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左联"在1932至1933年间创办了一些刊物,如《文学月报》、《文化月报》、《文学杂志》、《文艺月报》、《文学》月刊等。通过这些刊物,"左联"推动了"文艺大众化"讨论,研讨了一些无产阶级文化问题,彰显了北平"左联"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实绩,尤其是《文学》月刊的刊行和《子夜》的出版,标志着左翼文学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文学港》是宁波市文联与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纯文学刊物。作为宁波文学人的精神家园,《文学港》在改革开放30年的文学历程中,以其独特的办刊宗旨和强烈的办刊责任,立足宁波,放眼全国,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者,见证了宁波人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3.
在反思“纯文学”的问题中,不能仅仅以文学为中心来讨论20世纪80年代确立的“纯文学”的观念,或者通过揭示文学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并不能面对“纯文学”所带来的“去政治化”的逻辑。本文通过对瞿秋白临终遗言《多余的话》的细读,认为在瞿秋白看来,认为“文学”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更能把握现实,这种对“文学”的理解并不是说文学相比政治更“自由”,而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出现了问题,所以,这里的“文学”不过是在“政治与文学”的二元结构中凸显政治困境的他者,或者说文学比政治更“政治”。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之“文学”门,可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即学与文。“学”是指博学经典子史,“文”则更多地与现代概念的文学相一致,表现出“纯文学”的特征。而从“学”与“文”所涉及到的一些审美概念来看,此二者又有一定的交叉性,这或许能解释“文学”门中“文学”的含义。支遁在“文学”门并不涉及纯文学形象的范畴,而这种形象很可能会影响到后人对他文学成就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纯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自2001年李陀的《漫说"纯文学"》发表后,在文学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论争,但学界对其概念的界定仍旧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对先锋派作家苏童小说创作发生过程的论述和作品生成后评论家对其研究,希图从微观的角度对"纯文学"这一概念做进一步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纯文学"概念入手,追述了它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文学语境中内涵的演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文学批评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回到文学自身"这一提法的有效性以及文学是如何同生存境况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7.
1933年7月,由茅盾作为隐形主编的《文学》月刊在上海创刊,它在国民党严密的文化控制下发展成长起来,在血雨腥风中不屈不挠,艰难地走过了五个年头,是新文学史上继《小说月报》之后、抗战之前寿命最长的大型文学刊物。茅盾拥有独特的批评观,他将编辑策略中的"名人效应"与"陌生效应"巧妙地结合起来,团结了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家,成就了一批文坛新秀,使《文学》月刊成为30年代文学史上的"明星"杂志。  相似文献   

8.
《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在1950年代以降的中国台湾现代文学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这两个杂志出现的语境、特点,它们在当时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对于文学生态(特别是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文学杂志》核心人物夏济安通过杂志来追问“何谓现代文学”,它跟传统与西文到底是什么关系。而《现代文学》体现出一种重造文学的冲动,也昭示出一代人的精神史。不能把《现代文学》和“现代派”简单等同。需要把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放在殖民、冷战结构,放在资本主义扩张史,放在跨文化旅行的变形和再造中来讨论,对之做出更历史化、更开放的解释,它也构成了一种“小文学”。  相似文献   

9.
普列特尼约夫作为《现代人》杂志第二任主编,其主持九年的《现代人》在思想激荡的19世纪40年代被认为是"远离争论""旁观社会""脱离文学生活",而在文学史、杂志史的叙述中均"被省略",主编及其《现代人》的独特价值被忽视.实际上,他不仅主持《现代人》杂志,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学事业和教育生涯——先后在宫廷(给亚历山大皇储和皇室...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格局发生变化,"纯文学"逐渐成为高雅文化的象征。路遥小说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持续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给新世纪文学以启示:文学的边缘化并不意味着文学的"死亡";文学依然可以吸引并感动读者,并从中获得精神慰藉和力量,得到精神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格局发生变化,"纯文学"逐渐成为高雅文化的象征。路遥小说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持续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给新世纪文学以启示:文学的边缘化并不意味着文学的"死亡";文学依然可以吸引并感动读者,并从中获得精神慰藉和力量,得到精神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以纯文学观书写文学史曾是一些文学史家的执着追求,这以香港学者司马长风的文学史叙述最为典型。以纯文学观书写文学史有其合理根据,并在文学史建构中有重要意义,但现实语境并没给文学留下超然的纯洁空间。纯文学史观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学史观一样,都会显示出它们的极端性与片面性而扭曲文学史面目。  相似文献   

