁、结合态缩合单宁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福建东山引种的33个短枝木麻黄粗蛋白的含量平均为(11.08±1.93)%,粗脂肪含量平均为(2.37±0.51)%,可溶性糖含量平均为(5.30±1.00)%.大洋洲种源的短枝木麻黄的总酚含量较低(n=8),与非洲(n=5)和亚洲(n=20)种源的短枝木麻黄总酚含量差异显著;大洋洲种源的可溶性缩合单宁的含量与亚洲种源没有显著性差异,非洲种源的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较其他两个洲种源的高;各洲种源的结合态缩合单宁均无显著性差异.筛选出23号(马来西亚),5号(印度),30号(泰国)为沿海防护林中较为优良的树种种源.本实验为进一步丰富生产用种、提高沿海防护林的生产力和抗逆性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PEG胁迫对蓖麻种子吸胀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研究渗透胁迫对蓖麻种子吸胀和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蓖麻种子吸胀速率均随PEG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5%的PEG处理能促进蓖麻种子萌发,10%和15%浓度的PEG处理对蓖麻种子萌发起到明显抑制;蓖麻种子萌发期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均随着PEG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5%的PEG处理蓖麻种子可溶性糖含量最高,10%的PEG处理蓖麻种子脯氨酸含量为最高;哲蓖3号种子的抗渗透胁迫能力强于其它3个品种.  相似文献   

13.
南京椴花芽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南京椴花芽分化过程.结果表明:南京椴越冬休眠芽为混合芽,萌发后叶腋处形成花芽.花芽分化时期为当年3月底至5月初,历时35~40 d,具有分化时间短、速度快的特点.花芽分化包括花序分化和小花分化两个过程,可划分为花芽分化始期、花序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花萼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雌蕊原基分化期等7个时期.  相似文献   

14.
罗充  彭抒昂  马湘涛 《贵州科学》2007,25(Z1):470-475
研究不同促控剂对草莓成花过程中钙(Ca2 )、钙调素(CaM)及同化物的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中的Ca2 含量在花芽分化始期时有一积累高峰,随成花的进行而降低,花序分化期再次积累成峰值.而顶芽中CaM的含量的高峰与叶片Ca2 峰值同时出现或稍后.A23187处理可使植株Ca2 和CaM在花芽分化始期的高峰提前,并增强花序分化期的峰;EGTA处理使植株的Ca2 的含量下降,但CaM的含量变动规律性不大;而TFP可降低植株的CaM含量,但对植株的Ca2 影响不大.各处理植株的可溶性糖、还原糖和淀粉含量在成花前均处于高水平,并随项芽分化花芽大量消耗.植株的蛋白质含量在花序原始体出现时形成峰值,随后缓慢降低.此外,还对草莓的花芽分化前后Ca2 和CaM的动态、Ca2 和CaM的促进剂或抑制剂对草莓成花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水杨酸对豌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食荚豌豆--青荷9号的种子为材料,用10-200mg/L的水杨酸分别浸种12h和36h,观察豌豆种子萌发情况及其萌发过程中种子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淀粉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用10-50mg/L水杨酸浸种12h及10mg/L水杨酸浸种36h对豌豆种子的萌发无显著抑制作用,且可提高种子的发芽指数.当水杨酸浓度增大,浸种时间延长时则抑制豌豆种子萌发.用水杨酸处理后种子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同种子的萌发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16.
甜玉米籽粒发育糖分积累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甜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糖分积累的差异 .结果表明 :在各采收期总糖含量以超甜玉米最高 ,加强甜次之 ,普通甜玉米最低 ;随发育进程的不同 ,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的还原糖含量、蔗糖含量、水溶性多糖 (WSP)含量以及水分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可溶性糖含量与蔗糖含量相一致 .依籽粒水分含量和糖分积累规律确定的适宜采收期 ,普通甜玉米以授粉后 18~ 2 1天为好 ,加强甜玉米相对延长 ,超甜玉米则宜适当推迟 .  相似文献   

17.
梨花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梨花柱头的可授性和花粉活力、不同培养基组分对梨花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梨花柱头的可授期为6 d,开花当天梨花的花粉活力就达100%,持续3 d之后缓慢下降,梨花枯萎时仍有一半以上的花粉具有活力.梨花花粉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 MS 蔗糖150 g·L-1 硼酸0.03 g·L-1 氯化钙0.04 g·L-1 .  相似文献   

18.
以人工老化的西葫芦种子为材料, 研究不同强度高压静电场对其萌发的生理生化效应, 探索了种子吸涨时间、萌发时间、萌发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随高压静电场强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1.5-2.5 kV/cm场强范围内, 可显著促进种子吸胀.缩短萌发时间;2.5~3.5kV/cm场强处理可显著提高发芽率, 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提高均达到极显著水平;1.5~2.5 kV/cm范围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提高;2.5~3.5kV/cm范围内, 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明显提高;2.5 kV/cm场强对膜系统的稳定性最强,可视为促进老化西葫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处理场强.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一次进样,同时测定水果中的果糖、山梨醇、葡萄糖和蔗糖等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表明,整个分析过程在27 min内完成,各组分能够达到很好的分离,在0.2~20 mg/mL的糖质量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99以上,4种糖的加标回收率为97.07%~100.11%,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精密度,样品前处理方法简便,可用于快速、准确地测定水果中果糖、山梨醇、葡萄糖和蔗糖等可溶性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含量可较好地表征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该研究比较分析了亚热带地区常见的落叶与常绿2种生活型园林树种的叶和枝中NSC(可溶性糖、淀粉)的含量及其季节变化,以探讨不同生活型植物对亚热带气候的适应方式。结果表明:(1)落叶和常绿树种叶的NSC含量差异明显,落叶树种的为15.71%,而常绿树种的达19.24%;(2)落叶和常绿树种叶和枝的NSC含量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叶可溶性糖含量随季节变化逐渐升高、而淀粉含量呈下降的趋势; 2种生活型树种1年生枝的可溶性糖含量都表现为上升的趋势,落叶树种的淀粉含量呈“∧”形变化,常绿树种的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落叶树种叶的可溶性糖和枝的淀粉含量季节波动更大;(3)落叶树种的叶可溶性糖与多年生枝的淀粉含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而与1年生枝的关系不显著; 常绿树种叶可溶性糖与1年生枝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多年生枝的相关性不显著。总之,落叶和常绿树种对亚热带气候存在不同的糖转移和转化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