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简述了温热环境和家畜体温调节的特点,剖析了恒温动物的体热平衡的机制,提出了改善温热环境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对其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17.5~27.5℃的范围内,大麝鼩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36.40±0.05)℃;热中性区为20~30℃;基础代谢率为(4.37±0.14)ml O2/(g.h);最小热传导为(0.32±0.01)ml O2/(g.h.℃)。大麝鼩的摄入能为(4.40±0.43)kJ/(g.d),消化能为(4.03±0.40)kJ/(g.d),可代谢能为(3.95±0.39)kJ/(g.d)。消化率为(91.41±0.88)%,可代谢能效率为(89.58±0.87)%。总之,大麝鼩体温和热传导相对较低,BMR较高,TNZ相对较宽,消化率较高。这些特征可能与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鱼类、两栖类、爬虫类可称为变温脊椎动物(poikilothermicvertebrates) ,鱼类和两栖类又可称为水栖动物。水栖动物和恒温动物比较其代谢率低 ,体表隔热组织少。内温性体温调节 (endothermic)机构不能有效地维持体温 ,但可通过向温热环境移动即行动性体温调节反应使机体保持在适宜体温范围内 ,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行动性体温调节反应的成立表示在两栖动物体内存在体温调节系统。动物具有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和向效应器传达信号系统。1 水栖变温动物的体温水栖变温动物静止时体温一般只比周围水温… 相似文献
4.
哺乳动物是一类具有高代谢率的恒温动物,它们可通过自身体内氧化代谢产热在较大的环境温度范围内维持高而相对恒定的体温,其体温具有周期性节律变化的特征。冬眠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应对寒冷、食物缺乏等恶劣环境的生物学习性。冬眠时动物的体温会大幅度下降,这种低体温是动物主动调节的。冬眠的哺乳动物,不论是在冬眠季节还是非冬眠季节,表现出的体温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产热和散热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机理和产热特征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概括叙述了冬眠哺乳动物在活跃季节、入眠过程以及冬眠季节体温调节的特点;恒温哺乳动物体温调节的假说及其发展;冬眠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以及对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TRP通道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树麻雀的体温调节,对不同环境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下的气候箱驯化树麻雀日体温、光照和黑暗两时段体温,以及季节驯化树麻雀的体温等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环境温度对树麻雀体温影响显著(P〈0.05),低温环境中树麻雀体温调节标准升高;光周期是树麻雀体温日节律调节的信号,光消失时树麻雀将启动相应的降低体温标准的节能预算对策;树麻雀体温的季节性差异极显著(P〈0.01),夏、秋、冬和春四季树麻雀体温依次降低。总之,能量收支预算决定了树麻雀体温调节,高的体温和体温调节能力是树麻雀能够成为具有较高适合度的遍布物种的重要生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胎后发育的体温调节和产热能力,对其出生后1~42日龄幼仔的体温和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日龄和7日龄时高山姬鼠幼仔体温和RMR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14日龄时,高山姬鼠幼仔在低温条件下(5℃、10℃)体温相对较低,此时RMR已有明显的增加:7~14日龄是其体温调节能力快速发育的时期;21日龄时,高山姬鼠幼仔在低温条件下RMR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点的RMR,28日龄时,高山姬鼠幼仔RMR在高温(35℃)条件下也表现出增加的趋势;35日龄和42日龄时,能判断高山姬鼠幼仔热中性区(thermal neutral zone,TNZ)在22.5~30℃之间,接近成体水平。以上这些结果说明,高山姬鼠幼仔在胎后发育过程中,为维持恒定的体温,不同发育时期产热机制和能量分配方式不同,发育早期,生理性产热较弱,能量主要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离开母体后,其恒温能力及产热调节能力得到较快的发展,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腹腔注射及在体和离体下丘脑视前区(POAH)微量给药的方法,观测ATP对大鼠体温调节的影响。结果显示:(1)腹腔注射ATP有明显降体温作用,降温幅度和作用时间具量-效关系。去甲肾上腺素β受体阻断剂(心得静)可抑制ATP的降温作用,表明ATP在外周的降温作用可能是由交感神经系统中介的;(2)POAH微量注入低剂量的ATP使体温下降,其作用被ATP受体P2的阻断剂(ReactiveBlue2)所阻断,表明ATP的降温作用是通过P2型受体起作用的;注入高剂量的ATP使体温上升,其机制与ATP络合Ca2+的作用相关;(3)离体脑片给在体的研究以佐证,高和低浓度的ATP分别抑制和易化POAH热敏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表明ATP可能是直接通过影响POAH温敏神经元放电活动参与体温调节的。 相似文献
8.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4):F0002-F0002
“达乌尔黄鼠进入冬眠前后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机理研究”是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杨明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为30470279),资助经费20万元,起止时间为2005年1月-2007年12月。项目组成员有李庆芬、黄晨西、李兴升、李纪元、张丽娜、贾亚雄和赵志军,其中教授2人,高级实验师1人,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2人。 相似文献
9.
