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数据带来了因果与相关的显明观点,共鸣者众,争鸣者也不乏其数。因果与相关本来就是哲学上的老问题,老问题新讨论,大数据视域下重新审视两者的关系是对哲学或者大数据哲学的有益补充。相关关系可以细分为(决定论)因果、统计因果与非因果关系。相关关系包含了决定论的因果关系,决定论的因果关系必定是相关关系;统计因果找到了协调传统科学哲学的方法论与大数据方法论的中间桥梁,是大数据研究的一个中间驿站;大数据视域下通过统计因果相关可以推测集体的和个体的因果关系,但不能给出明确的证明依据;可以借助统计因果相关对因果与相关进行区别并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因果度问题     
主流因果理论将因果关系视为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因果度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就理论哲学而言,还是就实践哲学而言,因果度问题都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因果度问题的研究主要呈现为结构方程理论、概率理论和博弈论理论三种进路。这些理论提供了思考因果度问题的宝贵尝试,但各自均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借助刘易斯反事实条件句因果理论,可以尝试勾画一种新的因果度概念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刘易斯开拓了从事件之间的反事实条件依赖关系来定义因果性的研究进路。然而,该进路面临着可能世界相似性标准存在理论困境、因果性定义不恰当等问题。朱亚迪·珀尔将因果性的反事实条件分析运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因果推理,提出了因果模型理论,该理论在应对“回溯性”和“共伴性”及多元联结问题上具有相对于刘易斯理论的独特优势。但因果模型理论在刻画假设性思考之选择机制上存在不足。借鉴交互信念可计算理论等新成果,可为因果模型论提供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4.
尽管大多数人并不否认主体的信念、期望等心理内容对行为的解释作用,但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就是意向解释是不是因果解释。本文尝试从因果观念入手,厘清目前西方心灵哲学对此问题研究的各种思路及问题所在,其研究趋势可归结为:第一,对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具备法则学特征的规律的要求逐渐被弱化;第二,因果关系在本体论上的实在地位逐步被弱化甚至消解。通过分析,最终表明解答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描述因果关系、属性、定律等概念的本体论图景及其关联。  相似文献   

5.
如何看待因果关系在物理学和专门科学中的角色是当代哲学和科学哲学中一个最富争议的论题.与消除物理学因果关系的罗素及新罗素主义相反,高层次因果还原论从一端走向另一端,认为物理学是唯一适用因果关系的科学,而专门科学中的因果关系要么是多余的,要么是无意义的.然而,鉴于高层次因果还原论形而上学假定的内在限制及专门科学因果关系的特...  相似文献   

6.
逆向因果关系问题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因果哲学中最棘手的一个问题,特别是近五十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哲学与物理讨论涉及一连串相互冲突的分析。在持续至今的这场争论中,许多哲学家越来越倾向接受逆向因果关系,即便是那些主张其不可能的学者也承认他们的观点是建立在有争议的哲学基础之上的,认为有必要提供更为可靠的中性论据。伴随时间对称量子力学表述的发展,物理学家也在重新审视量子因果相关的深层本性。量子事件的因果时间序也许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象位置、动量一样服从量子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科学哲学中存在两种主要的因果理论,一是可操控性理论,二是机制论。然而,这两种理论在因果性形而上学问题上相互排斥,难以互补地形成一个融贯的因果理论。而在证据理论的视角下,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问题可以被看作是因果假设的证据来源和推理问题。诺顿(John D.Norton)的"质料"归纳理论、赖斯(Julian Reiss)的实用主义证据理论以及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的认知因果性理论为在社会科学中形成一个融贯的因果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围绕着休谟是否承认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个问题,当代西方休谟研究者形成了三种立场:实在论、反实在论与准实在论。实在论者认为休谟是一位因果实在论者,休谟主张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因果力量和必然联系,对休谟的因果观作出了新的解释;反实在论者坚持传统的观点,从休谟的观念理论及其复现原则出发论证了休谟否认客观因果关系的存在;而准实在论者则试图调和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以投射论来说明休谟的因果观介于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实在论、反实在论与准实在论都缺乏根本的说服力,但其探索和争论深化了人们对休谟因果观的研究和理解,推动了休谟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发展,塞尔对专名的研究由前期的"簇摹状词"理论转到"簇意向内容"理论,其研究方向也由语言哲学转向心灵哲学。塞尔认为专名的含义就是意向内容,指称是由一根意向内容的,因果历史链条决定的。本文指出,由于塞尔忽略语境因素,且意向内容本质上是心理的因而是私人性的,这使专名的意义在其理论中失去公共性。本文对塞尔、克里普克和陈晓平三人的因果历史理论作了比较和评价,进而指出,在语境中两种因果历史链条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因果过度决定是心灵因果排除问题所面临的挑战之一,金在权与洛维尔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两人都认定了一个共同性的前提:当且仅当因果关系是产生型的,过度决定才是有问题的;但他们对于心灵因果关系在形而上学层面的不同意见,使得他们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金在权认为心灵因果关系是产生型的,所以过度决定是有问题的;洛维尔认为因果关系的产生型假说是错误的形而上学预设,因此过度决定是可以接受的。本文结合谢弗对人类自主行动在神经生理学层面的双重防御结构的分析,表明1.心灵因果关系不是产生型因果关系;2.产生型因果理论并不优于依赖型因果理论。因此,金在权对过度决定的反驳是不成立的,对于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而言,因果过度决定仍然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梅勒的因果观是建构在其时空观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因果理念,它秉持着"将因果关系中的‘因与果’同现实世界中的‘原因事件与结果事件’相区别"的做法,为解决因果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梅勒看来,现实世界中的"原因事件"和"结果事件"在结成因果关系之前是一种既非充分也非必要的关系,只有当相互发生作用时才会产生因果联系,二者之所以会发生作用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公共属性,而且这种公共属性通过研究是可以被发现的。当二者结成因果关系时,其中的"因与果"则既是同时的也是同地的。梅勒的这种新型因果理念不仅为解决"因果的本质性问题、因果的必然性问题、因果的可知性问题"提供了新路径,而且为诠释因果关系与时空关系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哲学研究主要从哲学维度审视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现实应用,具有推进哲学研究领域拓展和内容深化的理论意义、引导人工智能相关科技伦理规范及人文约束的实践意义以及支持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历史意义。人工智能哲学研究需要重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伦理学等维度的问题,未来应当关注正确处理人工智能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评判人工智能引发的科技和社会变革的意义、人工智能的奇点突破及其评价、人工智能在社会认识论中的应用建构、人工智能引发的技术运用与社会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贯穿着鲜明的语境论特征,现有的范式理论已无法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做出正确描述,语境论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理论发展的新范式。语境论范式的最大特征,就是所有问题都围绕语境问题而展开。人工智能中的语境,可分为表征语境和计算语境。建立在现有范式之上的语境论范式,必然以表征语境和计算语境为主要特征。表征语境与计算语境围绕智能模拟的语境问题逐步走向融合,将是语境论范式下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     
正关于因果的研究在最近三十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些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如火如荼,更是对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刘闯教授在2018年复旦大学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成立大会上曾这样说:"欲要理解智能,我们需要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因果性";而加州理工的哲学家克里斯托弗·希区柯克也那样说过:"我们正身处一个令人振奋的时刻,这里的‘我们’指的是那些研究因果本质的哲学家。在过去十年左右,我们目睹了奔涌而来的哲学努力以试图敲开包裹着  相似文献   

