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柚木Iectona grandis造林保证成活率的前提下,第二年套种甘蔗,对比柚木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柚木套种甘蔗造林的亩平均材积年生长量、平均单株材积年生长量均明显高于柚木常规造林,其中柚木套种甘蔗造林地的亩平均材积年生长量是柚木常规造林地的268%,柚木套种甘蔗造林林地的平均单株材积年生长量是柚木常规造林地的227.3%.  相似文献   

2.
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在镇巴县的启动和实施,造林绿化速度明显加快。截止2006年,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0.4万亩。然而,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大幅度增加,新幼龄林内鼠害问题逐年凸显出来,危害日趋严重。经2004年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全县退耕还林和天保公益林造林地林木不同程度受到鼠害的危害,面积高达6.9万亩。受害严重的兴隆、田坝、巴庙、  相似文献   

3.
红豆树造林时间宜在2—3月份,成活率可高达95%。分级造林试验,以Ⅱ、Ⅲ类苗木,即地径0.75—0.95cm、苗高37—57cm的苗木造林最容易成活,造林效果最好。红豆树苗木地径大小是影响其幼树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红豆树幼树抽高生长量与地径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67。红豆树幼树早期生长分化大,1年生幼树个体,树高最大为216cm,是平均值的2.5倍;幼树的地径最大值为2.7cm,是平均值的1.8倍;幼树抽梢最大值为141cm,是平均值的2.9倍。红豆树幼树低位截干枝条萌发能力强。  相似文献   

4.
阎潇倩 《科技潮》2009,(2):38-38
2008年,昌平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包括林业工程、农业工程及生态移民工程。其中林业工程包括人工造林6500亩、爆破造林3200亩、封山育林8万亩.农业工程包括人工种草5000亩、围栏封育2万亩等,生态移民165人。整个治理工程涉及流村、南口等10多个镇。同时,针对山区农民的居住条件.对流村镇溜石港村、瓦窑村、北照台村道路实施硬化工程,  相似文献   

5.
1、退耕还林成果 1.1 工程规模 自2000年以来,陇西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41.11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4.96万亩,还草0.1万亩,配套荒山造林工程24.45万亩,封山育林1.6万亩。工程涉及全县17个乡镇,200个行政村,1200个社,受益农户32000户、16.2万人。  相似文献   

6.
干旱脆弱立地条件下地膜覆盖造林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仲福 《甘肃科技》1998,14(6):28-28
干旱脆弱立地造林绿化,这是西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造林成功的一大难题。近两年,我们根据地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这一自然规律和现象,在平凉市北部西山采取地膜覆盖造林技术,进行油松、云杉植苗造林120多亩,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1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7.
今年我团实施退耕还林8026亩,其中部分土地盐碱较重,且处在灌溉下游,放水不方便,种植常规树种难以成活,为确保退耕还林造林成活率的提高,我团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在那些盐碱较重的地上选择了红柳作为主栽树种进行了直播造林,共造林2530亩。其中2002年秋季直播680亩,2003年夏季直播1850亩,目前长势良好。通过两年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潘伟华 《海峡科学》2005,(11):64-65
本文对红花天料木的造林技术进行总结,并分析了其造林效果,实践表明,在四旁或房前屋后种植,生长迅速,中幼林年生长量树高达0.9~1.5m,胸径1.6~2.5cm,而在闽南山地肥力一般(Ⅲ类地)的山上造林也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速生性,年生长量树高达0.6~0.7m,胸径0.6~0.9cm,与原产地海南的中等生长量相当.作为用材林可在闽南山地大力引种栽培,即可上山造林,更是四旁、庭院绿化的好树种.  相似文献   

9.
攀枝花印楝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表明,印楝缅1和缅3种源在攀枝花干热河谷造林,次年保存率可迭90%左右,月均树高生长量可达8.41-11.5cm,地径生长量可达0.9-1.5mm。印楝种子贮藏不宜超过3周,其发芽率可达80%以上。播种前经1%H2So。溶液浸泡15min或65℃温水浸泡30min催芽。其发芽率可达90%以上。印度楝适宜于攀枝花干热河谷海拔1500m尤其是海拔1300m以下地区造林,以砾质红色石灰土最佳,山地碳酸盐红褐土次之,整地规格以种植穴长、宽、深60—80cm为宜。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旱柳泥浆覆膜植苗造林成活率与生长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旱柳在黄土丘陵区植苗造林的成活率与新梢生长量进行了传统植苗,泥浆植苗,覆膜植苗,覆膜泥浆植苗等4种造林方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4种造林方法对成活率影响不大,但覆膜泥浆植苗造林效果显著;对苗木新梢生长量影响差异极大,以覆膜泥浆植苗造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沙棘别名酸刺,胡颓子科沙棘属的落叶灌木,沙棘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生物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的首选树种,也是一种优良的生态经济型树种。陇两县历来将其作为抗旱造林的先锋树种。陇西县现有人工沙棘林约10万亩.其主要分布在渭河北部干旱山区;天然分布约有1万余亩.其主要分布在渭河南部山区。  相似文献   

