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英雄崇拜的创作冲动、故事的神秘性书写和"村规民约"的改写等三个方面来研究鬼子作品中的创作本能。认为作家的民族身份往往会对作家创作的意旨、风格和艺术创造等方面产生影响,鬼子是当下蜚声文坛的新锐作家,创新和摆脱狭小的地域文化拘囿,是他的艺术追求,但他的创作仍不可避免地受到他早年的仫佬山乡生活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恰恰形成了他特有的风格,并有利于作品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陈忠实小说创作研究多集中于《白鹿原》一书。本文试图全面、简要勾勒1979年到《白鹿原》成书前陈忠实的小说创作。基于陈忠实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共产党员的特定身份,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主题可为改革开放后乡村政治与农村改革的写真,作品中突出刻画了四类乡村工作者群像。1985年后陈忠实开始反思改革开放带来的"离土"与"道德价值观异变"这两大乡村变迁,渴望构建新型道德价值观体系,《白鹿原》的写作主题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3.
《芙蓉镇》是一部反映我国湘南山镇社会风情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家“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奇妙地把风土人情与政治斗争的狂飚巨澜糅合起来,熔于一炉,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千奇百怪的世相,唱出了一曲严酷的乡村牧歌。作品对极“左”路线的抨击,对历史过往生活的反思,对人们命运的慨叹,都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来反映的。作家通过描写生活在芙蓉镇的一群人物的命运,通过表现这些人物之间  相似文献   

4.
地域文化小说显示了人与文化的亲和关系,"桂西北"民族文化抒写已然孕育许多优秀作家与作品。通过对话认为,作家要关注到人类共同的命运、人的本性、人的心灵,只有把本民族的命运、本民族的情感密码置于人类历史长河之中来审视,那么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就解决了,即"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民族文学》1998年度发表的少数民族作家的部分散文作品进行评析。就当前“散文热”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无序状态,以及少数民族作家在此环境中所坚守的几个散文创作主题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少数民族作家的散文创作没有怨气、牢骚气和小家子气,而是着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较深层的思索,进而表现出的是一种清正之气。  相似文献   

6.
路遥是中国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重要的代表作家。他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传统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的小说从现实出发,本着再现生活的创作原则,描写交叉地带的农村人物,并在作品中倾注浓厚的时代意识、富有强烈的现实感,呈现出自己的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7.
 陈忠实、贾平凹和路遥,是陕西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界3位大家。他们的小说记录了三秦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诉说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伟大与传奇,让读者不断感受到中国人生存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最近,我看了一些关于他们创作过程的资料,感觉他们的作品创作过程与科学研究非常类似。3位作家都是在用生命进行创作,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他们精神所致的必然。我们能从他们小说创作的过程,获得对我们科研工作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东北作家群萌生于“九一八”之后的哈尔滨,崛起于1935年的上海,成长于“七七事变”前后。“九一八”东北沦陷后,以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罗烽、白朗等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的创作,主要是以故土东北大地为题材领域,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现实生活。以对故土的怀念,来抒发爱国深情;用作品中的抗日描写凝结抗日情结,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认同方式。他们的创作为中国文坛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9.
神巫文化是沈从文创作中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也是深入探索其创作文化意义的重要关注点。作为现代文坛中最具边地色彩的作家,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立场上,频繁借用极具风情的文学意象,进行精美绝伦的“神性”书写。他笔下人物归于神性的命运,一方面挑战着主流文化的规约和城市生命的萎顿,另一方面也寄予了作家对民族文明在现代社会命运归宿的深忧隐痛。  相似文献   

10.
东北作家群萌生于"九一八"之后的哈尔滨,崛起于1935年的上海,成长于"七七事变"前后."九一八"东北沦陷后,以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罗烽、白朗等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的创作,主要是以故土东北大地为题材领域,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现实生活.以对故土的怀念,来抒发爱国深情;用作品中的抗日描写凝结抗日情结,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认同方式.他们的创作为中国文坛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白鹿原》与《飘》中的主人公在特定时期内的性格和命运,探讨作者陈忠实与玛格丽特·米切尔分别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文化再认知,试图从文化层面对此进行平行类同的研究,旨在指出这一认知倾向的共同存在,并指出从文化分析角度对作品进行研究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染是女性主义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对父亲形象的颠覆性描写和既恨又爱的感情显示了其作品独特的审美意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在面对男权社会和男人时极端矛盾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陈后主文、赋主要被唐代以后的史书、类书、总集和选本所收录,今存绝大部分作品收集在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计38篇。通过爬梳古今文献,可得文13篇。此外,还从各类文献中,找到了一些陈后主创作过更多作品的具体线索,据此推断其佚文应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4.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陈桂棣报告文学的一个突出存在,也是解读其作品的阈阀;作家以总体把握问题为指归,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多层面地揭示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寻求着问题的解决之道;作品的深刻来自于作家对事实真相的把握和直面现实的勇气,以及对所发掘的问题做出准确和深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陈桂棣是当代报告文学创作的名家,他直面现实,追踪社会重大问题,创作出一篇篇产生了全国性轰动的报告文学。研读这些作品,可以看出陈桂棣创作的基本走向和显著特点:陈桂棣以极大的热情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或热点问题,通过深入的思考与精辟的分析,全方位地展开了对官与民诸多问题的深刻描绘和真切透视,塑造了一群“官”与“民”的形象,揭示了一个个关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6.
《语法修辞讲话》和《汉语修辞学》是修辞学史上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后出现的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虽均为修辞类著作,但两书的理论体系和论述方法却大相径庭,修辞理念大不相同,体现出两种不同的修辞观点。  相似文献   

17.
陈子龙所处的时代,经历了多次复古与反复古更迭的文坛并没有大放异彩,明王朝更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文坛浅陋、庸俗的诗风并不能承担起拯救时弊的重任。陈子龙在这种情况下祖述六经、力返风雅,承前后七子之余续,宗法唐诗秦文,提出了"文以范古为美"、"诗之为经"、"诗有六义,比兴要焉"等文学主张。强调诗人要忠君爱国、济世安邦,诗歌要雅正崇古、忧时托志。  相似文献   

18.
陈梦雷虽然一生坎坷,但著述不辍,亦为传承妈祖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他撰有赞颂妈祖神助收复台湾灵迹的赞文,在所编纂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更收裁有丰富的妈祖史料,对今天妈祖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铎是明代中叶散曲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大家,他现存的大量风情闺怨类曲作,长期以来都是众矢之的。其实,这些曲作并非都是“既多蹈袭,亦浅才情”的艳曲一流,而是以另一种委婉细腻之笔墨,绘出了深闺女子及青楼女子柔肠百结的相思与哀怨。通过缠绵相思、心理透析和青楼风景三个层面,对陈铎风情闺怨类曲作分别加以细微探析,可纠正人们对于其曲作的片面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