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Logistic曲线对厦门市城镇化阶段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厦门市城镇化各阶段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镇化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89年~2013年厦门市城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994年以前为初始阶段;1994年~2008为加速阶段;2008年以后为平稳阶段.厦门市城镇化初始阶段,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城镇化率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二者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城镇化加速阶段,城镇化速度与土地集约利用都处于较高增长速度;城镇化最终阶段,城镇化稳定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城镇产业结构变化及人口往边缘区扩展等影响下出现回落.此时,厦门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主要集中于土地利用内涵挖潜与可持续利用开发.  相似文献   

2.
以甘肃省36个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完成土地调查,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量化评价,深入分析了省内各级、各类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集约利用状况,重点剖析了不同区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结果表明:全省开发区土地开发程度和利用情况总体良好,但陇中地区、河西地区开发区之间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差异显著。全省约83%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度综合分值在80分以上,但受区位及自然条件影响,各开发区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客观现实问题,未来需在政策方向强化引导。  相似文献   

3.
基于AHP层次模型构建两大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体系,结合2002—2011年的喀什市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利用TOPSIS法研究了喀什市在这10年内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2002—2011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增率为:0.021 4);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在相同的研究期内也呈整体上升趋势(增率为:0.035 4);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即土地利用方式的集约有助于提高喀什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体系及环境承载力,其中环境承载力是提高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入手,将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s)-响应(Response)模型引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以西安市为例,对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2004年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数呈现递增趋势,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标准值尚有较大的差距,其进一步提升的潜力空间比较大.  相似文献   

5.
城市土地供求紧张和土地粗放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土地利用现状、实施科学的合理的土地利用.本文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价值,构建了一套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使用强度、土地使用效率和土地生态环境四个因素层,十三个因子层,并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武汉市2003年~2007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研究,最后探讨了武汉市在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环境影响问题,并得到了有实际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结合江西省区域发展实际,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环境生态效益、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5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方法、层次聚类分析法对省内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异研究,并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和措施.最后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入手,通过选择土地投入程度、土地经济产出、土地利用合理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4个方面的22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和德尔菲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运用综合评分法确定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结果表明,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提高,处于基本集约利用状态,可挖掘潜力较大;各子系统间发展较协调,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开发区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思路方法提供参考.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以及RAGA-AHP集成作为研究方法,以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为例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结果显示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Ⅲ级,即一般集约.结论表明采用模糊数学的思想,以高低优劣等级作为结果形式,探索一条既不影响评价工作又具有合理说服力的评价思路,为今后在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可持续利用4个层次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得出结论: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水平不高,区域空间差异较大,珠三角核心区域集约度较高,外围集约度较低,并就提高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一套基于低碳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益三个方面共14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对广西14个市进行了低碳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海市、柳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防城港市、贵港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从广西区域来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城市所占的比例较低,广西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1.
以2000、2005、2009、2013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和相应年份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为基础,结合厦门市的社会经济数据,运用GIS和RS分析手段,通过引入紧凑度、城市重心、城市扩张速度、城市扩张强度、全域空间自相关系数、弹性系数等指标,对城市扩展过程中的时空特征、形态演变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厦门城市扩展空间形态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城市扩张过程中空间形态趋向稳定,土地开发利用和城市功能配置还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是城市开发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和土地投入产出的特点,在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基础上选取了21个指标,按照层次分析方法分为3个层次,分别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以江苏省18个典型城市开发区调查数据为例,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可分为五个等级:Ⅰ级区,主要包括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苏州中新工业园区、无锡新区、江阴经济开发区;Ⅱ级区,主要包括苏州市相城区;Ⅲ级区,主要包括太仓市经济开发区、太仓市港口开发区、无锡市宜兴县诸桥工业区、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州宝应县安宜民营工业园;Ⅳ级区,主要包括苏州市高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无锡市宜兴县环保科技工业园、如东经济开发区、赣榆经济开发区、宿迁经济开发区;Ⅴ级区,主要包括新沂经济开发区、东台城北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区域上,苏南地区水平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而苏中地区高于苏北地区.在上述的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集约利用耕地成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选取福州市为评价单元,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三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2005年间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空间对应关系比较强,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并引入倍差因子,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测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分析了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内部协调性及其利用集约度.结果表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能够影响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大小.在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子系统中,投入强度一直低于其他子系统,而且制约着耕地集约利用的内部协调程度和整体水平.在横向研究中,全省各个地级市的耕地集约利用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时期,一些地区耕地集约利用度出现了剧烈下降,主要由于子系统变弱和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关系共同造成的.随着农业收益的相对落后和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加,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惠农政策以便提高农户对耕地的投入强度.  相似文献   

15.
依据安徽省经济实际,从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等4方面构建安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以安徽省土地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内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09年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度增加了2倍多;(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淮河以南相对较高,淮河以北总体上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重要的外部因素,合肥、马鞍山和芜湖等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和土地持续利用趋势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取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低度利用、适度利用和集约利用3个等级,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整体水平并不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重点应放在土地投入水平和可持续利用方面,走集约式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7.
以湖北省巴东县为研究区域,以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巴东县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巴东县建设用地总体上集约利用程度有所提高,但人均城镇用地和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指标都表现出上升趋势,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构建乡镇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寻求缓解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土地过度利用等现实矛盾的途径,实现海龙村乡镇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法.研究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该村乡镇企业经历了土地的低度利用、适度利用、集约利用和过度利用四个阶段;该村乡镇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较高,但存在过度利用的风险.研究结论:提出了有助于提高乡镇企业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三大措施,即内部调整优化措施、外部拓展优化措施和产业升级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厦门“金包银”工程采取旧村改造与工业区建设并举的农村被动城市化发展模式,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还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根据土地集约化使用等原则,乌涂村“金包银”工程的规划设计,针对村庄建设的具体困难,提出“一带、三轴、六组团”的规划结构,合理区分“金边”及“银里”用地范围及相应的设施规划,其实践探索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基于矢量数据和拓扑关系的景观要素空间关系研究方法,介绍了应用GIS技术计算景观要素空间联系度指数和空间关联度指数的方法,并以厦门市为例,从土地利用视角对景观要素空间关系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期间厦门市景观要素存在明显分异的空间关联格局且总体趋向交错分散,反映了区域城市发展和地域开发的基本格局,特别是围绕建设用地扩张和农田变更的空间邻接特征变化,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