12.
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区选择青石山和砂石山设立两处试验地、4个区组,开展了侧柏、黑松等8个树种贫瘠荒山直播造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树种均能用于荒山大面积直播造林,提前整地和施用土壤保水剂都能显著地提高直播造林的出苗率、保存率和苗木生长量,研究了两种立地条件下侧柏、刺槐直播造林土壤保水剂最佳施用剂量,覆草和间苗定苗亦能明显提高直播造林的出苗率和苗木生长量.  相似文献   

13.
梓木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marioni Goodey)是苗圃地的危险性病害之一。二○○三年桐梓县400亩梓木苗由于发生此病,未能上山造林,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19万元左右。迫使已规划营造梓木树种的退耕还林、荒山配套造林、天然林保护工程造林改用其它树种,严重制约我县工程造林的进展,给林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4.
曾昭澄 《海峡科学》2009,(5):21-22,27
2002年,在惠安县东桥镇香山村前沿沙地以一年生的木麻黄惠安1^#无性系容器苗采用不同栽植深度和客土量造林对比,并在前沿不同郁闭度的老林带内进行套种更新。试验结果表明,沿海前沿沙地造林木麻黄苗木入土深度为50%苗高,2年生幼林成活率、树高和地径与平栽相比分别提高了29.2%、70.6%和50%,7年生时增加了45%、38.3%和38.8%。造林时穴内放客土幼林成活率、保存率、高径均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前沿老林带内木麻黄套种生长量随老林带郁闭度的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15.
采用拉丁方设计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根幅银中杨大苗造林成活率及当年高,径生长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根幅35cm和25cm的较15cm的造林成活率分别提高28和21个百分点;根幅35cm和25cm的较15cm的当年高生长量分别提高246%和65%,当年径生长量分别提高83%和37%;在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采用二根一干或二根二干的银中扬大苗造林,根幅以35c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6.
一、概况1.杉木基地发展概况杉木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用材林基地造林主要树种之一,它具有速生丰产、适应性广、材质优良的特性,是深受广大林农和消费者青睐的优良树种。遂昌县是我国南方集体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332万亩,有林地面积299.44万亩,森林蓄积量729.62万立方米,其中,杉木人工造林面积111.67万亩,348.21万立方米,占全县人工林总面积180.78万亩的61.77%。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甘肃省马莲河流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1994—2001年百万亩人工造林的跟踪调查,成活率大于70%的保存面积仅占治理面积的48.6%。其原因除气候干旱、鼠害及造林质量不高外,主要是管护工作没有跟上,放牧毁林现象严重。建议今后黄土高原造林应在提高造林质量的同时,建立管护体系,落实管护经费,从根本上解决林牧矛盾,对毁林现象坚决予以遏制。  相似文献   

18.
杨增国 《科技资讯》2010,(19):221-221
我国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00万hm2速度递增,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森林资源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林区的整地、造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常用的一些造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赵淑红 《科技潮》2009,(8):35-35
北京新三号 生长期80天.球重4.2公斤,球高33厘米,球径19.3厘米。单株净菜重4公斤左右.净菜率81%.亩产净菜7500-8500公斤。北京.华北、东北地区的主栽品种。该品种推广多年.近3年累计推广种子40万公斤.推广面积16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约24亿元。  相似文献   

20.
盐渍地泡桐地膜覆盖造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泡桐喜温暖、湿润、不耐盐碱的生态习性,1985~1986年在盐渍地上,以种根及平茬根为材料,进行了块状塑料地膜覆盖造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盖膜后,在增温、保墒、压盐的作用下,可显著提高泡桐造林成活率和高、径生长量;得出了泡桐盖膜造林经济有效的覆盖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