13.
"魏晋文学自觉说"一经铃木虎雄和鲁迅提出,便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通识。然而,近三十年来,"魏晋文学自觉说"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关于"文学自觉",学术界先后推出了"汉代文学自觉说"、"宋齐文学自觉说"、"春秋文学自觉说"等截然不同的观点。究其原因,"文学自觉"是一个暧昧不清的概念,既可指杂文学的自觉、纯文学的自觉,又可指独立文学批评的出现。从中日现代学术的视角出发,"魏晋文学自觉说"依然是一个更为稳妥的学说。  相似文献   

14.
论纯文学期刊的通俗化走向戴庆钰经历了十年“文革”,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大批纯文学期刊创刊或复刊了,文学期刊的园地显得绿意盎然,一派生机。当时的中国文坛,纯文学期刊占绝对优势。80年代中期,文学新刊纷纷破土,新创刊的文学期刊不下60种之多,出现了文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论之"文"与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是两个异质的谱系,前者一直都是在杂文学观念的视域中,而后者则有鲜明的学科分类意识,基本上属于纯文学观念的视域.然而,从晚清至"五四",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超功利审美型文学观的建立,促成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向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谱系转型.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末,现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为中国小说观念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最佳载体。1902年,梁启超创办了《新小说》杂志,并通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把小说视为"文学之最上乘"。《新小说》颠覆了历史上鄙视小说的陈腐观念,由它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很快在文坛上发生影响,并迅速生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小说革新运动。  相似文献   

17.
宋玉赋首次将“赋”作为自觉的文体脱离先秦“诗”的襁褓,标志中国文学由《诗经》而《楚辞》到“汉赋”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宋玉的宫廷赋,在内容上自抒情怀,文思尚美,寓庄于谐,使赋体的纯文学化倾向得以宏扬、发展;而其创作形式,也为汉赋奠定了艺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三十年文学"的发展频频受制于政治、商业和电子媒介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文学与政治、90年代文学与商业、当下时代文学与电子媒介这三个维度大致勾勒出了"新三十年文学"的生态面貌.80年代文学以1985年为分界线,之前是文学与政治的合谋期,之后文学与政治走向疏离;90年代文学背离纯文学传统,投入到商业的怀抱中;当下时代文学受电子媒介影响,进一步走向式微,甚至有人宣布文学已死亡,但文学的终点也正是文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1835年舍维廖夫的《文学与商业》,1836年果戈理的《论1834和1835年杂志文学的动向》两文挑起了关于文学商业化大众化的争论.此时创办的《现代人》也被裹挟在20-30年代俄国这股文学商业化的浪潮中.舍维廖夫抨击文学的商业化倾向,果戈理认为问题不在于文学是否商业化,而在于文学是否具有内在品质.具有贵族性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20.
从《小说琐征》到《管锥编》,贯穿着钱钟书始终如一的立足文本、矢志创新、连类打通等批评旨趣与理念,但也呈现出些许嬗变:由早年纯文学范围内“零星随感”式的“谈文论艺”,逐渐上升到了对人类文化“圆照周览”式的整体反思与批判,兼融文学与文化;由专注于对文学内部规律的探讨,逐渐重视对外部规律的研究,兼顾审美与人生;由对批评理论的相对轻视转为重视,兼及实践与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