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运霞 《科技信息》2011,(22):I0165-I0165
自然世界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要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随着生态主义批评的日益发展,生态美学逐渐成为与其相对应的审美视域。通过大马林鱼与本篇小说主人公桑迪亚哥的殊死搏斗,以及马林鱼勇于拼搏的精神来展现其生态美,从而呼吁人类以一种新的视角去关注生态方面的美,保护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2.
评说环境,讨论生态似乎是当前的时髦话题。因为国人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已有了切肤之痛;对生态、环境的问题作理性的思考与深入研究也成为当下学术界的“显学”。生态美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态美学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是由中国学者首先提出的。经过四、五年的理论探讨与酝酿,在新世纪初,学者们推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中引人注目的有,2000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曾永成的《文艺生态学引论》;同年12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一套生态文化丛书,其中包括了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和徐恒醇的《生态美学》。其后,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2003年10月)和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2003年8月)以及袁鼎生的《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2005年5月)先后出版并引起文艺学、美学同仁们的反响和好评。同时,全国性的生态美学会议也在各地连续召开,颇能吸引政府及学界的眼球。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态美学丛书》或许是赶上了时髦的快班车,但细细读来却又觉得作者都是在严肃认真地进行学理的探究,似乎又和赶时髦无关。该丛书由韩德信的《在世纪之交的分界线上》,盖光的《文艺生态审美论》,岳友熙的《生态环境美学》,张艳梅、蒋学杰、吴景明...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丛书》由《在世纪之交的分界线上》、《文艺生态审美论》、《生态环境美学》、《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五部著作组成。该丛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基础,不但为当代生态美学与生态文艺学学科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而且还可以看作是我们的哲学理念由传统认识论向当代存在论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本丛书是我国学者在生态美学领域辛勤劳动的重要实绩,它的问世必将对当代中国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与文艺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推动、借鉴和启发意义,对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美生场论     
美生场是美活生态、愉生氛围、整生范式对生耦合的旋升环长的美生文明圈,构成了生态美学新的逻辑模态与本质框图。生态美学的元范畴,从生态审美场转换为美生场,标志着这门学科走出了主体性场域,进入了生态系统的国度,形成了由生态审美方式论向审美生态本体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诗意地栖居”是生态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在广义的生态美学概念下,它是指在生态平衡的立场上,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审美地生存”。《丁登寺旁》和《前赤壁赋》作为东西方山水作品的代表,都表达了人与自然“诗意地栖居”的生态美学观念。但前者受“泛神论”的影响,而后者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实现“诗意地栖居”的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6.
《风骚比较新论》从自然审美和生态美的角度审视《诗经》与《楚辞》的物象,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理论上,它有助于我们解读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自然审美传统。现实上,它利于我们充分发挥自然审美的当代文化价值,重视生态美建设,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当代人类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7.
袁鼎生提升出生态辩证法,构建了整生范式,生发了元范畴,形成了集逻辑、历史、应用、比较研究以及元学科研究于一体的超循环运转的生态美学理论体系。他以生态为基点,整合融通了人类学与美学,标识了生态美学的生境与发展理路,并主张在艺术生境和艺术人生的耦合并进中,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8.
《美海观澜——环桂林生态旅游》是袁鼎生景观审美的代表性著作,是审美实践与审美理论的整生统一。从其对景观审美的条分缕析、景观审美的真情灌注、审美景观的千姿百态、景观审美的方法与原理四个方面展开了解析。  相似文献   

9.
本学科创建于1952年,1960年招收本科生,199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袁家骅、罗季光、王均等前辈曾在广西民族大学进行教学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经过60年的建设,形成了以壮侗语族语言文学、生态美学为龙头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一)以审美生态观拓展文艺学研究新领域。学科带头人袁鼎生的"审美生态观"被称为"已成体系、相对成熟,且影响较广"的三种代表性生态美学观之一(党圣元语),贯穿于美学与文学研究,搭建了文艺学研究新平台,是中国生态美学研究重要基地。(二)壮侗语族语言文学研究独树一帜。立足于壮侗语族语言的调查、描写与研究,在广西民族古籍整理与研究、濒危语言研究、民族民间文学、国内外壮侗语族语言文学比较研究方  相似文献   