观察了脑室注射6-OHDA对达乌尔黄鼠体温及体温调节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脑室注射200μg 6-OHDA产生一个短暂的急性低体温效应,在室温环境中体温下降幅度为5℃左右,在5℃寒冷环境中体温下降7℃左右。脑室注射第二个剂量6-OHDA所引起的低体温效应比第一次明显减弱;中枢投入α-受体阻滞剂可以取消此低体温效应。(2)脑室注射6-OHDA对体温调节能力仅有暂时性影响,注药20小时后,体温调节能力即可恢复,动物在寒冷环境中和正常动物一样能够维持恒定的体温。这些观察结果为应用6-OHDA于冬眠实验工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发热和机体的免疫增强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热是许多疾病常见的伴随症状 ,是临床医师及病理生理学者非常关注的研究问题。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发热机制特别是对伴随发热机体免疫增强反应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 发热的过程发热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外源性致热原 (ExogenousPyrogen)进入机体 ,作用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 ,产生内源性致热原 (EndogenousPyrogen ,EP) ,EP直接或通过中枢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神经细胞 ,体温调定点上升 .使产热增加 ,散热减少 ,体温在一个新的调定点达到平衡。1 .1 外源性致… 相似文献
12.
以紫花苜蓿“中苜一号”为材料,分别比较了盐碱不同胁迫下紫花苜蓿光合参数、叶绿素和MDA的质量分数以及表皮解剖学特征。结果发现盐碱胁迫下,光合参数、叶绿素的质量分数、气孔开度都下降,而且碱胁迫下的下降程度高于盐胁迫,说明碱胁迫对紫花苜蓿的伤害强于盐胁迫。 相似文献
13.
逆流系统是一种物理学模型,在生理学及比较生理学中常用它研究和解释一些生理学现象及功能的本质所在。本文着重从生理学及比较生理的较广泛领域阐述逆流系统的概念和其在生理科学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冷驯化和复温过程中黑线仓鼠产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进一步阐明小型哺乳动物对环境低温的适应对策,测定了黑线仓鼠在冷驯化(5 ℃)和复温(23 ℃)过程中的基础代谢产热(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和非颤抖性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NST)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暖温环境下饲养的黑线仓鼠基础代谢率为1.23±0.10 mL O2·g-1·h-1,非颤抖性产热为4.69±0.34 mL O2·g-1·h-1均低于其体重异速生长方程计算的期望值;在冷驯化过程中,BMR增加,第3周达到最高值,比常温条件下增加了85.4%;NST随冷驯化时间的延长也有显著增加,第5周达最大值,比常温条件下增加了52.5%.在复温过程中,BMR和NST都降低,NST第1周即可降到初始水平.表明,在暖温条件下,黑线仓鼠具有较低的BMR和NST;在冷驯化过程中,通过增加BMR和NST,弥补低温下热量散失,维持恒定的体温,其中NST在冷适应增加产热中起主要作用.这些冷适应特征兼有北方物种和干旱沙漠物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以5种园林地被植物迷迭香、千层金、薰衣草、紫柳和栀子花作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水平对植物相对含水量、叶绿素总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度胁迫处理下,紫柳的相对含水量下降率最大,迷迭香的叶绿素总量下降率最大,紫柳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率最大,薰衣草的丙二醛含量变化率最大,迷迭香的脯氨酸含量变化率最大;运用主成分分析5种植物干旱情况影响最大的生理指标是:丙二醛和游离脯氨酸;运用隶属函数法对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得出5种园林地被植物抗旱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千层金、栀子花、薰衣草、迷迭香、紫柳. 相似文献
16.
石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47(10):1616-1620
研究人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光源照度和色温对人体体核温度、皮肤平均温度和皮肤血流量的影响,探索光源照明对人体体温调节的作用.对8名受试者在人工气候室不同环境温度(18,30 °C)、光源照度(300,1 000 lx)和色温(3 000,6 000 K)下的体核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和皮肤血流量进行了60 min的测量和记录.结果表明:无论在高温还是低温条件下,当人体暴露于低色温光源下时人的体核温度较高色温光源下时高;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平均皮肤温度和皮肤血流量在冷色温光源下的值高于低色温光源下的值;在较高温度下,平均皮肤血流量和皮肤温度在低色温光源下的值高于冷色温光源下的值.因此,在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光源照明对人体的热调节起着一定的作用,在环境高温下以运用高色温光源为宜,反之亦然.这提示人们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对于光源照度和色温的选择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除视觉需要外,选择时还应考虑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和舒适感. 相似文献
17.
南极环境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薛祚绂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3(3):386-393
介绍了甸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环境的影响下,机体生理、内分泌、免疫系统和心理活动的某些变化,上述观察对如何提高南极考察队员的适应能力以及从生理和心理方面选择队员提供了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18.
网络教学平台是网络教学的基础,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需要综合运用网络通信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编程技术和网络数据库等技术.本文介绍了基于B/S模式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原理. 相似文献
19.
犯罪心理生理的记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心理生理的记录技术,是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构成成分。这一技术包括皮层下结构控制的生理活动的记录技术和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的记录技术。大脑皮层生理活动的记录技术分大脑电流记录技术和皮层血流记录技术两类。大脑电流记录技术主要是指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和脑磁图(MEG)技术;皮层血流记录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和机能核磁共振技术(fMRI)。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