15.
因果实现原则是心身因果关系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钟磊借助因果关系的干预主义理论表明因果实现原则并不成立。根据因果关系的干预主义理论,向上因果关系不符合缺席条件,而向下因果关系不符合出现条件,所以因果实现原则是错误的,进而因果排他性论证失效。本文所提出的殊型功能主义可以坚持在干预主义理论、心理多重可实现性成立的前提下,反驳钟磊的论证。此外,殊型功能主义可以衍推殊型同一论,并为非还原物理主义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16.
解释项和被解释项之间的逻辑相关、统计相关以及因果相关等语义学模型都不能揭示科学解释的内在机制。解释必须涉及语境,必须关注解释主体。范·弗拉森和阿欣斯坦等人把解释拓展为理论、事实和语境的三元关系,但因为不是基于解释者的模型,也不能摆脱解释困境。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解释模型介于解释模型的语义学进路和语用学进路之间,它立足于把解释的因果关系和解释者的信念相结合,把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考虑在内从而避免科学解释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7.
可操控性概念将因果关系刻画为介入之下的不变性,这是近些年越来越被主流科学哲学的讨论所接受的视角。它一方面跳出了能动性因果理论的人类中心主义窠臼,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律则性因果理论的缺陷,能够主张有限程度的因果意义。这对于刻画社会科学的因果定律与说明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语境与语言、推理被并列为人工智能所面临的三大挑战,涉及语词多义、领域特定话语、文本先备知识等具体的技术问题。语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形式化以语境的"命题逻辑系统"和"局部模型语义"/"多语境系统"为代表。然而,语境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不同的会话场景,不同的文本不能被简单地归属给一系列定制好的语境——与一个个场景和文本对应的是一个个具体的语境:它们之间既不是简单的类属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组合关系,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家族类似性。  相似文献   

19.
R.Keith Sawyer提出非还原个体主义并利用Fodor的多重实现和狂野析取论证为不可还原性和下向因果关系辩护,但遇到了论证困难。Fodor的论证无法排除社会性质到个体性质的部分可还原或局部可还原的可能性,而且其论证本身主要是论证了特殊科学的自主性,并不足以证明下向因果关系。导致非还原个体主义论证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对依随关系解释模型的过分依赖。第二,心物关系与社会——个体关系未必是平衡的,把非还原物理主义完全移植到社会领域作的论证尚缺解释力。第三,缺乏对社会性质的下向因果的解释模型。因此,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放弃依随关系的静态模型而采用动力学模型;修正认识论上的强突现观点;对社会性质的下向因果论证必须分清三个层次和三种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R.Keith Sawyer提出非还原个体主义并利用Fodor的多重实现和狂野析取论证为不可还原性和下向因果关系辩护,但遇到了论证困难。Fodor的论证无法排除社会性质到个体性质的部分可还原或局部可还原的可能性,而且其论证本身主要是论证了特殊科学的自主性,并不足以证明下向因果关系。导致非还原个体主义论证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对依随关系解释模型的过分依赖。第二,心物关系与社会——个体关系未必是平衡的,把非还原物理主义完全移植到社会领域作的论证尚缺解释力。第三,缺乏对社会性质的下向因果的解释模型。因此,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放弃依随关系的静态模型而采用动力学模型;修正认识论上的强突现观点;对社会性质的下向因果论证必须分清三个层次和三种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