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1950-2004年重大洪水灾害综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全球EM-DAT(OFDA/CRED)国际灾害数据库中的重大洪水灾害相关资料,对全球1950—2004年重大洪水灾害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分析全球1950—2004年重大洪水灾害受灾人口及受灾经济损失的演进特征及地区分布特征,然后探讨重大洪水灾害的有关原因,并分析洪水灾害与全球ENSO年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洪水灾害一些特征及形成原因提出减少全球洪水灾害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
SHI Neng & CHEN Luweng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Nanjing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Nanjing China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3,48(3):281-286
In contrast to global temperature, fewer studies have been contributed to global precipitation. There are nu-merous efforts devoted to the problem, including Gruza[1], Diaz et al.[2], Bradley et al.[3], Vinnikov et al.[4] and Hulme[5], in which 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was addressed simply in the context of data in the 1980s, sometime be-fore that and the early 1990s[6—8]. More recently, studies have involved data around 1997 but on a local basis. Evi-dently, the problem of secular variatio… 相似文献
3.
ENSO事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NSO事件是影响全球气候异常的强信号 ,目前人们就ENSO事件对我国气候影响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夏季旱涝、台风和东北低温上 ,而在其对气候的季节影响方面研究的较少 .本文主要利用 1915年至 1998年我国东部 36个站点的月降水量等数据资料 ,采用X2 检验的统计方法 ,试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序列上来研究我国四季降水与EN SO事件的关系 .统计结果表明 :ENSO事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随季节、地区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特点 .夏季和秋季是ENSO事件与中国季节降水相关较显著的季节 ,其中尤以秋季更为显著 ,华北和华中地区是相关较好的地区 .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首先简要论述了土地利用/覆盖的内涵和LUCC研究的基本内容,然后着重总结了目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资源、环境和人口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己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也相应地开展了大量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文章回顾了中国在这个全球性热点领域所进行的研究;着重综述了中国土地利用/上地覆盖变化研究中时空变化、动力机制以及环境效应等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阐述了未来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区域平均和相关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沙尘日数发生频率及降水量与ENSO事件、大气-海洋环流因子SOI指数的关系.所用资料是山西18个站逐年逐月的扬沙、沙尘暴日数和降水量,资料序列长度为1961年-2003年.结果表明,山西的沙尘天气事件与SOI指数有显著的滞后两年的正响应关系,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的站点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和东北部;而降水量与SOI指数有显著的滞后一年的负响应关系,二者呈显著负相关的站点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西南部. 相似文献
7.
近500年ENSO时间序列的建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861~2000年的年平均(3月至次年2月)Nino 3.4区SST及ENSO综合指数ΔI把ENSO分为7级.暖事件(E)分3级即3,2和1,大约相当SST距平1.5℃,1.0℃及0.5℃.冷事件(A)也分3级,-3,-2和-1,对应的SST距平大体如E,绝对值稍小.正常年为0级.然后利用与ENSO有密切关系的代用资料重建1501~2000年逐年的ENSO级.对1874~1973年100年根据观测的综合指数所划分的级与代用资料得到的结果比较.代用资料能反演出80%以上的E年及A年.这样建立的500年ENSO序列,显示出2年多、3年多及5年多左右以及10年的ENSO变率,说明包括小冰期及现代暖期内的近500年中ENSO变率仍相对稳定.在小冰期冷期A年频率稍高,气候变暖的20世纪则E年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波致混合对CCSM3气候模式预测能力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气耦合模式CCSM3基础上引入波致混合作用后建立了改进的海气耦合模式,设计了SST同化方案,并进行了2005,2006和2007年ENSO的集合后报和2008年气候预测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海气耦合模式的同化效果优于原来的海气耦合模式CCSM3的同化效果.集合后报与观测资料对比表明:改进的海气耦合模式能够较好地预测当年ENSO事件的发生情况,预报强度和成熟期特征与实际也较吻合,波致混合可以明显地提升气候模式的预测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的海气耦合模式对2008年气候异常进行了集合预测,结果表明:始于2007年的La Nina事件将持续至2008年夏季,2008年El Nino事件出现概率很小;2008年夏季中国东南沿海、黄淮流域、东北东南部、新疆中南部以及青藏高原西部降水比往年偏多,局部可能出现洪涝,内蒙古西部、华南西南部以及青藏高原南部降水比往年偏少.我国沿海除两广地区和长江口附近地区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9.
