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创作者的主体性阅读是自觉自由的生命活动,它是审美想象力激活的重要方式,也是形象创造的前提条件。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文学经典的主体性阅读,而且要强调思想经典的主体性阅读。只有通过形象与思想的自由综合,文学想象与形象创造才会实现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伦理学以形式主义而著称,善良意志是其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和实践理性的根据。康德通过批判经验论幸福主义,深刻地论述了道德主体性思想,集中探讨了道德法则的普遍性、意志自律以及自由、责任和义务等概念,在善良意志学说中确立了人在伦理领域中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3.
马、恩在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和以费尔巴哈为终结的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的基础上,对主体性的内涵进行了论述.它有以下几个层次一、主体是现实的人;二、主体的自主性与为我性;三、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四、主体的自由与意志的实现.马、恩的这些论述对当今的主体性讨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网络诗歌的生产和传播机制在给予创作者更多的表达自由和空间的同时,也导致了创作主体的退隐。网络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对中心话语模式的消解,网络诗人作为民间的边缘化群体,其消弭主体的创作姿态导致了网络诗歌作品主体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5.
徐雁 《海峡科学》2004,(9):62-64
自由的本质是人类具有的"自我主宰"的意志以及能够以此意志指引人们的行为.法律是为认可人们自由的行为,为自由提供保障、确定范围,以自由为目的而产生的.法制与自由就如同舟与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自由的追求,促使法律的创设和良好的实施.同样,对自由的追求,也促使人们对恶法的抛弃.即使有一天,法律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但自由的精神依将永存.  相似文献   

6.
马、恩在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和以费尔巴哈为终结的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的基础上,对主体性的内涵进行了论述。它有以下几个层次:一、主体是现实的人;二、主体的自主性与为我性;三、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四、主体的自由与意志的实现。马、恩的这些论述对当今的主体性讨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理念是主体性、和谐性、法律性融于一体的理念。哲学视域下的主体性在古希腊萌芽,经过中世纪的发展,最终在近代被确立,但这还只是一种理念,并没有获得现实意义。只有在法律的维度下,它才获得了理性的自治性、意志的自由、利益的保护的现实意义。这些意义在和谐理念的指导下,达致实践理性的共融性、意志的共存、利益的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8.
胡适冲破“人的依赖关系”的个性解放,是当时青年的共同追求,也是启蒙运动的中心议题。他认为须使个人有自由意志。须使个人担干系、负责任。胡适通过张扬“个人主义”的话语策略,把女性解放吸纳入个性解放的要求中,明确将个人主义树立为女性解放的指导思想。宣传“努力做一个人”的理想,以超越和替代原先女性解放话语中“贤妻良母”的目标。在他看来,精神的觉醒和自由意志的显现,是女性解放的关键。所以会特别突出女性获得主体性的瞬间,比如“出走”。  相似文献   

9.
吴立群 《科技资讯》2009,(31):217-217,219
《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其重要性在于提出了主体性的音乐理论。本文着重从音乐的三要素引发,联系原文,结合音乐作品实例,论证了音乐活动中创作者,演奏者、欣赏者三个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以此来论及嵇康的主体性音乐观。  相似文献   

10.
徐晓荃 《太原科技》2002,(5):15-15,17
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以柯尔堡为代表的西方德育理论,反对道德灌输,尊重道德的主体性和道德主体的自由意志,主张学生从实践中获得道德上的成熟,认为实践过程就是创造需要的过程,道德需要源于道德实践,并构建出新的参与式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审美创造主体论是巴赫金美学思想的核心 ,涵义结构复杂 ,但这个结构整体上却有鲜明的特征 :一体双义。他既是外位整体的审美观照者 /创造者 ,又因对他者的当下直观产生交互性的同情体验而成为一个形象化的客体性人物。反映在作品创造中 ,一方面他是一个不可论定者 ,同时又客体化为两付“面具” ,成为叙述人和主人公 ;另一方面 ,读者从作品整体的形式中能感受到他把握语言的艺术功力 ,而这一能力却来自大时代文化史的形塑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作有其特殊规律,在审美趣味、艺术形式、表现方法等方面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文学传统依然能为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关键在于作家如何汲取。丁玲在创作上对古代文学精华的汲取有三大方面,即推崇圆熟的叙述方式、赞赏高明的写人技巧、熟谙精妙的语言表达,这既是她的个人兴趣爱好,也是她对文学创作规律认识逐渐加深而形成的。其真知灼见对中国当代文学如何借鉴传统文学、消化吸收外来文化,最终走向世界,依然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将"物、意、文"矛盾关系引入创作过程,并对文学构思过程及艺术表现过程作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文赋》中还提出了"缘情"主张,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江淹的文学创作深受《楚辞》的影响,其诗、赋大量袭用《楚辞》的语言;并继承了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充分展现了他遭受贬谪时的心路历程;他还大量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强调文学的讽谏意义。江淹自觉的学习《楚辞》和他崇尚复古的创作主张一致,这也正是他在骈体盛行,追求文学的娱乐价值的时代,表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密不可分。文学作品通过采用特殊的、有别于非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特定的意义,从而实现其审美艺术价值。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其本质是要再现原作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以《苔丝》的三个中译本为例,从主位推进模式这一语言形式入手,考察译文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与原文"审美忠实",达到"形神兼似"。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文艺创作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新农村文艺创作中,既要注重"百花齐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同时,又要牢牢把握住文艺创作"求真"、"向善"、"崇美"的审美价值取向,不违背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才能发展和繁荣健康文明的农村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张静 《科技信息》2012,(1):452-453
以德国文论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文本的召唤结构为主要理论框架,对托妮·莫里森的新作《慈悲》从叙事语言和修辞格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透析这部小说中所蕴含的各种形式的审美空间及其所创造的丰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类比,指出:音乐语言来源于人类的内心情感,是以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为材料,按照一定的音乐创作法则构建起来的人类情感主观性的描述。因而得出这样的结论:音乐语言虽然不同于文学语言,但它所表达的情感却更真实、更准确。它是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最贴切的语言。  相似文献   

19.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总结前人对"言"、"象"、"意"关系的哲学讨论和文学艺术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了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意象"观点。刘勰的"意象"观不仅丰富了前人"意象"理论的内涵,也开了魏晋南北朝讨论"意境"理论的先河,并为促进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