10.
李锦芳西由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余安邦先生主编的《情、欲与文化》2003年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出版。本书收入的8篇不同作者的论文,其内容均与本书的主题———情、欲与文化———有关。第一篇是蔡铮云的文章《情欲的吊诡与反思:表达的解构与重建》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的写作困境,给学生传授生态美学知识,指导学生自觉地以生态美学思想来观照自然,关注并参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与实践中发现更多具有生态审美价值的写作素材,拓展诗意写作空间,创作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世界观面临生态转向的历史时期,审美教育将再次发挥扎根现实、慰贴人生的实践品质,吸纳生态整体观,重新建构新的生态美育理论,并作为生命体验、整合的中介,审美地参与天人关系的调适,培育生态审美主体、优化生态审美对象,让新的生态审美主体按照生态美的规律生存、实践,自觉推进人与自然生态美的创造,并在这一系统生存的过程中最终实现生态审美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由 中华美学学会、全国青年美学学术委员会主办,广西民族学院承办的“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于 2004 年 10 月 21 日至22日在广西民族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十五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美学”、“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古代生态思想与现代生态理论”、“‘人类中心’与‘生态中心’”等议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旨在展现生态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寻找并搭建生态美学通往现实的桥梁,以便于用生态美学观反思人类的行为,树立环境忧患意识,进而用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结合薇拉·凯瑟小说作品的文本分析,从三个方面——生态整体主义审美观、生命共同体意识、“荒野”审美来探讨凯瑟小说中潜隐的生态文明审美观,旨在为正在构建之中的生态美学理论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并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水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将水土资源的保护利用实践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应用水土保持技术与措施的生态治理、知识普及和景观体验等功能开展研学旅行,是当前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水土保持主要技术与措施具有生态性、科技性和教育性的特性,其内涵与载体具有生态美、科技美和知识美,即形成水土资源的水土之美.基于水土之美,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开发的案例地,研究开发体现水土之生态美、水土之科技美和水土之知识美的研学旅行项目,以探索依托水土资源进行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基地开发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人总是追求美好的东西.“美”,涵盖着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因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审美属性.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1844年《政经学——哲学手册》).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金秋十月 ,金风送爽。乘着我国“神州五号”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喜讯 ,我们将今年的最后一期刊物呈现在您的面前。一门学科的系统建构 ,大约经过新的研究方法的倡导、元学科的探索和理论系统的实际建立这样三个环节。生态美学的形成也大抵如此。自鲁枢元在 2 0世纪 90年代提倡生态文艺学的方法以来 ,生态美学的研究渐入佳境 ,不时有上乘之作问世 ,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当下 ,生态审美学正处在体系性的建构中。民族生态美学作为生态美学的特殊形态 ,由广西民族学院中文学院的一群中青年学者提出来 ,力求实现新方法的提倡、元学科的研…  相似文献   

18.
体育审美教育旨在以“美”为突破点,注重对体育运动中美元素的挖掘、欣赏、创造,最终达到“以美倡学”、“以美促学”的教育目的,进而激发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促进其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民族艺术是典型的生态艺术,生发路径明晰独特:天成性艺术——生存性艺术——生活性艺术——生态性艺术——天态化艺术。此种生态发展路径决定了民族艺术具有天然的生态审美特征,构成民族美育的客体基础。民族艺术活动与生态存在、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及文化活动的统合,生成了系统整生的生态审美场,生态美育活动在其中展开。生态审美场造就的全面的美生主体,在生态化与艺术化耦合并进的审美氛围与审美范式下,实现了生态美育的完整本质,朝着美生理想迈进,终形成和谐自由的民族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系美善的二律背反。由善偏向美,是白居易所处时代的社会时尚和许多诗人的普遍心理。就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契机看,劝善不是目的,审美才是目的。白居易对李、杨爱情这一历史题材根据审美需要进行艺术处理。诗人对李、杨爱情生活的表现是描写细腻,宛转陈情,增强美感,而不是“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从审美品位来看,《长恨歌》属于悲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