北部湾广西沿海地区属于平均水深不足20 m的浅海海域,如果遭遇台风,暴潮位与天文潮高潮位重叠,尤其是与天文大潮期的高潮位重叠,极易因破坏性极强的风暴潮致灾.本文主要从ENSO现象产生的机理及作用出发,探讨其对北部湾广西沿海地区风暴潮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海热带气旋迅速加强活动特征及其与 ENSO 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 1949?2006 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 对强度迅速加强过程(12小时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增值≥10 m/ s) 发生在我国近海范围内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近海迅速加强热带气旋地理分布特点、发生时间和强度分布特征, 以及近海迅速加强热带气旋活动与 ENSO 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了ENSO 以及近海热带气旋起源位置对近海迅速加强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土地利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基于站点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最高、最低温度,采用观测资料减去再分析资料的方法(OMR),研究了1979-2008年我国东部区域地面温度的变化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地面温度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1979-2008年,研究区域的地面最高、最低温度增加显著,变化趋势分别为0.45和0.47℃/10a;总体上,土地利用状况导致的地面最高温度变化较小,由此导致的地面最低温度变化占最低温度变化总量的25.1%;城镇对地面最高、最低温度的影响最显著,耕地对地面温度日较差的影响最显著;夏、秋季土地利用状况对地面最高、最低温度变化的影响以降低或者增加幅度较小为主,而在春、冬季则主要导致地面温度上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全球变化——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3(3):422-426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生产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生产水平持续提高,但同时对环境也发生了深刻作用,突出表现在自然植被的破坏,土地的退化,水质的恶化等,从而影响到地表物质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全球变化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因此进行全球变化中的中国农业发展的适应对策研究势在必行,它包括弄清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及不确定性,气 相似文献
13.
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变化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东海沿岸8个长期水文观测站多年海表温度资料,分析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重点分析在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两次厄尔尼诺年期间的异常变化,以及ENSO影响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发生年,夏季风较弱,鄂霍次克海高压加强,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强度偏强,江淮流域及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偏低。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受到ENSO和PD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影响和调制,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前冬半年及当年,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偏低;在厄尔尼诺发生次年,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偏高。厄尔尼诺对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变化的影响通过海洋和大气2个通道,1982—1983年海表温度异常以负异常为主,1997—1998年海表温度异常以正异常为主;ENSO期间,北赤道流减弱,黑潮流量减少,海表温度降低。海表温度受局地气温影响显著,如果ENSO期间东亚气温升高,则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偏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生态学,土地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中国耕地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情提出了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主要农产品全球平均产量的更新计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基础数据库和国家农业年鉴,结合我国国情,对生态足迹模型的一个重要参数,农产品全球平均产量,进行了更新计算.其中,针对水产品生产的特点,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水产品平均产量的计算方法,通过与前人研究成果的对比,其结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是由中国电信推出的一项完全基于宽带网的图像远程监控、传输、存储、管理的增值业务。以全球眼的定价分析为起点,重点分析其定价策略及优惠和促销手段,讨论其定价特点,以及对中国电信发展的意义与定价策略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对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为主要表征的全球环境变化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健康,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其研究与拓展对完善地球系统科学、深化人地关系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是防范环境风险、控制和预防疾病传播、促进医疗和制药产业调整创新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耕地动态平衡的理论内涵与实施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中国耕地动态平衡,提出数量平衡,质量平衡,总体平衡,区域平衡及时间平衡是耕地动态平衡的理论内涵,并就我国耕地近期及未来的发展态势,探讨了实施耕地动态平衡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9.
陆地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基础工作,需要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虽然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学者围绕全球变化做了大量研究,但却很少关注陆地系统监测的指标体系.文章在分析建立陆地系统监测体系的科学目标和有关陆地系统的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出陆地系统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它由状态变量指标、通量变量指标、场变量指标和系统动态变量指标4类指标组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